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点家庭教育能不能“外包”?
2015-09-16
说到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搞不清确切的含义,认为照顾孩子吃穿、供孩子上学、为孩子择校、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帮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或送孩子出国就算尽到了家长的义务,而督促孩子学习就是家庭教育。其实,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外包”。有家长说,把家庭教育外包出去没什么不好,毕竟家长并不都是教育专家,把孩子交给更专业的人难道不是更讲效率吗?
理不辩不明。请跟随本刊记者的采访,先认清家庭教育外包的真相以及利弊,再请专家为我们揭示家庭教育的本质,相信大家会对家庭教育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外包大行其道
“外包”是现代商业用语,指企业把不重要或自己不在行的业务承包给别的企业,以实现资源优化,提高经营效率。借用到家庭教育上,就是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某些义务委托给别人,比如给孩子请家庭教师、送孩子上各类培训班等。
“照此看来,家庭教育外包简直太普遍了。”37岁的物价局公务员马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我女儿正在学钢琴,每周上两次课,一节课300元。这事不外包不行,我和妻子都是音乐门外汉。还有游泳、书法、舞蹈,都得拜托老师教。要是不外包,孩子肯定跟我一样,一无所长。等孩子上了中学,恐怕还得报文化课补习班,听说一对一的补习班价格不低。没办法,只好努力赚钱,供孩子去上。拼命赚钱当然累,不过哪个家长不是如此?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就知足了。”
25岁的顾女士对“外包”这个词一点儿也不反感。她说:“我儿子刚刚6个月大,从出生那天起他就在接受外包教育。”她扳着指头细数,“请月嫂、去早教班学习抬头和爬行、请早教老师来家里陪孩子玩识别颜色的游戏、请营养师制订我和孩子的食谱……哎呀太多了,反正我是离不开这些专业人士的帮助。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又没有经验,只好请人帮忙。”
专门从事婴儿潜能开发的某早教机构负责人钟先生对记者说:“教育外包是时代潮流,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现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饱受诟病,其实不同意这句话的人都是外行。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非常专业的系统工程,而且起点是胎教,如果从孩子出生才开始教育,已经晚了。这么严肃的任务,让不具备专业技能的家长来承担,您说会有什么后果?”他介绍,他的生意非常火爆,婴儿游泳课程要排队,“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一定还家长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信誓旦旦地说。
与钟先生的说法不谋而合的是某课外辅导机构的主管赵女士。她说:“除了普通的中小学课程补习业务以外,我们还承担一些特殊服务,比如陪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教孩子如何预习第二天的功课,考试前突击复习,等等。要说这些都是家长的活儿,可是现在家长们都太忙了,顾不上孩子;另一方面,孩子上了高中以后,课程难度加大,大多数家长根本不具备辅导能力,于是委托我们。有需求就有市场,所以我们的生意很好。”记者注意到,这家辅导机构还提供午餐和午休服务,两菜一汤收费15元,一次午休收费30元。
私企老板陈先生的儿子今年5岁,正上幼儿园中班,陈先生的妻子是公司的会计,两口子忙得整天不着家。“儿子上幼儿园之前,由我岳母负责照顾,效果很不好。”陈先生说,“儿子学了一口难听的方言,还养成了随地吐痰等毛病,与小朋友交往也很跋扈。后来我下了决心,从儿子上幼儿园起,给他请高级保姆。高级保姆难找啊!后来我在一所名牌大学里给他物色了一名快毕业的女生。她人很朴实,功课从小拔尖,英语顶呱呱。她刚毕业就来到我家,全职照顾我儿子,每月工资6000元,管吃管住。除了做饭、洗衣、打扫卫生以外,她还负责从幼儿园接我儿子回家,然后进行家庭教育。现在我儿子可优秀了,纯正英语张口就来。我要是因为什么事批评他,他就用英语回击我,反正我听不懂。”陈先生对自己的教育外包非常满意,“我的公司也有业务外包,很正常,取长补短嘛!我的任务就是多赚钱,有财力把教育外包进行到底!”
