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上眼镜的微软,打算卷土重来

2015-09-15吕昊

博客天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基普德拉全息

本刊记者 / 吕昊

戴上眼镜的微软,打算卷土重来

本刊记者 / 吕昊

当所有人都在Windows 10发布会上使用苹果电脑时,HoloLens的出现至少帮助微软在创新之路上扳回一局。

在微软首席发明家埃里克斯·基普曼邀请人们戴上全息眼镜HoloLens,准备模拟人类登陆火星的场景之前,坐在台下的观众对这款外形酷似护目镜的新产品并没有过多期待。

甚至有些讽刺的是,当天发布会的主角原是微软最新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10,然而记者们似乎并不想给这家软件巨头的新任CEO纳德拉留面子,他们面前齐刷刷打开着的仍是搭载Mac OS系统的苹果笔记本电脑。

直到虚拟3D影像—建筑、树木、岩浆、火星探测仪、全息人物如海市蜃楼般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场只有几十名媒体记者参加的发布会终于爆发出欢呼和掌声,丝毫不输两年前谷歌眼镜在开发者大会亮相时惊艳四座的场面。

低期待反而更加凸显HoloLens给一度沉默的会场带来的冲击。演示视频中,眼镜佩戴者在房间里自如行走,透过眼前跳出、关闭、再跳出的数个全息屏幕阅读新闻、查看天气、拨打电话、看球赛、玩游戏、设计并打印3D模型,让人不禁联想到好莱坞大片里常见的科幻情节。

比起外界的公认称呼“智能头戴装置”,基普曼介绍HoloLens更像一台小型全息计算机。搭载独立CPU、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它不需要连接外部设备,在佩戴者视野内基于现实场景形成3D全息影像,通过手势和语音操控,还能完成对呈现在空间中的虚拟物体的移位与旋转。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Gizmag评价HoloLens是微软蛰伏多年后的一记“本垒打”。30分钟的演示结束,微软似乎也同步完成了其从老派、保守的计算机软件巨头到创新科技公司的形象重塑。

叠加在真实世界上的虚拟影像

在推出HoloLens前,它的发明者基普曼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他在微软的头衔是“操作系统技术研究员”,事实上,业内更多人称呼他“Kinect之父”。这位32岁、来自巴西的工程师在任职微软Xbox部门期间开发了3D体感摄影机Kinect,依靠相机捕捉三维空间中玩家的运动,将电动游戏从遥控器时代释放出来。

从17岁至今在微软工作15年的基普曼被《连线》杂志评价为纳德拉时代微软的缩影。同事形容他是“发明家”、“对创新痴迷”、“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男人”,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更对他大加赞赏,认为他比传统工程师更“疯狂”,有出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HoloLens被认为是基普曼继Kincet后在优化人机互动理念上的一项延伸。它的开发基于一整套全息透镜。此前被广泛应用的是类似的概念—全息投影,将画面投射在一块透明的“全息板”上,呈现出立体感极强的3D影像。这项技术最近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是在2011年,日本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在洛杉矶举办演唱会,主办方通过3D全息技术把虚拟的歌手投射在舞台上,用电子音合成的方式完成了演唱。

与一般意义上肉眼可见的物理三维影像不同的是,只有当使用者佩戴HoloLens后,全息影像才出现在他们面前。HoloLens将镜片上下、左右各120度角范围内的视野进行数字化扫描,在保留现实场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虚拟3D世界。因此,戴上眼镜后,书桌依然是书桌,沙发依然是沙发,佩戴者可以在真实的墙壁上看虚拟投射的电影屏幕,也可以在既有物品上进行虚拟设计、上色、再加工。

“我们并非想把人们完全放到虚拟世界中去。”基普曼说,微软尝试的是打破现实与虚拟的边界,用HoloLens取代笨拙的电脑主机,将二维工作搬到三维世界,颠覆曾由自己一手开启的个人计算机时代。可以简单畅想一下,未来人们使用的可能是全息计算机,或者是全息技术构建的任何虚拟工具。

与谷歌眼镜相同,基普曼在HoloLens上应用了增强现实(AR)技术。与之对比的有Facebook刚刚花费20亿美金收购、服务于电子游戏的虚拟现实眼镜Oculus Rift,后者使用的是更广为人知的虚拟现实(VR)技术。AR与VR的一个简单区别是,戴上采用VR技术的Oculus Rift,体验者看到的全部场景与物品都是虚拟搭建的,高度仿真的虚拟世界取代了现实世界;而戴上采用AR技术的HoloLens或谷歌眼镜,体验者眼前的画面并非完全虚拟,也非完全现实,准确地说是虚拟影像被叠加在了现实环境之上。

简言之,增强现实技术是利用虚拟元素改造真实世界。无论是在空白的墙壁上浏览网页、看视频,还是在房间里玩虚拟3D积木游戏,HoloLens创造的场景与真实世界相互交融,并拥有与真实世界相同的立体感。

戴上眼镜到火星上走一圈

当天Windows 10发布会结束,参与了HoloLens体验的记者们在Twitter上分享的最热门评论是“我们居然在火星上走了一圈!”

