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锦屏县杉木种植的本土化知识
2015-09-15杨化冰
杨化冰
摘 要 通过对“清水江文书”的深入探讨,在“改土归流”后的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当地的苗侗人民在借鉴汉民族杉木经营方法的前提上,熟练地掌握了清水江杉木育林的核心技术。尽管各民族的相关育林技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总体上趋向一致。
关键词 杉木种植;本土化;锦屏县
中图分类号:S791.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02
1 锦屏县林区内的自然与生态环境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其地势向湘西丘陵盆地下降的过度地带,由于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地形复杂多样。这里地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山谷纵横,地表不平,林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小,因此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因其是一片广袤的宜林山地,又素有“林海”之称。锦屏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因境内植被条件较好,对气候的分配有了相应的调节,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受到境内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明显的山地主体气候和林区气候的特点。土壤主要为黄壤和黄红壤,有13.43万hm2,占土壤面积的87.94%,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尤其有丰富的氮、钾元素,而且呈酸性,适宜于杉、松、油桐、茶油及玉米等植物的生长。锦屏地区光照资源是全国最低,年日照数为1 086.3 h,仅占全年可照日数的25%,但日照比较集中,75%的直接日照数集中于农作物生长旺盛期的4-9月。因此,当地俗语有“一山有阴阳,四季皆分明”。这种气候条件能满足杉、松等多种林木生长发育的要求,特别是杉木生长,因为杉木要求湿度大,光照弱。因此,锦屏地区自古就分布着成片的天然原始森林,盛产杉、松、樟和楠等40多种速生材林木,木材质量好,其杉木颀长挺直,色泽美观,富有弹性,不易腐烂和被虫蛀,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十分广泛,对于古代木质建筑和船舶尤为良材。
2 杉木培育
2.1 种子采集
人工造林初始期,种苗用量有限,营造杉木林习惯上采用野生苗,随着造林规模扩大,需人工培育苗木,始采集种子。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锦屏县农村采集杉木种子育苗造林已然盛行。至清初,从采种母树到球果取弃,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爱必达的《黔南识略》记载:“杉阅十五六年始有籽,择其枝叶向上者,撷其籽,乃为良,裂口坠地者弃之。”[1]吴振棫的《黔语》“黎平木”亦有载:“先一二年必树麦,欲其土之疏也。杉历数寒数乃有子,枝叶仰者子乃良,撷而蓄之。其罅而坠之,弃之。美其性也。”[2]其树种采集仅供自用,少有他销。
县内林农采种时,要注意选择好的母树和采种季节。这在1959年北京林学院实习生赴锦屏调查组《锦屏速生丰产的调查报告》里有记述。锦屏林农采集杉木种子(球果),多沿用砍枝桠的办法,亦有摇树采种的。砍枝桠法即爬到母树上,对结实好、结果大的枝桠砍下来,摘取球果,也有将结实枝条全部砍下来后选摘球果。球果采回后需进行处理,林农习惯上将杉球果铺放于通风不漏雨大的木楼房顶层楼板上,3~5日翻动1次,让鳞片自然开裂,定期将脱落的种子收集,俗称“阴凉法”;也有将摘来的球果铺放于露天晒坝上,让风吹日晒,使种子早脱落,遇雨天将球果收回放于阴凉处,天晴复晒之。
2.2 培育杉苗
清乾隆年间,县内沿河及九寨等地的农民即掌握了科学的育苗方法。“春至则先粪土,覆以乱草,既干而后焚之,然后撒籽于土面,护以杉枝,厚其气以御其芽也。秧处出谓之杉秧,既出而复移之,………”[3](《贵州通志·风土志》)。平秋归旁一带的农民,则采用皮垫法育苗,即在选好的土地上拌除杂草灌丛,再翻挖。如此3次,谓之“三烧三挖”,以松肥土性,灭草籽和虫卵。选宽厚无漏洞的杉木皮,将烧练过的泥土腾出,以杉皮垫底,再将烧炼的土覆上约20 cm。开沟筑床整平,撒上饱满有光泽的种子,用铁丝筛覆盖一层细土,细土层为种子的2~3倍。此法育出的杉苗健壮,须根发达,无病虫害,且易出圃,少有损伤。县内各地的农民,虽没有全用杉皮垫底育苗,播种后也有不盖草的,但亦做到“三挖三烧”或“三挖两烧”。苗圃地选择普遍做到不用熟土选生荒,坡度平缓,土层深厚肥沃,排水灌溉条件好,向东或向东北地段,且多是靠近造林地段的林间空地。冬季整土,次年春拉畦作床,清明节前后播种,每667 m2用种量5~7.5 kg,播种时拌以草木灰。苗木出土后分数次间苗和施肥,初时稍密,后一次苗距6.67~10 cm,施肥先淡后浓,以氮肥为主,最后一次于10月底停止施肥前施草皮灰,促其木质化,便于过冬。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2.3 栽种杉木
