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论高校研究生群体学术道德失范

2015-09-16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道德教育研究生

孙 宇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学术道德是指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对学术道德加以规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治学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高校是学术活动的载体,研究生群体是学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遵守学术道德有利于促进学术繁荣、培养人才,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

学术失范是指科研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未能遵守实事求是的学术规范,奉行严谨求真的学术精神,而采取的以自身物质利益为导向的违反科研道德的行为。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指治学过程中,以剽窃、抄袭、编造、篡改等行为,背离科研领域公认的行为准则。近年来,科研领域的学术失范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雇佣和充当“论文枪手”等新的形式,给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捏造实验内容,篡改研究数据,杜撰参考文献。理工科研究生脱离实验研究,忽视科学规律和自然准则,擅自捏造实验内容,篡改研究数据,获取的实验成果“假、大、空”。文史类研究生常常出现为了拼凑“高质量”论文,刻意注释并未参考查阅的中外文献,更甚者直接杜撰不存在的文献。

2.窃取学术成果,照搬学术观点。研究生欲发表高水平论文、取得学术成果但却不肯刻苦钻研,而是以投机取巧的形式将他人研究成果据为己有,更有甚者通篇论文是以拼凑的形式堆砌而成,毫无逻辑可言。即便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但此类研究亦无实质性的突破,仅仅是照搬他人的学术观点,毫无创新。

3.以虚假身份署名,无实际创作而落款。在校研究生为获取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并未参加实质性的研究或创作而以虚假身份署名或落款,“分享”他人的科研成果。甚至为了发表更多的论文,经常以相互挂名的形式,直接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4.雇佣和充当“论文枪手”。部分研究生为了获得学位请他人代写毕业论文,更有甚者在研究生阶段的所有课程论文都雇佣他人代笔,用金钱来为学业铺设道路。有的研究生为了获取物质金钱的报酬甘愿充当“论文枪手”,诠释了知识就是金钱的“真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后果

致使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出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后果也是十分不利的。

(一)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

引发研究生群体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社会、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单位与研究生个人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对人们的道德底线也产生了极大地冲击。这些不良风气蔓延到了学术领域,致使许多研究生将学术道德规范抛于脑后,在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

2.高校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因素。从教育理念上看,部分高校只注重分数及就业率,而对研究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多流于形式。甚至没有开设任何与专门性学术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与讲座来引导研究生树立学术道德观念、培养自我学术约束力。从教学管理模式上看,很多高校采取量化的评奖评优指标,脱离学生自身实际,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相应数量和级别的论文,趋于行政化管理,使得学术道德规范丧失了学术基础,失去了对研究生学术活动的规范作用。

3.个人因素。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出于自身就业需要,部分研究生认为获得研究生学历是谋求好工作的“敲门砖”,功利主义思想便会占主导地位,迫使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忙于就业,而用于钻研学术的时间和精力寥寥无几。相反,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性也要求完成相应的学术研究,在这一冲突下,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后果

1.败坏学术风气,阻碍社会功能的发挥。研究生群体是未来学术事业的接班人,如果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便会引发连环恶劣的影响。它将会像有毒的空气从社会上层建筑向下层建筑渗透、蔓延,最终摧毁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失信的危机将会笼罩整个社会,破坏并瓦解学术秩序,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的发挥与社会有机体的运作。

2.破坏学术公平,影响学术价值的实现。学术公平遭到破坏,会使自身学术利益遭到侵害的研究生产生挫败感,引发对学术的公平性和神圣性的怀疑,甚至会采取偏激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另外,从学术道德失范中看到了所谓的“好处、利益”的部分研究生,在日后的学习与科研中必定会存有侥幸和投机的心理,更倾向于采取失范行为来谋取一己私利,最终导致学术创作偏离了学术道德的公平性与规范性。

3.降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国家对教育科研投入不断增长,学术道德规范的缺失,势必会出现表里不一的“伪科研产品”及批量的低水平论文。当它们流入学术领域,对学术界的整体水平和学术风气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抑制学术研究的科学持续发展。高校作为学术活动的特殊载体,而研究生作为学术活动的主体,倘若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在他们中间泛滥,直接降低了学术研究水平,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无形中破坏了高校形象,使高校的声誉每况愈下。久而久之,研究生学术领域也必将颓废疲软。

4.吞噬研究生学术自律性。从研究生群体出发,学术道德在利欲之下丧失了其生存的土壤,表现出研究生不再尊重客观规律、脱离客观实际,吞噬学术自律性,欲让学术研究成为谋求名与利的工具。

三、加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举措

研究生群体学术道德失范的出现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不论是从国家、社会、高校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出于研究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都应正视并摒弃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第一,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立法,完善学术道德体制机制。一方面,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加快诚信机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并向学术领域延伸,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应树立学术法治意识,规范学术研究立法,完善学术研究体制机制,严厉惩罚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此外,高校应成立相应的监察机构与监督体制,一旦发现有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应及时给予制止,并通过监督体制的运行使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消灭在高校内部。

第二,高校增设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科学管理学术活动,加强学术道德交流。高校要一改只注重分数与就业率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当中,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教育活动,形成一种教育新常态,从学生入学开始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应时常举办以提升研究生群体学术道德意识为目的的研讨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交流心得,增强其学术荣誉感。

第三,加强研究生群体学术自律性。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是避免学术道德失范的中坚力量,只有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扎实学习、自觉自律、深入研究才能有所收获,从而获得具有独特见解的学术成果。同时应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与学术伦理学习,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学术气节,磨炼学术意志、砥砺治学品质,排除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学术自律性,正确地对待名利诱惑。

研究生群体学术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单靠某一方面的改变使其发生质的变化是极其困难的,需要从社会、学校、研究生群体之间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模式,内外因相结合,形成自律与他律、自查与监督相结合的学术风气,树立学术荣誉感,促使高校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研究生群体也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1]李安琪.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14,(20).

[2]崔洋.从研究生学术端行为看科研道德教育的缺失[D].陕西科技大学,2013.

[3]何静.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伦理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

[5]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李凤.研究生群体学术道德品质养成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7]王恩华.大学生学术失范与学术规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道德教育研究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