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经济下的中国东南沿海历史街区肌理保护和重塑

2015-09-13郑施展李城旻杨劲松

重庆建筑 2015年1期
关键词:街巷流线肌理

郑施展,李城旻,杨劲松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400039)

0 引言

历史街区的构成不仅是建筑形态上的,更包括了空间肌理、立面风貌、公共节点、文化符号等多个方面。其中,街区的肌理构成一直被认为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大量的研究都指出街巷肌理(二维、三维)可以作为城市形态的抽象表现,其规模和组织的规律性都是具有可归纳性和发展性的[1]。因此,对历史街区肌理的研究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性和启发性。

本文以中国南部沿海历史街区为例,用实地调研结合文献资料研究的方式,以旅游开发结合保护为基本原则,总结历史街区肌理重塑和改造的一般性规则,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1 历史街区肌理的基本构成

R·克利尔在《城市空间》一书中将广场,街道视为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并称之为“城市空间的形态系列”。新理想主义学者认为,城市形态更多凝聚于城市的拱廊、广场、街道[2]。因此不难看出,对于城市空间的浓缩,可以用图底关系(建筑形态等)、图形关系(规划布局、比例尺度等)和流线关系(主次流线)三个维度来表达,这也是本文的基本归纳方式。

在以旅游为先导的前提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必然是以经济性和公益性的平衡作为标尺。因此不难理解,历史街区在被保护和重塑中的过程,设计考虑的出发点就不会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有目的性地为总体规划原则服务。这个总体规划原则,在不同项目中有不同体现,文中会做针对性的探讨。

2 中国东南沿海历史街区调研简报

2.1 街区选择和定位

本次研究共调研了位于宁波的 “月湖盛园”“老外滩”项目,位于杭州的“南宋御街”、“小河直街”、“清河坊”项目,以及位于上海的“思南公馆”、“上海新天地”、“老码头”项目,从而形成资料库。以总体规划原则为参照,本文主要选择了旅游及商业开发为主导的“月湖盛园”项目,以及旅游及保护性还原为主导的“南宋御街”项目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2.2 旅游及商业开发为主导:宁波“月湖盛园”项目

2.2.1 项目简介

宁波“月湖盛园”(Moon Lake Garden)的开发目的形成集商业、办公、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街区。项目地处的区块是“宁波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该地文物史迹较为集中,原有街巷空间形成自然,建筑保留较为完好,细部精美,地方特色鲜明,是城区中最能反映宁波历史风貌的典型地区[3](图1)。

图1 考察速写:主动线及公共放大空间

2.2.2 基本考察成果(图2)

图2 项目建成后总平面图

(1)项目周边环境及规模

月湖盛园位于宁波老城中心,原是郁家巷历史街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9万㎡,总建筑面积约5万㎡。 月湖西区共有传统民居、院落145座,共有文保单位院落29座,历史建筑院落116座,如近代宁波第一买办杨坊故居、建于唐朝重修于民国的灵应庙、中国麻将发明者陈鱼门故居、区级文保单位盛氏花厅、浙东学派李氏宗祠,甬籍旅沪商人李坎虞房、纺织厂老板董梅生宅、民国时期邮电局局长陈炳恒宅等聚集了大量反应宁波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格局和历史发展信息的建筑[4]。

(2)街巷肌理的重塑过程(图3、图4)

图3 原有肌理

图4 改造后肌理

月湖盛园地处郁家巷古建筑区,原有功能主要为居住社区,街巷空间体现的是自然生长的村落民居肌理,建筑主要为南北朝向,顺应外部城市主干道的趋势,缺少开放空间,主要建筑均为围合式院落,着重体现私密性。整个社区无明显主动线,建筑分布彼此紧邻,有少量开敞空间。街巷尺度上,原有建筑聚落的街道宽度较窄,主要承担行走功能,主要流线尺度3~5m,次要流线约为1.5~3m,公共节点较小,一般尺度不超过200m2。

改造后的项目明确使用鱼骨型骨架打造主商业流线,打开了主流线上的封闭院落空间,并在不同距离上创造公共节点。街道改造后,特别是商业街区部分成为了多功能的符合载体,需要承担行走、分流、停驻、聚集的功能。因此,在主要流线上,街道尺度一般过8~12m,次要流线一般为1.5~3m,公共节点有明显的放大处理。以主流线上地块三广场为例,此公共空间肌理为Z字型,最宽处16m,最窄处12m,长度超过30m,商业主动线在此处放大,形成一个面积超过400m2的广场空间,并与多条次要流线发生关系,营造聚拢效应。

(3) 图底、图面、流线关系归纳(图5)

图5 项目建筑、道路及景观图底关系归纳

在“图底关系”层面,项目保留了场地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重要建筑,并从周边迁建了部分具有保护意义的建筑。项目根据“动静”分区的需要,将此类建筑大量集中于非主动线区域,从而在”图底关系”层面形成历史价值的保留。