在锦屏县,四季光照充足,水分充沛,气候温暖湿润,砂质土深厚肥沃,土壤呈酸性。地质队曾专门勘探过这里的地质条件,并说这里特别适宜种杉木。杉木的种植不论季节的,但最好是在3-4月栽种,这时的成活率最高。种植杉木,要首先把山上的小树,杂草砍掉,最好是把要种杉木的地焚烧、集灰,保证土壤与灰充分结合,深耕土壤,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对于“林粮间作”这一技术环节,清乾隆年间编纂的《黎平府志》记载:“山多载土,树宜杉。土人云:种杉之地,必预种麦及包谷一二年,以松土性,………欲其易植也春至,则先粪土,覆以乱草,既干而后焚之。而后撒子于土面,护以杉枝。厚其气以御其芽也。秧初出谓之‘杉秧,既出而后移之。分行列界,相距以尺,沃之以土膏,欲其茂也。稍壮见有拳曲者则去之,补以他栽,欲其亭亭而上达也。树三五年即成林,二十年便供斧柯矣。”因此在第1年,通常会把小米和幼杉苗一起种,中间可以套种花生、黄豆、小麦,当然这些高粱都是按照季节来种的。玉米是不适合种植的,因为玉米1 a就长到1~2 m,会遮住幼杉的阳光,不利于幼杉的成活。其实,最好是不要种高粱之类的作物。其一,高粱类会吸收幼杉的养分,其二,加池村林地的地形较陡,不好大面积的种植高粱类作物。其三,小米等高粱加工不方便,人工成本较高,经济价值较低,不划算。现在,林地里一般只种杉木。种杉木时,首先要打穴,起码宽度在8 cm左右,深度在5~6 cm最佳,打完穴后,把刨出来的表层肥沃的土壤放在穴里面,然后放一点土盖在上面,然后把幼杉苗栽在土里。幼杉的苗种最好是一级苗。高度在25~30 cm,粗6 mm左右最佳。在栽种时,幼杉苗叶子比较多的那边朝下,即钩朝下的,要往下面栽种,朝上为反杉,是不易成活的。栽种后,把土封好,把两边的土堆的高一些,保持幼杉苗的直立状。幼杉苗的跟尽量是直立的,这样,在盖上土后,用手轻轻提一点,有利于根系吸收营养。提完后,再盖一点土,然后用脚轻轻踩一下。当然,幼杉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密,周距在2.5 m的间隙是最恰当的。
这样,幼杉苗的栽种就大致完成了。不管何种植物,都是“三分种,七分管”,所以对幼杉苗的保护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自人工造林开始以来,县内农民尤其注意幼林的抚育管理。清乾隆年间,文斗、岩湾、平熬一带无地少地的农民,租佃地主山地造林,议定3 a或5 a必须郁闭成林,如若不成,不能参与林木分成,一切劳累将付之东流。为此,佃农们精耕细作,选用良种壮苗,在林地内套种苞谷,以耕代抚,以肥促林,既可收获粮食赖以度日,又达到培育幼林的目的。然造林规模扩大后,土壤肥瘦有别,亦因人力管理所不及,间种作物只占其中一部分。在刚种上幼杉时,即第一年的养护是非常重要的,3-4月,正是土壤最肥沃的时候,所以杂草也是生长的特别快的,要把幼杉苗周边的杂草清理干净,1 a至少要进行两次除草,夏秋季节是最好的,可以在4月和9月各清理1次。此外,藤蔓类植物的生长对幼杉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首先,藤蔓类植物生命力较强,生长较快,如若任其生长,会缠绕到杉木上,中间的空隙会滋生害虫,而且难以清理。其次,藤蔓类植物缠绕杉木时,有时会因缠绕过紧而导致幼杉的死亡。所以对藤蔓类植物的清理是非常重要的。最好1 a去刨2~3回,1-2月最佳,因为夏秋季节,蛇虫类较多,危险性较大。而且1-2月天气凉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是,把藤蔓类植物清理掉,就不易重新生长。在第2年和第3年的时候,要用锄头把整片山林里的杂草清理干净,保证幼杉苗的根系可以充分吸收到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对幼杉林的养护最好持续5 a,等到幼杉苗长到1 m多高的时候,根系逐渐长开了,杂草的生长对其就没有多大的影响了。幼林抚育分锄抚、刀抚、刀锄结合等方式。树苗定值后至郁闭前的3 a内,农民普遍采取锄抚方式,即用锄头全面松土除草,是有“三年不离锄头把”之说。4~5 a,幼林生长进入速生期,用到锄结合的方法,先用刀拌除杂草,再用抽头松翻幼树周围的土壤,去掉草根,培土壅蔸。以后每年用刀拌除杂草,直到完全郁闭为止。故曰“三年锄头四年刀,你若哄它它哄你。”
667 m2的林地大致可以种上100~110根,对经常用杉木的林农而言,种杉木种久了,经验丰富后,速度就很快了,所以1 d种上1 000根幼杉苗并不稀奇。杉树是节节高的直生乔木,枝条是自下而上交替新陈代谢自然脱落的,所以幼杉是切记修剪的。杉木修剪后,是不易长大的,而且会因砍了树枝而损伤整棵树,抑制幼杉的生长,所以,杉木的种植技术在杉木种植和培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爱必达.黔南识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8.
[2]吴振棫.黔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3]黔东南州志编委会.黔东南州志·地理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8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