“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与林业循环发展研究
2015-09-16臧凤平
吕 倩,臧凤平
(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与林业循环发展研究
吕 倩,臧凤平
(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含义和地理范围,及给沿线地区的旅游业和林业带来的发展优势;以循环经济理论建立旅游业和林业循环发展模式;针对林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沿线地区旅游业和林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动向。研究结果可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和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循环经济;旅游业;林业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旅游业和林业发展的一个新机会。丝绸之路汇集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拥有占80%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黄金旅游线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和44亿人口。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中国游客消费将达2000亿美元。同时将吸引8500万人次游客到中国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1]。“一带一路”战略让丝路之旅除了产品及旅游线路外,还使游客促进跨区域、跨国界、跨洲的政治认同、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交通一体化,同时对于促进林业大发展也恰逢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2015年6月17日是世界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的主题是“绿色沙漠,保卫家园。”据2011年的统计,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左右[2]。有8个沙漠,4大沙地,形成了中国北方绵延几千公里的风沙地带,其中80%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沙尘暴主要来源区和路径区,受风沙影响占总人口达三分之一左右,近4亿人。我国将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防治荒漠化,增加沿线林草植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议成立“一带一路”林业投资贸易促进会,创立“一带一路”林业生态文明论坛,打造西部绿色长廊。
1 “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的巨大推动力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离不开旅游交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生态环境改善更离不开林业的支持[3]。“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地区地理范围见图1。
图1 “一带一路”战略示意图
中国有2个欧亚经济一体化大战略:21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经济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战略,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战略。从图1看出:丝绸之路战略涵盖了东南亚经济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并最终整合通向欧洲,形成欧亚经济一体化的趋势。21世纪“一带一路”的战略,从海上联通的海上丝绸之路闭环欧洲、亚洲和非洲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海陆形成闭环。
1.1 政策引领,塑造中国丝路旅游新形象
2015年是中国的丝绸之路旅游年,是旅游行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践行。旅游业作为一个开放的、集成性综合产业,率先实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凸显其独特优势,努力实现互联互通,旅游先行。中国国家旅游局重点强调丝绸之路的主题。在第10届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第49届柏林国际旅游节上,中国突出宣传“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主题[4]。中国将全面塑造中国丝路旅游新形象,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古韵和丝路之美,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华旅游。
1.2 涉及省市面广,需制定整体战略规划
“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广,对国内而言,2014年有近20个省市将丝绸之路战略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丝绸之路旅游自然也受到高度重视。除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外,广西、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也积极参与,纷纷打出 “桥头堡”、“丝路重镇”等口号,并积极联线沿线国家,推出经济贸易、旅游产品和港口发展等举措。推进“一带一路”旅游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本地区的积极性,而且要系统地部署,需要整体品牌的整体协调,发挥各方优势和地方特色,而不是各地重复模仿输出产品[5]。为了更好展示丝路文化、丝路历史和发展丝路旅游,中国国家旅游局正在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战略性规划”,该计划将为加强国内旅游合作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沿海省份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1.3 以文化为纽带实现旅游互通
文化是吸引旅游交流的核心基础,文化认同是旅游互通的纽带。“一带一路”沿线不同的国家、民族,其宗教信仰相对复杂,经济水平显著不同,对中国历史、文化特色、人民的了解和亲密程度也不相同。不管是靠丝绸之路的品牌来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或输送更多的中国游客到国外,都应该首先尊重对方文化,科学展现自己的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吸引。因此,“一带一路”旅游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内涵、有深度,通过历史、人文和文化作为联系纽带,增强各国间交流,带动周边旅游及贸易往来。
1.4 对外合作、开放旅游红利
“一带一路”战略,突出了开放性和包容性,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学习、互惠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旅游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不断体现中国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新形象。必须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真诚地与各国一起交流,了解对方的需求,体现共同意志,追求合作双赢。要建立协调机制,出台旅游互联互通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相关旅游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联合推出旅游产品,创建共享丝路的品牌,建立营销联盟等各个环节。使沿线国家和地区感觉到双赢合作的诚意,享受到我国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红利,高速发展的高铁等交通运输便利,旅游环境的改善,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获得实实在在的国家发展的红利。
