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
2015-09-15冯旭东屈一平
冯旭东 屈一平
年初,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十二届省人大四次会议报告工作。
省长郭树清以近六分之一的篇幅,专项论述“挖掘和利用好丰富的齐鲁文化资源”工作,其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分量,不可谓不重。
两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批示中,都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寄予殷切期望,也赋予山东重大的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山东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发,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初步形成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保护传承、实践养成、传播交流体系。
那么,如何才能弘扬优秀的儒学传统文化,促进核心价值观在山东的落地生根呢?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宝莅,听听她讲解山东省如何筑牢把握文化基因的责任担当,打造山东道德高地的建设。
创造性运用、创新性转化传统文化资源
《人民周刊》: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省如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新路子、新方式?
刘宝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文化深厚土壤中扎根、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山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自觉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任,在深入学习研究讲话精神、推进道德践行、推动优秀齐鲁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山东及时总结基层干部群众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着眼于落细、落小、落实,找准与时代对接点、与百姓共鸣点,积极探索转化与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大众化,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和践行。通过多种形式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共同学习研究,对经典中华文化进行梳理、挖掘和阐发。在此基础之上,山东建立了人文社科研究协作机制,通过搭建一个开放交流的互动平台来整合资源,推动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山东大力推进道德践行,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特别是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在全省推广善行义举,并开展孔子学堂、道德讲堂建设。此外,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加强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国首先提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围绕古村落、古村镇开展普查、分级和保护,并组织了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优秀齐鲁文化走出去。
《人民周刊》:孔子学堂从去年开办第一个社区学堂以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覆盖社区农村学校等,您怎么看这一儒学文化普及形式?
刘宝莅:中国孔子基金会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机构,积极推进“孔子学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机关等基层场所,通过讲道诵读、德行礼仪、道德讲堂、家风建设等系列课程,开展“诵读经典做有根人”“亲子家庭和谐社区”“传承美德做现代君子”等创意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人人参与,快乐实践体验,有效传播孔子“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让其成为植根于每个人内心的文化信仰,讲仁爱尊礼仪,打造道德高地。
其中,在夏津县,拐尔庄的村级“孔子学堂”传承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可谓实至名归,正当其时。孔子学堂的社区普及突出时代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价值。突出大众化,其与社区、学校、公交、乡村的结合,用大众化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成为人们易于广泛参与的行为方式。
乡村儒学、社区儒家,是山东省新近兴起的文化现象。结合时代条件赋予新的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要知行合一,重在践行,把弘扬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体现在公民行为养成中,真正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山东大地落细、落小、落实。
筑牢把握文化根基的责任担当
《人民周刊》:如何看待儒学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刘宝莅:习近平同志今年2月的讲话提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以这六条为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相对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讲话不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转化中得到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就必须扎根历史文化土壤,注重传承汲取传统价值的精华。在这方面,孔子、儒家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孔子的“和为贵”的和合精神,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中庸价值。对礼的追求,注重内外兼修。这些价值观念无论对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影响广泛,历久弥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动力和源泉支撑。
“孔子、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然也蕴含着普遍价值。它的时代性和普遍性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接地气”的思想文化宝库,利用孔子学堂这一接地气的形式,使大家充分认识国学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我们希望通过孔子学堂在社区学校的深入,让青少年走进传统文化,让核心价值观植根青少年心中,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努力打造山东道德高地!
建设道德文化高地
《人民周刊》: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其中就包括一些社会道德严重失范问题,谈谈山东在建设道德文化上经验和做法?
刘宝莅:山东在研究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取利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将道德遵循转化为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着力打造道德文化高地。
以“孝、诚、爱、仁”为主题的“四德工程”,是山东道德建设的总抓手,这一持续不懈开展的工程,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平凡好人立传。在全省推广善行义举,并开展孔子学堂、道德讲堂建设。此外,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加强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国首先提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围绕古村落、古村镇开展普查、分级和保护,并组织了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优秀齐鲁文化走出去。
山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四德工程”的经验,现已向全国推广。到去年底,全省建立的“四德”榜已达8.8万多个,有3000万人次群众的好人好事上榜,覆盖全省八成以上的村庄和近三成人口。
山东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推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国重大典型朱彦夫。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持续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有2257人入选“山东好人榜”,评出52名“山东好人之星”,6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这些活动,对引导群众道德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后受到欢迎,反映出群众对回归文化传统、缓解当前“道德危机”的渴望。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和崇高精神追求,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将对建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起到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