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2015-09-15林漫山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福建省

林漫山

摘 要 在近几年,福建省各沿海地区通过科学育苗技术进行合理人工繁殖,还成功培育了如坛紫菜、牡蛎、鲍以及南北白对虾等多种具有东海和南海特色的优势海洋水产品种。这些新品种促进了福建海水养殖业进一步发展,使福建省内进出口贸易呈现集约化发展趋势,并初步形成了以多品种、高质量为主导方向的养殖发展格局。基于此,简单探讨福建省海水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相关情况,并为省内水产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性对策。

关键词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S9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1 福建海水鱼类人工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1.1 概况介绍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天然资源,推进现代化渔业建设的发展步伐,福建省在渔业发展方式上做出了调整,基于种苗规模化生产模式对渔业生产总量进行了扩大,并优化了繁殖育苗技术结构,提高了成品海水鱼类的产品质量。2006-2014年,福建省的海水养殖面积以年均9.7%的速率增长。截至2014年,福建省已拥有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89 341 hm2,平均年常量高达25.5万t。

1.2 福建省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

至今为止,福建省的海水鱼类养殖也已经拥有了40余年的发展历史。21世纪,福建省改变了海水鱼类繁殖育种方式,大力推广规模化育苗并取得技术和品种的双向突破。目前,福建省通过规模化育苗技术所新研发的海水鱼类已经多达35种,主要以石首鱼科鱼类为主,如鲷科、鮨科、石鲈科等,其中还包括了规模化育苗技术的难点——石斑鱼。该鱼类由于是雌雄同体品种,所以在产苗过程中很难控制雌雄体的变化。当地人采用了开口饵料喂养和实时监测仔鱼动向的方法,成功的保证了这种昂贵鱼类的高质量产出,并达到了规模化育苗的技术水平。目前,福建省的常驻海水鱼类养殖品种基本保持在30种,其中以大黄鱼和鲷科鱼类占比例最大,分别有6.1万t和1.7万t的年产量,占到了海水鱼类总产量的37%和10.3%。其它如鲈鱼、石斑、眼斑拟石首鱼等都5%~10%。总体来说,福建省的海水鱼类养殖规模在我国是高居前列的,其育苗技术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3 福建省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末,福建省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就已经有了批量与多品种化发展的势头。进入新世纪,种苗规模化生产也随着育苗技术的提高得以完全实现。例如,海水鱼类的人工育苗方式已经从单一的室内育苗发展到了室外池培养与室外大范围野生放养的混合育苗养殖方式。目前,除传统的石斑与大黄鱼还依然利用室内工厂化育苗外,其它品种基本都开始采用室外池塘育苗的方式实施大批量的种苗规模化培育养殖,这种新的种苗培育理念基本满足了福建省每年的海水鱼类生产供应需求。总体来说,福建省的海水鱼类育苗技术主要有3种。

海水网箱育苗是福建省20世纪80年代就有的育苗养殖方式,它的育苗产量相当稳定,所以目前依然是省内海水鱼类产量份额占到78%的主要育苗方式。海水鱼类的年平均育苗产量可以达到12.9万t,以大黄鱼、真鲷、鲈鱼与石斑鱼为主。这种网箱的优势就是可以按照需求来制作网口与尺寸。为拓展湾外养殖空间,福建省还新研制了抗风浪渗水网箱,它的网箱口数偏少,有454口,育苗养殖产量可以达到5 540 t,主要针对石斑、眼斑拟石首鱼这种珍贵鱼种。其它育苗方式还包括了室外池塘野生养殖池与野生放样等,见表1。

2 福建省海水鱼类产业未来发展对策展望

2.1 丰富海水鱼类育苗品种

石斑鱼类是福建省海水鱼类重点发展的项目,因为它的国际市场价格昂贵,而且要求保持鲜活出口,但是福建省现在的石斑鱼育苗量还不能满足网箱养殖的质量产量需求,应该加强育苗技术。所以,福建省从台湾省与南海省大量引进像带石斑鱼、巨石斑鱼、龙胆石斑鱼这样的石斑鱼种。同时,还开发了如老鼠斑、红鳍笛鲷这样的新鱼种,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育苗选种范围,扩大了育苗品种。下一阶段就将通过提高育苗技术,突破人工繁殖的批量育苗关,量产石斑鱼类等珍贵鱼种,大幅提高省内的海水鱼类养殖效益。

福建省通过科学研究希望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培养新的植食性和杂食性鱼种,如黄斑蓝子鱼等11种蓝子鱼类。这些鱼类在闽南地带具有育苗养殖的潜力,而且给予了福建省扩大海水鱼类养殖范围的理由。同时,该鱼种养殖成本较低,亟待育苗技术解决大批量生产问题,所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2 加强对海水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

人工养殖的弊端就是原有良种鱼类很容易发生由于遗传变异而引发的种质退化或混杂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可能与育苗繁殖鱼类脱离海洋原种群环境有关。海洋鱼类不能自由交配,而是通过圈养的种群进行交配,由于长时间养殖群体越来越小,近亲交配率也就越来越大,它增加了种群中纯合子出现的频率,导致繁殖育苗时产生了不利于良种培育的隐性基因,养殖群体整体多样性的下降,也间接导致了海洋鱼类生产经济性的倒退。所以,应该重视人工繁殖与育苗之间的关系,选择数量足且质量优的优良性状育苗,并构建高水平的种质资源库,将原鱼种与优良鱼种区分开来,从而保证优质种苗的持续供应。为此,福建省已经在官井洋建立了国家级的大黄鱼原种育苗养殖场,该养殖场很好的划分了各个鱼种,规划了它们之间混合配对的关系,将亲鱼群体完好的保持并延续了下去,而且还会定期引入野生群体,如大菱鲆、三线矶鲈、美国红鱼等,为保护当地鱼种资源的延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结语

除上述发展策略之外,亲鱼人工繁殖与遗传育种生物技术也是福建省加强海洋鱼类繁殖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利用到了生殖生理技术,提高了催产诱导产卵的概率,并获得了大批量的优质受精卵,调节了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机理。按照福建省内对海水鱼类育苗养殖的期望,今后还将继续加强对仔稚鱼种的发育阶段生理营养调配,预防病害的发生,保证省内海水鱼类的增养效能与高效率、高质量,始终保持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福建省
同享好时光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大田县通联站站长——许俊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福建省加大对老区村的扶贫开发建设为度
福建省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研究
2015年福建省十大妇联新闻回眸
福建省2015年“最美家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