2 “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与林业循环支持发展模式
新时代丝绸之路主要涉及发展中国家,和平、安全、发展、就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复杂的互连网络,沿线国家和地区将实现多元、独立、均衡、安全、快捷的出行环境和循环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下,林业应该适应新的经济常态,支持旅游业发展,科学合理定位,加快自身发展,统筹规划,保障供应。
2.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的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个概念迅速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源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爆发,需要经济活动遵循“资源利用—绿色产业(商业)—资源再生“的闭环反馈式流程,它强调物质和资源循环重复使用,旨在实现低投入、高效率、低排放的经济发展,确保对自然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不仅强调技术的进步,更强调在相关体制、系统、文化背景和管理方面的内在协调和平衡互补作用,注重创新和变革生产的概念和消费模式。
图2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结构层次与实践方式
李建民[6]认为循环经济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3个方面,追求达到3个系统的组合理想状态。马勇等[7]认为可持续发展本质是人的生命及栖息环境的劳动,物理环境和生产之间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协调发展。陆学等[8]指出循环经济是在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控制,以自然循环的状态促进人类生产活动,并建立循环机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冯之浚[9]提出少用资源而达到效益最大化,重点在于自然资本提高资源生产率,以深刻的范式革命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黄和平[10]认为循环经济是在人类、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资源的分配、生产、消费和不断提高资源利用,传统的依靠提高资源开发消费的生产,转化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各行业之间,组织系统和物质、资源、能量、信息的综合运用,达到共赢互利的作用。
2.2 旅游业的循环经济结构层次
旅游循环经济包括食、宿、行、游、购、娱,一个庞大的商业集群,产品在行业内流为无形的服务和实物产品,相关的资源包括自然和文化环境综合资源性产品。因此旅游循环经济具有广泛的操作性,将由微企业层面到宏观层面和国家的产业化大生产系统,对接各行业经济活动扩展其业务,从更广泛的外部资源寻求开辟新的路径,这就需要进行循环经济对旅游业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图2)。
2.3 “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与林业循环支持发展模式
从循环经济理论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与各行业息息相关,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和旅游大环境,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旅游业和林业带来新的巨大动力和发展时机,应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展模式见图3。
图3 “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与林业循环支持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多方面发展的大好机遇。树立旅游新形象,经济协同大发展,治理荒漠化,打造生态协作区域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旅游资源和林业资源的共同支持。林业资源丰富,是各类花草树木的自然宝库、绿色基因库,由生物景观、鸟兽虫鱼动物景观、奇花异草、古树名木等植物景观共同组成;地文景观有溪、泉、瀑、潭、奇峰怪石等水域风光;天象和气候景观还有霞光异彩、云雾冰雪等。林业资源以及所营造的氛围和区域环境是主要吸引力,是对旅游资源的有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又会促进林业的大发展,如推动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治理荒漠化,推动对外林业投资和林产品贸易,达成林业生态文明共识,共建“一带一路”生态协作区域等。
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和林业发展动力和历史来看,我国林业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尤其在国家新政策、新战略来临时,这些问题尤为突出。
3.1 林业资源利用率不足
森林资源和林地资源都属于林业资源,林地资源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对林地的生产和再加工的过程[11]。我国林业资源丰富,可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而林地资源是森林资源的载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是指林木资源,还包括森林地区的天空、森林地下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面积范围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微生物和其他物种的总称。与国外林业旅游资源利用相比,现有的林业旅游资源,开发晚,规模较小,附加值低,没有大规模的产业化,利用率不足。
3.2 林产品缺乏品牌,总收益较低
林产品主要包含木制品、木工艺品、林副产品、森林食品、苗木花卉等多种与林业相关的产品。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一些主要木材加工企业已经转产或停产,生态林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在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方面,由于产业化水平低,难形成规模效益,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支撑经济模式,缺乏品牌效应。与国外成熟的林产品贸易比,竞争性不大,总产值效益较低。林业产业需要转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创建特色品牌,探索林产品发展新渠道。限制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部分森林资源投资、经营权等的不明晰,无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低,打不开国外市场销路,总收益较低[12]。
3.3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生态文明认知度高、践行度低
本文针对“一带一路”地区不同群体的生态文明和环境意识做了相关研究调查。该调查广泛吸收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专家意见,利用社会调查方法,从生态文明的公众意识、认识和实践程度3个维度,设置13个指标、29个问题,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10个大中城市、地区、城镇及农村进行多层随机抽样调查。发出问卷150份,125份有效,有效率83%。这些项目的调查数据均用百分比统计,知晓度:表示受访者的认识、了解生态文明的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环境问题;认同度:表示受访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行为,农村环境保护,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的认可度;践行度:表示资源节约,理性消费,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并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日常行为的做法。
