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適應」與「被動遭殃」
2015-09-15馬斌文
馬斌文
國台辦副主任龔清概5月 14日在全國台企聯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暨成立八周年慶典活動致辭時講了一句非常中肯的話:「台商要主動適應大陸經濟新常態。」
可從四個層面體會這句話。
第一個層面是台商這個主體
台商已經在大陸投資發展30年,在這30年中,台商不僅自己獲得豐碩收穫,而且也見證了大陸經濟發展。台商在大陸30年發展成績之所以斐然,一方面得益於台商直接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從事OEM和ODM生產;另一方面是得益於大陸的人口紅利和不斷深入的改革開放政策紅利。兩項優勢疊加使得很多台商賺得缽滿盆滿,不但勞動密集型台資企業賺到了,而且連很多替台資企業招聘員工的中介公司都賺到了。大家一定還記得,當時內地到沿海打工的隊伍是何其龐大?連工廠保安都知道利用「找工作難」賺點零花錢(介紹費30元至50元人民幣不等)。一個在廈門投資的台商就告訴過我,他的工廠15年沒加過工資,即便如此,來找工作的內地求職者仍絡繹不絕。有如此龐大的就業大軍做後盾,即便台商從事的是國際產業鏈分工中最低端的,也是利潤最少的OEM或ODM,「中國製造」這個優勢還是幫助台商賺到了很多。
這也正是龔清概副主任所說的:「廣大台商要看到自身在國際通路、國際訂單,在經營理念、精細管理,在集群效應、產業鏈條,在獲取技術、開發創新,在低負債經營、低成本融資等方面具有綜合優勢,多年來在大陸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第二個層面是要主動適應
台商之所以成群結隊從台灣轉移到大陸,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台灣經濟發展遇到了瓶頸。時隔3 0年後,大陸同樣遇到了台灣當年的問題,經濟轉型勢在必行。近年來,大陸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全面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上海自貿區擴區,新設天津、廣東、福建自貿區等戰略舉措,成為推動亞太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也為台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台商30年前轉移到大陸是一種「主動適應」,30年後面對大陸經濟轉型同樣需要「主動適應」,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在全世界企業家都瞄準大陸市場時,已在大陸打拚30年並建立深厚基礎的台商更要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認知和佈局。近年來,台商群體中發生的「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現象非常明顯。以做高爾夫球鞋而聞名的東莞台商賴朝陽說,台商企業做的好壞都是老闆個人的事,環境改變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例如近年來的勞動成本上漲、競爭越來越激烈等,並不是只針對台資企業,是所有企業都面臨的現實問題。為何有的台商在新環境下迅猛發展,有的企業偃旗息鼓?就是老闆有沒有「主動適應」問題。
第三個層面是大陸新常態
「當前,世界經濟低迷,需求不足,變數增多,大陸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給廣大台商帶來壓力和挑戰,但同時也給廣大台商帶來更多機遇。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的發展,需要廣大台商勇於面對和認真思考。」很多台商早已感覺到越來越跟不上大陸經濟發展步伐,特別是在大陸提出經濟新常態後,各種產業導向政策紛紛出台,讓很多台商應接不暇。其實,在很多台商還在對新常態「不明就裡」或持懷疑態度時,大陸的民營企業以及跨國公司已經跑出很遠了。正如輔導台商上市的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所說:「不要用過去的大陸看現在的大陸。」如果仍用30年前來大陸時的眼光「看今天的大陸」,恐怕是「除了錯愕還是錯愕」。
大陸經濟發展不會因為某些台商「跟不上」而放慢腳步,大陸的商機不會因為某些台商的「反應遲緩」而等待。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因勢而成。
第四個層面是發展機遇
台商是兩岸關係的見證者,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中堅力量。台灣2016年將進行大選,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才是台商的紅利。正如龔清概副主任所說,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兩岸關係發展不好,必然會直接影響到廣大台商的利益,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廣大台商一定要有危機意識、責任意識,關鍵時候態度要鮮明、立場要堅定、作為要積極。
在很多人認為小英已經穩贏2016大選,特別是在她不願意對「九二共識」「說清楚,講明白」的情況下,正如蘇起先生所言,「選船長」與「做船長」完全是兩回事。「選船長」可以「說的比唱的好聽」,但是「做船長」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因為駕駛台灣這條船,須面對很多大風浪。假如小英順利「當選了船長」,她有能力駕馭台灣這條船嗎?她能夠保證台灣這條船順風順水向前行嗎?用美國眾議員羅伊斯質問蔡英文的話說,她怎樣才能保證兩岸關係不「地動山搖」?
「和氣生財」是所有台商在大陸發展的切身感受,因為台商歷經了兩岸關係的風風雨雨,倘若2016年大選之後兩岸關係因為台獨問題而丕變,台商將是名副其實的受害者。台商的選擇將直接攸關自身利益。與其「被動遭殃」,不如「主動出擊」,捍衛自身利益,就是捍衛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