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语言研究
2015-09-13陈福群游志宏
陈福群,游志宏
(1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2湘潭市园林管理局,湖南湘潭 411199)
1 模式语言理论与传统民居研究
模式语言理论是亚历山大提出的关于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结合形态学、类型学、现象学及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在原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相关的模式语言。模式语言理论以人的行为、心理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强调环境中人的心理感受,把现实世界看成是“空间”与“事件”的结合。“空间”即是指现实环境,“事件”则为人主导下的场所活动,其是对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在关注人性的大前提下形成的一个新理论体系[1]。
民居建筑体现了一定地域内的地域文化内涵,代表了一定地域内的民族文化精神。建筑通过其特殊的形式语言反映该地域内建筑基本的形态要素,包括平面布局、空间布局、尺度、质感、色彩及细部装饰、构造等。地域性的建筑形式语言的形成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生存及文化需求,结合地域自然环境,在围绕处理好人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语言。建筑就是通过这些形式语言来展现其地域特质与时代精神。笔者以模式语言理论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以人性为立足点,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对湘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语言的研究。
2 湘南民居建筑原型概述
湘南主要包括永州市、郴州市跟衡阳南部这一片区域。气候上湿热多雨,地形多丘陵山地,植被丰富,水系发达。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文化呈现多样性的交融,以本地湘楚文化为基础,主要吸收了源于北方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及南方客家文化、南粤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具有兼收并蓄、忠信正义、尊儒学、尚礼仪等特点的地域文化。受这些自然及人文因素的影响,湘南民居建筑的形式语言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地域性特征:(1)湘南民居虽可纳入徽派建筑体系,但相比安徽、江西地区的徽派建筑,色彩上湘南民居以“青砖灰瓦”的建筑材料原色为主色调,相比“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显得更加质朴,马头墙的造型比传统的徽州民居翘起弧度更大,显得更加俏丽且具有向上的动势:(2)相比四周高墙围合封闭、独门独户、平面和外观方方正正的云南地区一颗印民居,湘南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山墙造型等方面显得更加灵活、秀丽;(3)主要集中于湘西北地区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采用灵活多变的悬挑吊脚结构,建筑体型小巧,尺度宜人,采用木、竹材为主要材料,与环境融为一体。而相比之下,湘南民居高大宽厚的青砖山墙、多开间多进的平面布局、多层次复合的空间系统则有显现出一种大体量、浑厚质朴的特征。
湘南民居具有典型的南方民居的特征,建筑平面以合院式居多,形式上采用封闭式天井建筑模式,建筑结构以木构架为主体,平面布局以“一明两暗”三开间为基础,前堂后寝,中轴对称,内部天井规整严谨,总体布局结合地形变化,前低后高,一般坐北朝南,空间层次丰富有序。外观上主要的地域性特征表现为青墙灰瓦,稳重朴实,风火山墙,俏丽灵动,室内外装修装饰丰富多变,但整体又表现出朴实素雅之风[2-3](见图1)。
图1 湘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原型
3 湘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语言的提取
3.1 形式语言一:顺应地形,背山临水
湘南居民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影响,民居建筑的选址布局多采取顺应地形、依山傍水、依山就势的原则。背山临水是湘南传统民居选址模式中最为经典和常见的一种模式。建筑背靠山峦,可以抵挡凛冽的寒风,而高起的地势能够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及丰富的聚落景观层次。面对水域,既能够满足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所需,又能够为村民提供夏日的凉风和良好的植被,调整村落的小气候。这一形式语言是湘南地区居民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中寻找到的一个平衡点。
3.2 形式语言二:天井式民居(三开间式、四合天井式、平面单位组接式平面布局)
湘南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合院式、天井式布局,围墙和建筑一起围合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院落平面。建筑的型制都是以“一明两暗”的三开间(以堂屋为中心,两旁布置房间)为基本形,在此基础上依据需要进行平面布局的拓扑变化而得到更为复杂的平面布局(如图2)。建筑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展开,形成相互联系的功能空间,这种布局可使室内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同时减少外界对建筑内人员生产生活的影响。