图4 城市居民、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
由图4可知,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知晓度为48.2%、认同度为74.8%、而践行度为60.1%,呈现出“高认同,了解较少,践行不够”趋势。城镇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比农民高。在知晓度、认同度、践行度3方面城市居民比农民高,平均高3.7%。子要素分析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法制观念也比农民高。
图5 不同学历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践行度调查
由图5可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生态文明知晓度高而践行度低,知与行明显差异。大专或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知晓度比其他群体得分平均高1.5%以上,已具备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但践行方面却低于小学和初中组。这表明高学历群体知道生态文明却并不一定能做到生态文明。
3.4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荒漠化问题严峻
中科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环境评估结果显示,此地区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和强烈的领域。这个地区的国土面积不到世界总面积的40%,但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13]。这一地区的区域水资源仅为世界35.7%,但水资源开采量为66.5%。许多国家在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中,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有超过120万km2的土地荒漠化,暂时还不具备治理条件,这部分的荒漠化土地大部分相邻流沙或戈壁,苛刻的条件,恶劣的生态环境,对我国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必须遏制流沙扩展,制定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4 “一带一路”战略下林业发展的新动向
4.1 加强林业投资促进林产品贸易往来
近年来,中国的林产品贸易发展良好。2013年林产品总进口和出口总额达1285.43亿美元,其中进口贸易总额为640.88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644.5亿美元,贸易顺差3.67亿美元,同比2012年增长6.55%。林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股,成立“一带一路” 林业投资贸易促进会,能积极推动对外投资和林产品贸易。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态势,及时把握中国经济全球分销的机会,凭借构建大消费,大市场的“大国经济效应”,发挥林业的优势和潜力,调整投资方向,缓解国内压力,加大林产品和林业投资,积极促进国际贸易,从而达到结构调整,经济增长,促进生态,稳定民生的效果[14]。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境外从事森林培育及相关业务时,应当遵守有关国际公约、协定和法律法规,根据外国企业的可持续森林管理计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林业生产活动,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注重参与性管理,适度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就业和培训服务,建立与社区协商机制,加强沟通,打好林业生产和贸易合作的基础。
4.2 建设“一带一路”林业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成为重要的价值观,许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已形成共识。开设“一带一路”林业生态文明论坛,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增强生态意识,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旅游;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合作,加强生态文化和旅游交流,促进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国际生态危机。这些无疑将促进沿线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15]。
4.3 治理沿线地区荒漠化问题
土地荒漠化是世界各地热点问题之一,是中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中国在2010—2015年的5 a间荒漠化总面积1000万hm2,沙化和荒漠化的程度“双减”,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预防和控制荒漠化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到2020年,要治理可控制沙化土地50%以上。林业部门为预防和控制沙漠化要多方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将确保2016—2020年完成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00万hm2,建立和巩固林草植被,建立主要生态安全系统[16]。林业部门将坚持以保护、恢复自然为主,结合人工修复、恢复沙地植被、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等治理方案。在沙区严禁乱开垦、滥放牧、乱开发、滥用水,保护沙区植被,打击乱垦滥伐。
4.4 政策引领打造西部绿色长廊
以西部9省以及中亚和东欧作为基本纽带,建立“一带一路”生态建设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区域合作。西部9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4%,森林面积7804万h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5%,森林覆盖率18.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省的森林蓄积量在50.25亿m3,占全国33%,森林资源有增长的空间和潜力。根据“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有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西部9省占11个,覆盖306个县(区)[17]。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建设北方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带)和南方绿色长城(南部沿海防护林体系),充分利用亚欧会议(ASEM)、欧亚经济论坛平台,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框架、《关于林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探索潜在的区域市场,促进投资和就业,打造西部绿色长廊,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基础。包括中国西部、西南部,延伸到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绿色长廊,“一带一路”成为沿线国家人民的绿色、美丽、幸福之路。只有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了,古老的国度和城镇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带动旅游和林业经济发展,促进各地区民族文化交流。
