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2015-09-14周晨
周 晨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32)
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周 晨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32)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了解,探讨了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的影响因素,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校园安全;高职院校;安全管理
1 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拥有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期望。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分别就某高职院校校内学生和教职工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评价进行了数据收集,通过调查对校内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评价有了全面了解。从目前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评价还是基本满意的,统计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某高职院校校园安全调查统计表
从表1可见,虽然高职院校的师生对校园安全的状况总体评价趋于良好,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学生及教职工的问卷上来看,教职工的对于校内安全的评价较好,集中在一般安全以上,认为不太安全及不安全的比例很少。但学生对于校内安全的评价则较为均匀,只有很少的学生认为十分安全,调查对象的人群均对校园问题有着不同看法。
在对学校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调查上,认为十分重视的人群在学生和教职工人群中分歧较大。教职工十分重视的达到了26.14%,而学生仅有3.5%的人群十分重视,而认为学校应对校园安全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的人群有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教职工有6.77%的人群有这类观点,而学生则达到了18.15%。
在影响校园安全隐患及事故这方面,学生及教职工则达成了一致。他们都认为校园安全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侵财性违法犯罪。其次为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在学生及职工的比例达到了47.16% 及45.13%。之后则为火灾等安全事故与交通事故,数值上虽有部分差异,但对安全隐患的排序还是相同的。
2 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的因素
2.1制度构建因素
长期以来,因无可依据的法律法规,校园管理部门的责任和职权划分不明确,严重影响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部曾在2002年出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为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纠纷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依据。但这部红头文件仅是一份行政规章,仍不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缺乏权威性,在具体适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2队伍建设因素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建和学生的扩招,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却没有按照师生增长的比例而有所增加,安全保卫部门工作任务加重,人员不足成为制约安全保卫部门开展安保工作的主要原因。
2.3环境因素
随着开放式校园的建设和推行,校园不再是过去封闭的小社会,而是不断与校外环境进行接触和渗透。校园周边的场所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此外,开放式校园一定程度上为违法犯罪分子提够了方便之门。校外人员可以轻易进入校园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后,较为容易离开犯罪现场,逃离到校外。增加了对违法犯罪案件的侦破难度,加大了安全保卫工作成本。
3 改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加强高职院校安全和维稳管理制度建设
参考美国校园安全法,我国的校园安全法之中至少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校园安全基本概念;二是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及校园维稳管理部门所具有的权力及相应的责任;三是校园安全管理部门与校园维稳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力;四是校园安全队伍的要求;五是安全主体的权力责任;六是对安全问题的应急、预防及处理;七是安全文化和教育;八是安全经费保障;九是突发事件的补偿。
3.2完善校园安全事件应急机制
在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前,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根据高职院校校园安全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启动有关的安全管理机制,采取积极行动,在最快的时间内制止、消除安全事故的隐患,使得安全事故能够消除在萌芽中。在校园安全事故发生时,需及时启动校园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在各管理部门协调下,校园事故的安全管理小组要根据应急预案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对机制,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控制进行全权负责。
3.3加强校园安保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正式培训机构。将培训机构的建设管理归入本地公安机关的管理范畴,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和资金开办培训业务;二是制定科学培训时间、课程。要综合考虑安保人员的学历条件,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和岗位要求,制定区别性的培训标准;三是保障培训时间,保安人员的上岗培训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对一些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为保证培训时间,要实行考勤制。
4 结 语
高职院校中的不安全因素对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严重威胁到教职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相关高职院校安全制度,增强高职院校保卫能力,提高保卫队伍素质,改进管理模式,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丰富的工作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克清,张礼敬.安全工程与科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63
G711
A
1673-0194(2015)02-0228-01
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