早在发布会几个月前,《连线》记者杰西·亨佩尔就曾探访基普曼位于微软总部92号楼的地下实验室,提前体验HoloLens在探索火星方面的潜力。过去5年里,基普曼带领微软一个工程师、设计师和科研人员团队,在一个需要工卡连续刷开几道大门的隐蔽房间里,低调地开发这款或许将成为微软下一个明星产品的智能头戴设备。

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经试用过这款设备。去年3月,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任务运营创新主管,杰夫·诺里斯带领团队与微软合作,专为HoloLens开发了一款火星模拟软件。

“戴上HoloLens后,我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干燥的星球表面,在我的身后有着7英尺高的‘好奇号’火星探测车。”亨佩尔随后在文章中如此描述他的“火星之旅”。

HoloLens的出现给了艰难转型的微软一个契机——用可视化计算平台颠覆自己一手开启的个人PC时代。

现实中位于不同地点的科学家们可以在HoloLens构建的虚拟火星上进行远程协作,用手势在场景中分别做标识。亨佩尔在文章中描述了自己通过远程互动功能,与NASA科学家诺里斯一起“登陆”火星的感受。“诺里斯似乎就站在我身旁,以3D人形金色光团的形式出现。他的眼睛里伸出一条虚线,指向他正在注视的位置。‘看看那个’,他说。我随后蹲下来,查看地面上的岩石碎片。”

这一场景的出现也意味着,未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将虚拟命令传递给火星探测车,在无法亲自登陆火星的情况下,指挥火星探测车对土壤、空气等进行采样研究。

除了漫步火星,另一项受媒体赞誉的体验是全息教学。戴上HoloLens后,一位原本坐在另一个房间的工程师出现在体验者眼前的虚拟Skype屏幕上,指挥体验者在几分钟内安装电灯开关。体验者面前摆放着真实存在的管道和线缆,工程师通过Windows 10版本的Skype,能看到体验者视线所及之处,利用触控笔在管道和线缆上做标记,而这些虚拟标记也会同步出现在体验者视线中。在全息指导下,即便体验者没有任何工程知识,安装电灯开关的过程仍快速、准确。

如果未来实现Windows系统与HoloLens无缝对接,类似上述教学体验的实时、全息交流模式将成为普遍现象,人们不再被困在冰冷的二维显示屏画面背后,而能以全息影像状态在虚拟空间中穿梭,进行工作与社交。

纳德拉能否依靠创新转型

无论对微软新任CEO纳德拉个人抑或微软公司,HoloLens的出现都是一个适时的转机。它证明了这家行业巨头仍具备强大的野心和创新能力。就像40年前比尔·盖茨希望把个人电脑普及到家家户户一样,纳德拉希望将HoloLens打造成个人电脑的升级版本,打破人与技术之间的隔阂,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室内享受智能穿戴装置。

任何一家成功的大型科技公司我的过程都迟缓而艰难。于微软而言曾经辉煌一时的计算机软件巨头的路并不顺利。

在过去几年里,曾以PC端为战场似乎没能抓住移动互联时代的最佳机。2012年,微软开始了向设备和服的转型,然而推出的首款Surface RT脑销售不佳,被认为是跟风iPad的产诺基亚合作生产的Windows Phone市场份额不足10%并持续下跌;甚至寄予厚望的Windows 8系统也未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纳德拉的上任因此备受关注与期待。与鲍尔默时期的保守态度相反,纳德拉表现出了对市场与行业的开放、热情。事实证明,他对微软的改造是变革性的。上任后,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总数高达1.8万人次的大幅裁员,创公司史上之最。

在过去一年里,微软宣布Windows向所有9英寸以下屏幕的设备免费开放,针对苹果公司推出了iPad版Office,将技术平台.NET开源给Windows以外的平台,向大型云计算公司寻求合作。种种迹象表明,纳德拉不愿被动依赖原有的设备或产品,而想带领微软转向专注创造生产力和平台的公司发展,增加用户对其服务的订阅。

如果说之前微软是因为没看清前路在哪而错失移动端浪潮带来的机遇,这一次,戴上眼镜的微软显然更希望看清楚未来之路在哪,并果断地走下去。

这场给微软带来意外惊喜的发布会也令它卷入了一场头戴式AR、VR设备领域的“圈地运动”。与之竞争的不乏业界重量级选手—Facebook的VR眼镜Oculus Rift、索尼VR眼镜Project Morpheus,以及同样基于AR技术、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谷歌眼镜。尽管基普曼强调HoloLens将会在Windows 10面市时期内公开发售,但根据发布会当天的反馈,目前提供给记者体验的眼镜还十分笨重、难以佩戴,部分手势操作也不够灵活。喧嚣过后,HoloLens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谷歌眼镜,仍然是开发者们最担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基普德拉全息
基普图姆:马拉松的新传奇
基普耶贡 缔造神奇
缩短30秒!基普乔格刷新马拉松世界纪录
珠唾集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它就是海德拉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Q3 德拉希:艺术狂热还是投资客?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