5 小结
“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发挥沿线地区资源、经济、贸易优势,带动旅游业和林业大发展,在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上,各行业之间相互贯通,互为补充。本文主要研究了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与林业之间相互促进、循环发展,达到相容互通、合作双赢的发展模式;将旅游资源与林业资源优化整合,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下带来的发展新契机,整合旅游品牌、促进各地区贸易往来,打造沿线绿色生态长廊。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是国家重大工程,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护林业资源为基础,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发展和利用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给许多地区和行业带来了实际发展利好,旅游业和林业应响应时代号召,根据社会经济需要,相互促进引领发展趋势,为子孙后代造福。
[1]吴俊,沈仲亮.“一带一路”的旅游愿景如何实现?[N].中国旅游报,2015-04-01(008).
[2]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R].北京:2011.
[3]宋瑞.积极发挥“一带一路”的旅游力量[N].中国旅游报,2015-02-06(015).
[4]禾泽.文化助推“丝路热”升温[N].中国文化报,2015-04-09(013).
[5]梦妮.“一带一路”成为旅游业发展新引擎[N].国际商报,2015-04-08(019).
[6]李建民.国际政治视角下的中国循环经济模式选择[J].学术界,2009(1):304-305.
[7]马勇,杨洋,马世骏.中国产品海外形象国际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5):84-86.
[8]陆学,陈兴鹏.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204-208.
[9]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95.
[10]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学报,2014(9):2894-2901.
[11]沈明日.谈特色林产品开发促进地方林业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2,9(18):123.
[12]舒伟才.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措施研究[J].农技服务,2015(3):130.
[13]章轲.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防沙治沙[DB/OL].[2015-06-17]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3494.html.
[14]刘新宇.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5]戴广翠,刘珉.加强区域绿色合作 实现森林综合价值──联合国森林论坛利沃夫国家倡议会议综述[J].林业经济,2012(12):120-122.
[16]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进展和目标[DB/OL].[2015-05-08]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95/confent-763786.html.
[17]李炜.《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J].中国地产市场,2011(7):8.
欢迎订阅2016年《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林业科技》是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林业科技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面向广大林业生产、科研、设计和教育的工作者和有关人员,主要刊载与林业有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技术开发等文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是广大从事林业生产、科研、设计、教学工作者和林农果农必不可少的科技参考资料。
本刊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35-1136/S、ISSN1002-7351,A4开本,232页。每期定价15元,全年60元。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4-34。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邮订。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欢迎社会各界来我刊宣传产品、展示形象。
编辑部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邮政编码:350012
联系电话:(0591)87911427
联系人:蒋家淡
开户银行:农行福州市晋安新店分理处
开户名称:福建林业科技编辑部
银行帐号:13135301040002107
电子邮箱: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本刊网址:http://fjlk.chinajournal.net.cn
Research on the Circula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Forestry Under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LV Qian,ZANG Feng-ping
(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choolofmanagementXuzhou221008,Jiangsu,China)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ic and geographical range,has brought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along the region′s development;and established the tourism and forestry circular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theory;and found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forestry development,and put forward the new trend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rea from the industry of tourism and forestry.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of tourism and forestry.
″one belt one road″;circular economy theory;tourism;forestry
10.13428/j.cnki.fjlk.2015.04.048
2015-08-14;
2015-10-30
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旅游业创新发展研究,15SYC-018)
吕倩( 1982—),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从事生态旅游、农林旅游及景区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109515498@qq.com。
F326.2;F592
A
1002-7351(2015)04-02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