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谅世间所有苦难

2015-09-15丁小穗

博客天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油锅甜点油炸

文 / 丁小穗

原谅世间所有苦难

文 / 丁小穗

尽管在甜点界的地位几经升降,甜甜圈至今仍是最能抚慰人心的食物之一。

相比于在冷藏柜里正襟危坐的复杂甜点,甜甜圈显然平易近人得多。一块平平无奇的米黄色面团滑入油锅,立刻爆出嗞嗞啦啦的响声,欢快地膨胀起来,变成诱人的金黄色。刚出锅的甜甜圈,外形圆润讨巧,油炸过的表面又能完美吸附糖霜、巧克力以及各种甜蜜的奶油酱。趁热咬下一口,糖霜混合黄油的香气迸发出来,面团外脆内软,蓬松中又带点韧性。若是中间能适时溢出一点卡仕达酱,温柔地滑过舌尖,那样缠绵的口感简直美好得犹如初恋。

美国人无疑是甜甜圈的头号粉丝,他们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甜甜圈连锁品牌Dunkin' Donuts和Krispy Kreme。不过甜甜圈的发源地并非美国,在古罗马时期已经出现了做法与甜甜圈相似的油炸面团,中东地区亦有类似甜食,叫做Zalabia。油炸面团的做法传入欧洲之后,在英国、德国、北欧等地流行开来,后来又被荷兰人带到美国。

油炸面团最早具有神秘的宗教意义。圣经《利未记》中就提到将“调油的无酵饼”油炸后用以献祭的做法。彼时,油炸食品的崇高地位很可能得益于油脂的珍贵与稀缺。在古代欧洲,炸甜面团是大斋节前狂欢盛宴上才能享用的食物,或许只有如此高油高糖的甜点,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帮助人们度过接下来40天的漫长斋戒。

Doughnut Hole

做甜甜圈时,在面团中央挖出来的小圆球可以直接扔进油锅炸一炸,裹上糖霜或糖粉,就成了另一款精巧的小甜食。

贝果(Bagel)

20世纪70年代,贝果在美国开始流行。它外形与甜甜圈相似,但采取烤制而非油炸,在做法上更健康。

现今流传的最早的甜甜圈配方,见于1803年英国作家Susannah Carter出版的烹饪书《The Frugal Housewife》。它以酵母发酵,质地接近于面包。而1830年左右,出现了借助碳酸钾来蓬发的蛋糕甜甜圈,其口感相对紧实,但外皮更为香脆。

甜甜圈的广泛流行,要归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并派遣远征军赴欧洲参战。同时,慈善组织“救世军”征集了一批女性志愿者奔赴前线,为士兵们提供食物和基本的生活服务。为了鼓舞士气,志愿者们用简陋的工具开始制作甜甜圈。这样甜蜜温暖的食物最能抚慰士兵思乡的心情,以至于志愿者们一天要赶制数千个甜甜圈以满足需求,而她们也因此被士兵亲切地称为“甜甜圈女孩”(Doughnut Girls)。

与此同时,在美国境内,救世军还举办大型的甜甜圈义卖活动以筹集善款。1919年,救世军通过义卖,在短短两天内获得了50万美元善款。不过,到了二战时期,美国卷入实质性战役,大概是由于物资匮乏的缘故,救世军开始售卖纸质的冒牌甜甜圈,赋予其“支援前线战事”的精神意义,完全依赖爱国主义的号召力来拉动销量。就这样,救世军依然通过义卖筹集了将近10万美元。为了纪念甜甜圈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6月的第一个星期五被定为“甜甜圈日”,并传承至今。

一战以后,甜甜圈声名大噪,成为了当时美国最流行的甜点之一。1921年,住在纽约的犹太难民Adolph Levitt发明了可自动化生产的甜甜圈机器,搭配预制面糊,可以在一小时内制造出960个甜甜圈,使其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甜甜圈产业也自此兴旺起来。1919年,全美的甜甜圈销售额是每年500万美元,而到了1935年,销售额已经暴涨至3300万美元。

在1930年的美国大萧条时期,甜甜圈以其低廉价格成为了多数人的日常食物。当时,贴心的店家时常会随甜甜圈附上一张纸条:“As you go through life make this your goal: Watch the doughnut, not the hole.”劝告人们“盯着你的甜甜圈,而不是整天盯着它的洞”。就像乐观主义者看到一杯半满的水,而悲观主义者只能看到一杯半空的水。在萧条时期,想想“我还有个甜甜圈”,而非纠结于“我的甜甜圈缺了个洞”,显然是更明智的生活态度。