3.3 形式语言三:鲜明的空间层次
湘南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公共空间组织还是建筑内部空间组织上,空间的处理都显得收放有序,过渡自然。由街巷至院落、由门厅-天井-回廊-堂屋-厢房的空间秩序,形成一个富有韵律的空间变化序列,在空间层次上表现出由开放空间经过过渡空间进入到私密空间这样一种私密性逐渐增强的渐入式递进关系,犹如文学作品中“启、承、转、合”的情节展开逻辑。建筑空间呈现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总体特征。
3.4 形式语言四:门前空间
门前空间作为民居建筑院内和院外的过渡空间,它具有多重属性。湘南民居的入口都是凹形的,从街巷稍往里退,它既是街巷空间的一部分,具有公共性,也是庭院空间向街道的延伸。门前通常会设置石门槛及门枕石,枕石上刻有寓意吉祥的精美石刻作为装饰。门槛石和枕石除了起室内外空间分割的作用外,由于入口内凹形成的小空间也是屋内人们的休息纳凉之处,老人可坐在枕石上休息,小孩可在此嬉戏玩耍。
3.5 形式语言五:门厅空间
门厅是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第一个空间,是一个室内外的缓冲过渡场所。湘南民居在天井空间跟门厅空间之间设有隔扇门,起到空间范围的界定跟分割的作用。隔扇门上有大面积的镂空雕花,形成一个虚体的面,且每一扇门都可以根据使用要求拆装,这样在天井空间与过厅之间形成一个似隔非隔的隔断,使建筑的内外空间达到融合的效果。
3.6 形式语言六:天井空间
图2 由“一明两暗”衍变的五开间式平面图
天井是湘南民居的重要功能空间之一。湘南地区气候湿热,需要天井来改善建筑室内的排水、采光及通风条件,以调节室内的局部小气候。天井通常位于大门与正屋之间,天井周围常有回廊围绕,可起到连接各个功能空间,方便室内人员的流动、联系的作用。空间层次上以天井为中心的开放空间到半开敞的回廊再过渡到厢房等私密空间的自然过渡,形成开放连续的室内空间。而在湘南民居对外相对封闭的布局模式中,天井承当起沟通连接建筑室内空间跟室外空间环境的作用。天井形成的良好光照区域,成为人们室内活动、休息的重要节点空间。各厢房都朝向天井开窗或开门,以获取好的采光。天井中配以绿植,一方面用来丰富室内景观,另一方面也可起到影响室内小气候的作用[4]。
3.7 形式语言七:充满阳光的回廊
回廊主要起联系建筑中各个空间的作用,是室内主要的交通空间。湘南多为天井式建筑,建筑内各个空间都是围绕天井展开,回廊也是围绕天井布置。结构上回廊以立柱支撑,上盖屋顶,柱间无隔断或以通透雕花的隔扇围合,形成一个半开敞的空间,阳光可透过天井照射进回廊,形成一个具有良好通风采光条件的区域。回廊靠近天井是室内景观最丰富的区域,廊道内通常设有石凳或木凳,供人休息,因此这里成为人们逗留、休闲的良好场所。此外回廊在相对开放天井空间和私密的厢房之间起到空间层次过渡的作用。
3.8 形式语言八:遮阳的屋檐
湘南气候多雨夏季炎热,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坡屋顶,以硬山顶和悬山顶为主,挑檐较深。挑檐的坡屋顶一方面利于排水隔热,伸出的挑檐在日照下形成阴影,遮挡部分墙面免受阳光直射。另一方面,挑檐的屋顶增强了街巷的景观围合感,由建筑的挑檐形成街巷的虚体顶界面,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随着透视灭点向前伸展,起伏错落、变化丰富,形成具有节奏韵律的街道景观空间。村落的整体风貌也因起伏的屋顶而变得生动活跃。
3.9 形式语言九:俏丽的马头墙
湘南民居的马头墙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它与徽州民居的马头墙有微妙的差别。徽州民居马头墙多呈跌落的台阶形式,外轮廓线横平竖直,脊背多不起跷。而湘南地区的马头墙虽然也呈跌落的台阶形式,但其脊背呈一定弧度翘起,给人感觉非常的俏丽,具有一种向上的动势。马头墙的装饰基本集中在马头和顶线附近,马头正面通常往檐内收三到四级,接近墙顶和马头处粉刷白灰,中间以少量泥塑、彩绘装饰。
3.10 形式语言十:青砖灰瓦
湘南民居建筑在整体色调上,不同于徽州建筑的 “粉墙黛瓦”,黑白素雅的色调,湘南民居以青砖、灰瓦等材料本身的颜色作为墙面及屋顶的颜色,墙显原色、木不加彩,建筑呈现出青灰色的整体色调,展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内在特质,这与当地朴实的民风不无关系。
4 结语
湘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使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整体布局、空间处理及建筑风貌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点。我们要从传统民居建筑中发掘其独特的且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及审美需求的形式语言,将其融入到当前民居建筑的设计建造实践中,这样才能在民居建筑的形式创新中始终保持建筑地域特质的 “灵魂”。论文中笔者以模式语言理论的研究方法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对湘南民居建筑的形式语言展开研究,从人及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在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处理、材料构造等方面提取出相关的形式语言。实际项目中,设计者需要将地域性的建筑形式语言结合现实环境进行必要转化后,融入到当前民居建筑的设计中。
[1][美]C·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张素娟.湘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及文化阐释[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3]唐凤鸣.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4]寇广建.湘南民居中的天井空间研究[J].南方建筑,2005(0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