令记者惊讶的是,某小学数学教师杜女士也承揽外包业务。每天下午放学后,4名学生来到她家。除了监督学生们完成家庭作业,她还额外布置几道题。晚饭后,家长才到她家来接孩子。当然,收费是违规的,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杜女士对记者说:“这几个孩子的家长都很忙,没时间接孩子,更没时间陪孩子学习,集体要求我帮着带一带。我开始不同意,但为了孩子们不疯玩,为了孩子们学习进步,也为了解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我只好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至于收费,是家长们的一点心意,我认为收钱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毕竟我付出了劳动,再说,我的收费标准可是比校外的午托班便宜多了!”她一再强调,这4个孩子的学习都有明显的进步。
记者采访发现,家庭教育外包现象非常普遍,已经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无论是家长还是承担外包服务的人和机构,大多对这种方式持肯定态度。家庭教育外包真的可行吗?效果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好吗?让我们来听听教育专家们的意见。
国外先例问题多多
旅美学者、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薛涌博士认为,家庭教育外包存在严重弊端,长远来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
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也流行过一段“家庭教育外包风”。专家跟踪这些“外包孩子”的成长轨迹,发现他们长大后患抑郁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的4.8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到了中年仍然独身。深入研究发现,这些不正常现象与他们早年接受外包教育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因为感觉曾经被父母抛弃,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情感和家庭总表现出疏离感和不信任,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寄宿制学校或托管机构,割裂了与父母的亲情联络,变为某种意义上的“特殊孤儿”。薛涌博士认为,孩子的不良品性和生活习惯,与父母对其关注度不够、教育不得法有关。学校和专家取代不了家长的教育。家长盲目地将家庭教育外包,是一种简单而不负责任的做法,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困扰。
记者了解到,薛涌博士所说的欧美国家“家庭教育外包风”,早已成为过去时。如今的美国家长,对家庭教育格外重视,而且对亲自实施家庭教育情有独钟。美国中产阶层家长普遍认为:一切皆可外包,但家庭教育除外。不仅如此,美国家长甚至积极介入学校教育。薛涌博士介绍:“美国家长,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家长,盯孩子之紧让你目瞪口呆。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业,竟然辞职当了家庭主妇,没事就到学校当志愿者。结果,一些富裕社区的学校,不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招募志愿者时,招一个来十个,学校根本招架不住。家长全面介入学校的教育,重新画定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界线。更极端的是,有的家长干脆把孩子从学校撤出,自己来教,形成了家庭私塾热。”
美国家长坚决不外包家庭教育,甚至积极介入学校教育的做法,与我国家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中产阶层家长注重的是为孩子选择好学校,把教育职责全推给老师,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补习班,把家长的责任推给校外教育机构。那么,欧美国家的家庭教育外包所产生的负面结果,是否会在我国孩子身上再现呢?
薛涌博士举例道:“我的一个邻居,是中科院的博士,手里有好几项很有商业价值的专利,学业上很成功,事业上也很成功,每年能挣好多钱。可就是一条,教育孩子不成功。他就是有一种外包思想,觉得自己作为一家之主,作为男人,作为父亲,多挣钱就全有了,孩子由学校管着就行了。你知道他的孩子如今在干什么吗?在汽车市场卖车。我一点儿也没有看不起的意思,卖车也是正经工作,也要有人来干,也要懂许多知识,干好了也不少挣钱。但问题是,这个孩子本来完全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有一天我听见他们父子俩又吵起来了,吵得极为厉害,只好上楼劝架,并把那孩子叫到我家,隔离一下。那孩子哭着说:‘当初就是我爸不管我!这个孩子已经知道生活的艰辛了,我觉得他已经后悔中学没好好学,没考上个好大学了。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
家长信任学校难道错了吗?学校不就是教育孩子的吗?有了学校教育,为什么还要强调家庭教育?
