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015-09-16李宏君杜英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评估监测

李宏君,杜英杰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0)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学者们有的从财政角度对机会、过程和资源、结果三个维度加以测评;有的将影响教育公平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政治背景、教育过程、教育内部和外部的要素归类,多维度多层次地构建较完整的教育均衡指标体系,为监测教育事业发展、确认教育不公的原因、指出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的采用经济学指标基尼系数这种相对差异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测评指标的差异程度、测量教育不均衡状况、进行教育基尼系数评估。在学生学业测评中,一般多用平均分、标准差等绝对差异统计方法,也采用多层线性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不同层面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见,国外无论是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还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评价上,都从强调机会平等向质量提升转变,都更多地强调教育成就。

二、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自2005年5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起,强调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直至2012年制定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建立了“县级自评、地市复核、省级评估、国家认定”的四级联动督导工作体系,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办法。特别是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后,以市域或县域为单位的均衡发展指标的研究,成了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理论研究

1.关于均衡发展测评指标的研究。最初,大家普遍认为,在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由于义务教育领域内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比较显著的非均衡发展趋向。认为教育发展中很多问题与投入不足有关,教育投入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基础条件,学者们围绕着中观层次的教育均衡,注重在区域均衡、城乡均衡、学校均衡和群体均衡中选取硬件因素确定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不但包括衡量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也包括衡量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不但包括教师的自身条件和能力培养,也包括学校的管理水平。当时的研究者们已认识到:教育公平,基础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中观层次的教育均衡是内在的、实质的教育均衡,它在整个教育均衡体系中体现了经济学的特点,反映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却忽视了中观层次教育均衡发展不只体现在区域均衡、城乡均衡、学校均衡、群体均衡和硬件均衡上,还包括软件均衡,同时宏观和微观层次教育均衡因素在早期的研究中没有体现。

之后,学者们在指标体系中设立了教育权利的公平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几项指标,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足见义务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公平和个人的基本权利,已成为整个理论界的共识,并尝试设计和构建出了一些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宏观层次是在整个教育均衡体系中以外在的形式体现教育均衡的社会学特点,它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均等,还包括教育规模均衡、结构均衡、制度均衡等,这些因素没有引起早期研究者的注意。

可见上述时期,人们十分关注两个方面,即配置均衡:公民基本教育权利的机会与质量保障;供需均衡:教育公平正义的政策实践与战略调整。当时许多学者认为要确保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最根本的策略在于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和合理化。

中期的研究中,学者们运用系统思想,遵循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紧紧围绕教育不平等的内涵,不仅能够客观地描述和反映教育不平等的数量特征,而且体现出了其内涵的层次性。它基本满足指标体系设计所要求的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和层次性原则。编制体现就学平等、受教育条件均等和教育效果均衡的量化监测指标体系表,框架模型初见端倪。如,崔慧广在《区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测量方法的构建》中,将教育不平等评价指标体系设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一级指标。在教育机会的二级指标设有入学率、升学率、辍学率以及在校生构成比例。教育过程的二级指标设有生均教育经费;生师比、教师学历合格率、中高级职称比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总值、生均图书藏量、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机比。教育结果的二级指标设有: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这套教育不平等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早期的研究在质量均衡、生源均衡和结果均衡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然而,该指标体系只涵盖了教育不平等的三个层次中那些容易量化的内容,而对于难以量化的内容则没有涉及,如学生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学业成就、身心发展、毕业后成功机会等教育结果方面的不平等都没有纳入指标体系中来。但仍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基础指标体系,没有形成地方特色指标和差异性指标,没有根据均衡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标准基数,没有完全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政策的日渐完善,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已经得到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我国已经摆脱了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为此,学者们坚持系统论的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性出发,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系统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动态结构,协调好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现有的义务教育发展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设定,使之能更好地用于义务教育发展进程的综合评价,将义务教育均衡监测的重点放在了合理配置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上。程序上,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序,经过整合、研讨和修订,研发科学、合理、权威的监测框架和指标体系,为教育均衡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的重点已不是起点均衡了,如,北京市在2010年底已开始对18个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有两大块,其中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干部教师配置和普及水平4项一级监测指标;27项二级监测指标,包括生均教育经费、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体质健康合格率、具有合格学历教师比例等内容。安徽省也在2011年初公布了550项对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指标,涉及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配置和教育质量4项一级监测指标,28项二级监测指标。

可见,教育均衡正向内涵式发展指标的研究迈进,即在包涵宏观方面体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更多地指向学校内、课堂上等学生个体能亲身获得体验和感觉到的微观领域的公平发展问题,这往往是国家法律、政策等宏观和中观层次所难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学校内部各学科、各年级的均衡协调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待生、民主管理等微观领域的教育公平问题应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指标体系有两种。

一种是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增加了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形成了以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四个核心指标为主的反映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层面的指标监测体系。每个子领域下又分设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另一种是根据义务教育相关政策与法规要求,编制一组能用具体数值来反映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指标,依据一定的理论和实际进行权重赋值,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和框架设计。通过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系统搜集、动态分析和科学计算,评量该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度。

2.关于均衡发展程度测评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借助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构建教育均衡指数,对均衡发展的进程进行测度,对均衡发展的状况加以衡量。目前,衡量义务教育的均衡度,普遍使用的指标有:标准差、极差、方差、差异系数、指数方法、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等。现行的监测评估方法包括: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的方法;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方法;自评与他评结合的方法;评价与指导结合的方法。

(二)实践探索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只有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才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形成政府负责抓、教育主管部门具体抓、学校直接抓的工作局面和长效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组织网络。

2.完善政策,做好发展规划,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为了科学全面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为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决策依据,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各地积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重庆市制定《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方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监督机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每年重庆市政府对各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考核评价责任状中去。

3.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监测评估体系,全面开展监测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监测评估体系,提高教育督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既是转变政府职能,做好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也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成都市以多维度监测评估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促进县域均衡为重点,研制《区(市)县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以促进城乡均衡为重点,研制《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开展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4.转变评估观念,变达标性评估为动态性监测评估。根据本区域的实际,优化监测方法,计算均衡程度,把以往的达标性评估逐步改变为动态性监测评估,让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准、信得过。

三、不足和研究趋势

当前,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开局甚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的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理论方面,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量化监测方面的研究存在片面性和盲区,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指标体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构建方面还存在指标定位不准、检测方法不当等有待完善之处,量化指标监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加强。实践方面,须要逐步设计出较为科学、实用和更加切合实际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方式;须要进一步发挥监测结果对区域配置教育资源的引导作用;须要发挥监测结果对学校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质量;研究确立科学的均衡标准、要加强各地实践的交流,形成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实践成果;加大典型经验宣传力度,让均衡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时髦词汇。另外,国内的实践模式的理论总结、国外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须要加强。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评估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评估依据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最终评估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