撒满彩色糖粒的经典甜甜圈。

可颂甜甜圈。

1944年12月10日,法国,一队驻法美国士兵邀请几位女性试吃甜甜圈。

不过,最早的甜甜圈其实并没有洞,只是圆滚滚的一块面团。这样的面团在炸制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周边炸过头而中心部分还没熟的情况,因此人们开始在面团中间挖出一个洞,使其受热更为均匀。

关于甜甜圈之洞的起源,有许多似是而非的版本。据说,在1947年,一位名叫Hanson Gregory的船长在一次远航途中,首次尝试用胡椒罐的盖子切除甜面团的中心,从而炸出受热均匀的甜甜圈。另一个更离奇的版本是他让母亲把面团做成圈状,这样可以串在舵轮的辐条上,就算在双手驾驶的时候也可以享用美食。

不管怎么说,甜甜圈之洞实在是美食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的出现还催生了另一种精巧的小甜食—“Doughnut Hole”。在面团中央挖洞时,切下来的小圆球总不能被浪费,扔进油锅里炸一炸,就成了美味的Doughnut Hole。它通常是呆萌的圆球状,恰好是一口一个的大小,随意裹上肉桂糖就可以塞进嘴里。虽然没有甜甜圈的华丽外表,这种油炸小球却以其简单纯粹的味道征服了不少人的味蕾。

甜甜圈之洞的圆润外形,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油炸甜面团的另一形态—“果酱甜甜圈”(Jelly Doughnut)。从字面上看,它像是甜甜圈的一个分支,但实际上它的历史比甜甜圈更为悠久。这种点心源于德国,一直固守着胖鼓鼓的传统形态,中间不挖洞,炸好后向中心灌入果酱等馅料,也被译为“油炸柏林球”。在德国的不同地区,它被称为Bismarck、Berliner、Krapfen或Pfannkuchen。Bismarck据说是为了表达对“铁血宰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敬仰。与甜甜圈不同,柏林球的外表通常只用糖粉装饰,有种朴素的甜蜜感,而咬开面团时馅料满溢的惊喜,更是令人欲罢不能。

甜甜圈在历史上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70到80年代,“贝果”(Bagel)在美国流行开来。它的外形类似甜甜圈,但采取烤制而非油炸,在做法上健康不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关注身体健康,贝果也就逐渐取代甜甜圈,成为人们早餐的主要选择。

但无论如何,对高热量的原始渴望始终根植于人类天性之中。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催生了一个全民焦虑的社会,而甜甜圈无疑是最能抚慰人心的食物之一。因此,进入21世纪后,甜甜圈的地位又悄然回归。在2013年,“可颂甜甜圈”(Cronuts)横空出世,是可颂面包与甜甜圈的结合,带来了又一波甜甜圈的热潮。

2013年6月10日,纽约,Dominique Ansel Bakery的主厨在制作可颂甜甜圈。

一家位于纽约的面包店Dominique Ansel Bakery最先推出这一甜品。将大量的片状黄油和面皮叠成千层酥,再放入油锅里炸制,出炉后滚上砂糖,填入馅料再涂上淋面,这样一个可颂甜甜圈简直如一场高热量的狂欢。据说一批可颂甜甜圈前后要花费三天时间来准备,零售价是5美元,每天限量供应300个。由于一“圈”难求,其价格曾被黄牛党炒到100美元。

然而,可颂甜甜圈再美味,终究少了一种随意与亲民感。甜点界的风潮来了又去,甜甜圈披上色彩缤纷的花哨外衣,被摆弄成圆的扁的长的方的各种形状,或者被一切两半,夹入各种奶油、果酱甚至是芝士、培根,变着花样吸引人们的眼球。然而我所热爱的始终是软绵绵胖乎乎的传统甜甜圈。下班的时候路过街角的面包店,随手买上一个新鲜出炉的甜甜圈,仅以简单的肉桂和糖粉调味,捏在手中如一个小小太阳,毫不吝啬地散发着糖与奶油的甜美香气,那一刻的温暖足以让我原谅人世间的所有苦难。■

来源 / 十五言

猜你喜欢

油锅甜点油炸
熊妈妈的甜点
远离油炸食品的美味陷阱
油锅起火怎么办
悠闲茶餐厅
搞怪的甜点
油炸冰激凌到底有多少个?
大灰狼的甜点屋
甜点师 美丽不止多一分
水落油锅里溅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