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地球”有多真

2015-09-16郑永春

中国经济报告 2015年9期
关键词:候选者开普勒液态水

郑永春

前不久确认发现的行星开普勒452b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是最有可能拥有生命的候选者

很多新闻报道中,系外行星往往被称为“超级地球”、“最类似地球的行星”、“第二地球”等,这似乎描绘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人类未来有可能移居到这些星球上去。但作为冷静的探索者,我们需要思考这些系外行星是否真的像地球一样,人类未来是否真的有可能移居到这些行星。

什么是开普勒452b

在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开普勒望远镜(Kepler)为期4年任务期间获取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天文学家发布了太阳系外行星候选者的全新名录。在开普勒望远镜业已发现的4175颗行星以外,这份名录又增加了500多颗新的候选行星。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通过观测恒星亮度中出现的周期性变暗,来分辨可能存在的行星。然而,确定这些行星真的存在,则需要借助其他设备展开后续观测,通常是搜寻它们的主星是否会发生轻微的摇摆。按照过去的经验,开普勒发现的绝大多数行星候选者,后来都被确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行星。负责编制这份名录的美国搜寻地外智慧文明研究所(SETI)科学家杰弗里·库格林说,“这份名录里包含了我们对开普勒的全部数据进行首次分析的结果。这些改进的分析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确定较小、较凉爽的行星的数目,这类行星是最有可能拥有生命的候选者。”

新公布的名录中包含12个行星候选者,它们的直径不到地球两倍,在各自恒星的所谓“宜居带”中环绕恒星运转。宜居带是指距离恒星不远不近的一个环带,行星在这里接收到的来自恒星的能量,允许液态水存在于行星的表面。在这些候选者中,第一个被确定真实存在的是开普勒452b。

开普勒452b与地球有多像

开普勒452b不能说是最像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举例来说,2014年宣布发现的开普勒186f,半径是地球的1.17倍;而今年年初宣布发现的开普勒438b,半径更是只有地球的1.12倍。这两颗行星都处在各自恒星的宜居带内,也都比开普勒452b更接近于地球的大小。只不过,那两颗行星所环绕的恒星,都要比太阳小得多,也暗得多。而开普勒452b行星距离地球1400光年,绕着一颗与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运行。那颗恒星的质量比太阳多4%,亮度则要多出20%。开普勒452b到那颗恒星的距离,跟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同。连表面温度都一模一样。因此,如果把恒星也考虑进来的话,开普勒452b就当仁不让,确实称得上是“另一个地球”,只不过它本身还是不太像地球罢了。

有趣的是,尽管开普勒452b的主星不论大小还是亮度,都跟我们的太阳非常相似,但这颗恒星的年龄要比太阳老15亿年。因此,这颗行星让我们有机会预览未来的地球可能的模样。

开普勒452b的直径比地球大60%,这是开普勒的观测数据能够精确测定的。基于它的直径,以及它所环绕的恒星类型,开普勒452b是岩石星球的可能性,高于以往开普勒发现的其他行星。它还有可能拥有厚厚的大气层和大量的水。它的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是开普勒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一类行星。不过在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行星。开普勒452b环绕恒星运行一周需要385天,比地球公转周期长3个周期。该行星位于恒星宜居地带,开普勒452b表面可以维持液态水的存在。水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重要元素,因此开普勒452b是迄今发现最有可能潜藏外星人的系外行星。

由于我们还无法测量开普勒452b的质量,天文学家依据模型估算了它的质量范围,最有可能的数值是地球质量的5倍。按照模型,这样一颗大质量的岩石行星,很可能至今仍然有活跃的火山活动。

移居第二地球依旧遥远

开普勒452b的发现,让我们距离目标,即了解宇宙中存在多少宜居行星,又更近了一步。如果是短期登陆探访,有很多太空探索的目的地可供人类选择,因为密闭的登陆舱和厚重的宇航服可以保护我们。但如果要移居到另一颗星球,这就要求找到一个适宜人类长期居住的天体,这个天体必须具备更为苛刻的条件:

首先,要有大气层的保护。以地球海平面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为标准,医院里的高压氧气治疗为1.4个大气压,珠穆朗玛峰顶约为0.41个大气压。如果系外行星的大气太稠密或太稀薄,人类的心肺功能都将难以承受。如金星表面是90个大气压,连载人登陆都无法实现,更不可能适合人类生存了。

除大气压外,还要拥有合理的大气成分和比例。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而且要符合一定比例。氧气含量过高,人会发生醉氧,过低则会缺氧。但是,目前的探测手段还难以确定系外行星是否拥有大气层,更难以判断大气成分。从太阳系的经验分析,土卫六的大气是氮气和甲烷,木卫二为纯氧,金星大气主要为二氧化碳,可能大多数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主要为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除了氧气,地球大气层中的微量气体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臭氧过滤掉了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紫外辐射。系外行星如果没有臭氧层,人类患皮肤癌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其次,要有液态水和适宜的温度。水是生命之源,根据地球的经验,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有了水,才有可能形成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才能形成相互依赖、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否则人类单独是难以长期生存的。实际上,现有科技手段还无法证实系外行星上是否有液态水,只能根据系外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来估算行星上的温度,并根据温度范围推断是否有液态水的存在,并非探明真的存在液态水。即使系外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位于宜居带内,也并不能保证行星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行星大气层的密度和成分将显著影响行星表面的温度。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命的演化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母恒星,是一颗中等质量的恒星,人类预测其寿命大约100亿年。现在太阳的演化已经过去约50亿年,地球的形成已历经了46亿年。地球诞生后8亿年才出现简单的生命,而人类的出现则不过250万年。换言之,太阳系诞生约50亿年后才繁衍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宇宙中,如果母恒星的质量太大,其寿命就会比较短,它的行星就会来不及在母恒星的“有生之年”演化出相对复杂的生命。

再次,适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必须有一个岩石质的表面。只有这样,人类才可以继续生活在陆地上。由于系外行星的质量越小就越难观测到,所以早期发现的系外行星大多是木星那样巨大的气液态行星,并不适合生命生存。适宜居住的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磁场,可以屏蔽来自恒星和恒星际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行星必须已经演化到了中年阶段,内部能量的释放比较温和,因为处于演化早期的年轻行星往往会狂暴地释放内部能量,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强度和频度太大,人类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的生存机会将十分渺茫。

最后,系外行星所属的恒星的能量释放要比较稳定。否则人类在恒星爆发的超级带电粒子风暴面前只能坐以待毙。行星系统要已经演化到晚期阶段,大量的小天体碎片已经被大的行星吸积,行星际空间逐渐清朗,可以大大降低行星被小天体撞击的几率。

总之,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地球穿了几层保护人类的防护衣。第一层是磁场,它屏蔽了大量高能带电粒子,保护我们免受高剂量辐射的伤害;第二层是大气层,它提供了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和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其中的臭氧又过滤掉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第三层是水圈,水作为载体,促进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和生物的新陈代谢。目前,人类对开普勒452b表面是否存在大气,乃至其表面大气厚度、成分知之甚少。很多未解之谜有待探索。系外行星的想象虽然美好,但这美好的“远水”解不了人类面临的“近渴”,人类未来的命运还是系于地球。

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候选者开普勒液态水
我能猜到你心里的数字
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张掖地区水汽、液态水变化特征分析
Ka/Ku双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数据反演液态水含量方法研究
我能猜到你心里的数字
用肉眼看到的最远的星星是什么?
零下温度的液态水
PEMFC气体扩散层中液态水传输实验研究综述
开普勒的最新发现:第二地球
“死而复生”的开普勒
开普勒的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