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的重构

2015-09-13张冠顾红男

重庆建筑 2015年9期
关键词:重构城镇化空间

张冠,顾红男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30)

0 引言

乡村空间重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阶段性的转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1]。从中国乡村发展实践来看,在响应“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一系列基础设施完备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从生活上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但这种缺乏乡村地域特色,侧重人居环境建设的改变并没有触及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等乡村空间发展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文称《规划》)颁布,其中提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乡村空间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文章在从新城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着力解析乡村空间发展的问题,并归纳乡村空间发展的策略。

1 乡村空间现状及问题

1.1 乡村空心化

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虽然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随着农业成本升高,劳作的效率并未提升到相应匹配地位,从而出现农业收益率持续走低,土地价值降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农村人力资本的空心化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区发展的短板。同时大量农宅被闲置,最终导致“空心村”的出现。另一方面,曾经转移大量农业人口,成为“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的范例的乡镇企业,近年也由于呈现严重的分散格局,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且乡镇企业处于生产链最低端,技术落后导致环境严重污染,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2]。乡村空间由于主要劳动力的流失使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均呈现“空心化”。

1.2 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城乡二元经济的大背景下,缺少对乡村空间的统筹规划,导致乡村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因其集体所有的产权格局导致人人都想尽可能多地占有土地以避免自己利益受损,出现了所谓的“公地悲剧”。另外加上土地价值较低,更加剧了宅基地乱占滥用。囿于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健全以及产权制度的缺陷,随着农业人口的流失减少,乡村空间反而呈现扩展。

1.3 乡土特性衰败

农耕时代乡村社会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费孝通曾总结过乡村社会存在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社会主体的非流动性,农民依赖于土地又限制于土地;二是社会空间的地方性,即农民聚村而居的现象;三是社会关系的熟悉性,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或熟人社会[3]。乡村空间的布局与血缘宗族有密切关系,居住空间围绕祠堂等特定的空间呈现的聚集性。在城镇化的冲击下,乡村空间的社会特性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人口的流动性和业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加强,乡村建设也逐渐趋向区位优势地段靠拢,空间布局呈现线性特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下,建筑材料越来越通用,房屋建设不再就地取材,建造方式在材料改变情况下也趋于相同,空间的格局也逐渐失去乡村空间原有的肌理和意境,乡土特性逐渐消失。

1.4 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方面原有基础设施如教育和医疗等不能满足村民需求,另一方面新兴、现代的公共产品发展缓慢,供气、供热、供水等设施的发展在许多农村尚未起步。长期城乡二元经济作用,以牺牲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导致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有着明显的边界,且差异性较大。

1.5 小结

综上所述,在城乡二元经济的长期作用下,使农村乡村成为城市的支撑,物质和人力的输出单方面,造成乡村空心化、基础设施落后、乡土特性衰败和用地的无序扩张等诸多问题。乡村的功能和作用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如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合理重构乡村空间,成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的重构

乡村空间的重构,综合考虑当前乡村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既要完成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又要留得住人,打造具有乡土特征的美丽乡村。人口的维持要结合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农业现代化,生活空间也随着集聚发展。同时培育中小城镇辐射作用,哺育乡村空间的发展,为乡村空间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在新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的重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村镇体系的重构,即培育新型增长极带动村镇的发展并就地转移劳动力;产业环境的重构,即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生活环境的重构,即使乡村空间有机更新留住乡土特性;自然环境的重构,即努力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空间。见图1。

图1 新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的重构

2.1 村镇体系重构

建设以“镇—中心村—乡村”三级等级体系合理村镇规模等级。将人口逐步向中心村和建制镇转移。规模化集中布局乡镇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建立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一、二、三产联通,以及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产业体系[4]。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吸引现代农业发展解放的劳动力,在空间上有效地实现人口的集聚和就地的城镇化。对于近郊农村应该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作用,使小城镇加大对周边农村在旅游业、外来招商引资、土地租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农村成为小城镇新一轮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远郊农村的建设应该重点培育中心村的发展,以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用小城镇建设的成果哺育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2.2 生产空间重构

土地制度的每次改革均引起经济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继而促进人口的增长,目前农业生产效率偏低,依然可以通过土地政策的改革推进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土地的分散,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聚集基本农田,会使乡村空间走向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农业发展走向现代化,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乡村生活水平均得到质的提升,借鉴成都城乡统筹经验,“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充分保证农民的权利。

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但需要循序渐进。规模化经营不是回到从前的人民公社时期,规模化经营的经营主体有多种选择,家庭有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等多种类型。规模化的经营主体也不应该和小农家庭生产完全对立,应该留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好地协调村民的利益。同时应加大农业的财政补贴和完善土地流转的退出机制等。宅基地直接关系到乡村空间的变化和发展,管理和完善宅基地是发展集约乡村的必由之路。

2.3 生活空间重构

乡村空间的生活空间重构主要涉及农宅建设。现阶段的村庄建设应该以迁村并点为主,不宜搞大拆大建等新农村示范工程。逐步推进小村或在远郊区的村庄向大村或道路沿线的中心村迁并,逐步撤并规模过小的自然村。尊重区域现有的村落形态,逐步有序地推进旧村改造和相对集中的建设。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一样是动态的过程,推进村落的集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人口和产业格局都会发生变化,宏观规划难以做到精确的预测[5]。

面对乡村乡土气息流失,从宏观上对乡村空间进行调控,nd Architecture对色彩、材料、样式和层数进行严格控制,同时也不能限制村民的自建行为。这样既能延续乡土建筑又能保证建筑的多样性。应对农民在宅基地进行自建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不提倡整体开发建设,鼓励乡村房屋有机的更新,过于统一的一次性建造方式往往导致乡村传统空间特色和传统景观形态的失落[6]。盲目的新村建设并对旧址复垦不符合乡村有机更新过程,对农村乡土性的破坏较大,乡村规划要循序渐进。另外高效的土地利用并不是重建新的高层居住区,而是在原址上进行有机的更新,填补消极空间,传承农村生活本质特征。

2.4 自然环境重构

乡村的自然环境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属性。对乡村空间的自然环境的重构要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需求。乡村产业大多基于土地,所以环境的塑造离不开生产空间的布局。乡村是与自然系统高度融合的聚居村落,其生活空间也渗透着诸多自然因素。在乡村自然环境空间重构进程中,遵循传统选址村镇选址价值观,依照自然生态规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提高乡村生态系统的弹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打造生产生活环境的绿色屏障。为农村居民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空间。

3 结论

目前为止,乡村还是农民生活的聚集点,并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乡村空间的变革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新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需加强村镇体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的重构,循序渐进地进行。统筹城乡发展,转移部分农业人口到小城镇,加强建制镇的建设,加快乡镇企业转型发展,完成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留住农业劳动力,同时利用中心城镇的哺育带动乡村空间的复兴和重构。

[1]李红波,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理研究—以苏南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15(4):591-603.

[2]张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J].社会科学研究,2015(1):116-123.

[4]刘新静.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农村的转型及新农村建设研究[J].学术界,2013(3):22-30.

[5]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J].地理学报,2013(8):1019-1026.

[6]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重构城镇化空间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