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景观文化
2015-09-15张文玲
张文玲
摘 要 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会给在其中学习和生活的人们带来归属感、安全感和舒适感。校园景观文化在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美化学校的同时,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内涵。但目前,许多大学的校园环境只是单纯的满足了审美,却缺少了文化内涵。基于此,从校园景观文化的意义出发,分析我国校园景观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和国外校园景观文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校园景观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校园景观;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1 校园景观文化的意义
校园景观文化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1]。拿大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谈到:“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而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包括“软”文化和“硬”文化,“软”文化主要指各种文化活动,“硬”文化就是指的校园景观文化,如校园里的雕塑、文化长廊、校风、校训等,通过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2-5]。
校园景观除了作为学校建筑的外部延伸,美化点缀之外,更是一个无声的第二课堂,对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说校园景观中的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甚至有的高校校园内的路名都引用儒家经典词句,以山东大学为例,“明德大道”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大道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些路名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学生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上,品味路名的涵义,滋养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在康庄大道上茁壮成长,给学生带来启迪和鞭策。
2 校园景观文化的不足
目前,许多大学校园景观虽然养眼但并不养心,景观美则美矣,却因为缺少文化底蕴而使得学校景观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与灵魂。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校园的灵魂所在,纵观国内外院校发展史,凡是具有特色、人才辈出的院校,一般都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校园景观需要浓缩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赋予自身深重的文化底蕴[6-8]。
3 国外校园景观文化的风格
美国耶鲁大学的美丽校园环境甚为著名。而一些现代建筑也常被作为建筑史中的典范出现在教科书中,包括路易·康设计的耶鲁大学美术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埃罗·沙里宁设计的英格斯冰场、Ezra Stiles学院和Morse学院;以及由Paul Rudolph设计的艺术和建筑系大楼。
耶鲁大多数建筑都为哥特式风格,多建于1917-1931年期间。大量的浮雕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有运动员、作家、喝茶的交际花、读书时打磕睡的学生等一系列场景。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大楼的雕刻上,也展现了当时的一些场景,包括警察追逐强盗和逮捕娼妓的场面。建筑师James Gamble Rogers为了使建筑显得陈旧,在石质墙面上泼酸、故意打破玻璃并且使用中世纪的方法进行补合。同时,人为地添加了许多镂空的装饰性壁龛,仿佛雕塑已经失落很久。而耶鲁大学中的哈克尼斯塔,也是比较有特色的,该塔在1964年加固,在内部安装耶鲁纪念组钟,共计54口。现在该钟每日12:30、17:00由耶鲁大学的一个专门演奏团体奏响,选奏的音乐从经典组钟乐到披头士都有选择。
而到了秋季,校园林荫道上铺满了深黄、浅红、红色的落叶,阳光斜照在黄褐色方石建成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上,整个校园分外浪漫。
4 国内校园景观文化风格
目前,国内新建的一些院校,也都将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校园内部景观结合起来,如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校园建设的理念就是要体现“交通”特色,融入“海”的设计元素,重点体现滨海主题。
在主入口打造长方形扬帆主题广场,四角分别布置严、尊、勤、全四字校风和校史简介;中心布置扬帆主题雕塑,基座镌刻校训“明德至善,格物致知”,扬帆雕塑在中心湖面的映衬下,与海员广场的灯塔遥相辉映。寓意在校训的指引下,在校风校史的沐浴中,严格操守、自尊自强、勤学苦思、全面发展,掌握知识与技能,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在发展我国海运事业的征程上从这里扬帆起航。
扬帆与航海史两个主题广场分置于东西两个校园,中间以指南针、罗盘、铁锚和海燕等航海元素雕塑形成的景观轴相串联,形成一个整体景观带,不仅加强了相对独立的东西校区的整体性,也时刻提醒着作为海运学院的师生更应该牢记中国航海史的兴衰,在新时期“一路一带”的建设中不辱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华复兴梦努力拼搏,续写辉煌[9-10]。这个景观带所承载的必将是山东海运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精神魂魄。
5 结语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校园景观设计一定重视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注重城市与学校内外空间的交流,渗透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综合运用设计艺术学、景观建筑学、经济学等进行基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景观特色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黄沙.耶鲁大学:连续三届美国总统的母校[J]旅游世界,2013(6).
[3]潘剑锋.倡导感恩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9).
[4]刘琼秀.传承感恩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J].今日南国,2010(6).
[5]涂平荣,龚海艳.高校感恩文化建设的实效路径[J].教育评论,2013(3).
[6]佘国华.高校要切实以感恩文化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9).
[7]杨建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打造学校感恩文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
[8]郑学刚.浅论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9(4).
[9]邓永超.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J].教育探索, 2006(10).
[10]陈一虹,徐锋华.论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9).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