薛涌博士不否认学校的重要性,但他提醒家长,学校教育有缺陷,必须用家庭教育来弥补。他认为,学校是大众教育的机构,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如今我们这种一个老师在台上讲、底下几十个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为适应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工程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由此我联想到,国外的外包与我国的外包是有很大区别的。咱们北京的中学,一个班40~50人,很正常吧?外地有些重点学校,一个班60多人也很常见。因为工作关系,我去过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参观美国一所中等偏上的中学时我曾数过,一个班只有18个孩子。如果你把孩子外包给一个只管18个孩子的老师是一回事,如果你把孩子外包给一个管40个甚至60个孩子的老师则是另一回事,老师管得过来吗?”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家长要那么积极地介入学校教育了。
广州市少年宫成长教育中心杨晓红主任赞同薛涌的观点。她表示,学校是承担知识类培训的教育机构,而且能教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要教育好孩子,主要还是在家庭,家长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刊认为,家庭教育外包是客观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家长要端正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使把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内容外包给专家或教育机构,也不意味着可以放弃监护责任。如果把家庭教育的责任也外包,很可能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良后果:
第一,淡化家人之间的亲情联系。家长把向孩子传授文化知识的任务委托给学校,把强化或补充孩子学习的任务、把开发孩子健身等课外兴趣的任务外包给教育机构,同时也就把与孩子互动的时间外包了出去。孩子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各种学习上,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谈论的话题往往也离不开学习,于是冲突与不愉快会时常发生,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必然会遇到困难。
第二,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孩子在校外的其他学习机会都是通过购买获得的,而且越是新兴的培训项目,价格往往越贵。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住房、医疗并列为家庭三大经济压力源。
第三,弱化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把孩子许多技能培养的责任外包给了教育市场,购买到的是相对专业的技能,却因此失去亲子之间的游戏、沟通、协调,失去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机会。没有了这些依托,家庭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家庭教育职责何在
上海心理学博士、青少年教育专家宋晓林认为,家庭教育外包现象的根源,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概念模糊不清,对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她认为,家庭教育的概念是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的内容往往因人而异,一般包括德、能、体、智四个方面。
1.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教孩子做人、做事。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家长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目标至少应该是让孩子懂礼貌,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懂礼貌必须从小教会孩子主动在特定情况下说“你好”“谢谢”和“对不起”;责任心就是要让孩子养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态度和习惯;爱心则包括爱己(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和爱人(宽容、尊重、互助)。
2.能力培养 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家庭教育承担的任务包括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独立能力(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和交往能力。
3.庇护身心 家长有义务培养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多锻炼、不偏食的生活习惯,使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关心孩子,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坚强、乐观、积极、合作的良好心态,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4.智力开发 家长一定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否则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或导致到一定阶段不喜欢学习。明确家庭教育最低目标的内涵才能使家长有的放矢,时刻注意方向引导。
宋晓林博士指出:“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家庭教育的框架,具体内容还可以细分出很多,都是家长的任务,怎么可以外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认为,最有效、最直接的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发生在家长和孩子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第一个课堂。所谓的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应该包括三部分: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用此思想指导儿童的家庭教育更有现实性。“家庭中进行这样的教育是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并且在进行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生存技能的提高,还会密切亲子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自然会显现出良好的教育成效来。”刘秀英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家长确实有实际困难,不得不把一部分家庭教育内容外包出去。对此,专家们的意见是:适当外包未尝不可,但一定不能以此推诿家长责任,而且要对外包内容进行慎重的选择。
首先,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可以大部分外包给学校,思想品德等不宜外包。“子不教,父之过。”除了父母,孩子很难受到别人的品德影响。在心理学上,这叫“亲缘认同”。
其次,对于孩子的学习,知识性内容可以外包,而学习方法的引导则不宜外包。如今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指望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讲清楚思考过程和方法,不太现实。最好家长能自己辅导,或者请注重教方法的培训学校老师来辅导,一定要选精品小班,或者是一对一的辅导,注重讲清楚思考的过程、来龙去脉,还要弄清方法,而不仅仅是解出答案。
再次,孩子跟得上的功课可以外包给学校,跟不上的功课则要另行外包。孩子某一门功课没学好,说明外包失败,得重新寻找另外的外包,这就需要家长投入精力,报辅导班或请家教,直至找到见成效的外包,才算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
最后,孩子在校期间属于外包,在家期间,尤其是放假期间,最好减少外包,多一些亲情互动,使孩子紧张的心理有一个放松的机会,为接下来的学习积攒能量。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