在“图形关系”层面,项目保留了原有街巷的基本骨架,并用鱼骨状的新骨架进行串接,从何迎合了旅游商业项目对于主动线的要求。从公共空间、里弄空间、主次流线、建筑单体观察,该项目的结构清晰易读,“一轴,三广场,多次流线”的基本布局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图6)。

图6 公共空间、主次动线关系归纳

在进行肌理重塑的过程中,新建部分的空间比例尺度重新被设计,但在部分保留或迁建的部分,内部街巷的宽与高之比仍保留为1/4~1/2。在新建建筑的部分次要流线或后勤通道部分,运用山墙概念,狭窄的街巷空间也基本近似于原有比例。在主动线的打造上,项目大刀阔斧地将街道尺度拓宽到了8~12m,并在节点空间进一步放大,因此主动线的宽高比基本在1左右浮动,并多处大于1。对照芦原义信街道比例理论,新的主动线空间尺度大多属于“舒适”的范围(宽高比1左右),并在放大空间如中心广场达到了3左右,围合成一个空间尺度“宽阔”的公共广场[5]。

在“流线关系”层面,由于项目原有构成主要是住区,街巷之间的道路狭窄,一般主要流线尺度3~5m,次要流线约为1.5~3m,公共节点较小,一般尺度不超过200㎡。该区域内的建筑高度一般为两层,一般建筑高度为6~10m,因此,内部街巷的空间宽与高之比一般为1/4~1/2,在部分主要动线的开敞部分,宽高比大致可到1。

2.3 旅游及保护性还原为主导:杭州“南宋御街”项目

2.3.1 项目简介

南宋御街历史悠久,在杭州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街区内静态、动态的历史性符号,与民俗群体的参与活动相互交织,使得南宋御街成为历史情感和建筑形态的综合产物。因此,浓厚的市井商业文化气息是南宋御街的人文标签[6],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御街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的里坊式布局向开放的街巷式布局的转变——相对于隋唐时期以封闭分隔为特征的街巷,南宋御街实现了街道和市井的有机结合[7](图7)。

2.3.2 基本考察成果

(1)项目周边环境及规模

图7 考察速写:复原的坊间公墙形成的围合空间

历史上的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 (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即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m[8](图8)。

图8 南宋临安图

而规划保护的南宋御街以中山路为中心,北至环城北路,南至清河坊鼓楼,南北全长4.3km,区块总面积约87公顷[9]。王澍主导设计的南宋御街段主要是西湖大道至河坊街之间的这一段。

(2)街巷肌理的重塑过程

图9 南宋御街剖面示意

南宋御街在原有街巷肌理的基础上,大量复原御街的尺度。古制国都的道路分三等,天子国都专用道是“经涂九轨”,而诸侯国都仅为七轨,大夫邑都仅为五轨。一轨,古代为8尺,九轨就是七丈二尺。御道采用巨幅石板铺设,平坦可行[10]。史料记载,南宋御街宽可供十四匹马并行,因此不难推断御街的宽度在15m以上[11]。在已经整治完成的御街道路不难发现,这一空间尺度是比较完整的,御道、御沟、御廊、民居的肌理关系被较好地保留下来。反应到设计中,御街的空间组成主要包括中间道路、两边的水池、沿街建筑前的廊道小品,最两侧是沿街建筑立面。

而城市坊市严格分开的布局,是在唐末五代时被打破的,这也是城市布局的改革与发展的标志。南宋御街两旁,民居与店铺相混,官员府第与店铺相杂,官府衙门与店铺、民居相混杂,成为南宋御街的两大特点。南宋京城之内有八十多个坊巷(相当于居民区),而分布御街有四十多个,约占城内居民的一半。以贯穿京城南北的御街为中轴线,御街西首有二十五个坊巷,御街东首也有十四个坊巷[11]。因此在表现市坊这一御街独特的风貌上,设计还原了在20世纪初由于修建道路拆除的坊间公墙,在空间肌理上对线性的御街进行了划分,形成了一定的围合感。

(3) 图底、图形、流线关系归纳(图10、图11)

图10 中山街建筑、道路图底关系

图11 南宋御街已整治段建筑、道路图底关系

在“图底关系”层面,项目主要以保留原有建筑、补充缺失建筑、新增特色建筑的方式进行展开。由于20世纪50年代杭州城市中心的北移,御街及河坊街逐渐失去原有繁华,在整改工程开始前,已有大量历史性建筑被拆除,保留下来的建筑也破败不堪,市政配套落后。因此在空间肌理的复原中,设计首先尽量保留了原有建筑,并主要以明清形制进行修缮,其次拆除了具有历史割裂感的后建建筑,用仿古建筑进行续补,最后在部分节点以点缀形式加入新的建筑,用现代中式的手法意图对街巷注入新的活力。

在“图形关系”层面,项目保留了原有街巷的基本骨架,用线性的构成贯穿整个御街,并以坊为单位进行空间上的分隔。在与道路流线交汇处,有部分空间进行了放大处理,形成了一定的公共节点,可惜并未结合恰当的商业业态。例如在建于考古遗址上的南宋御街博物馆,环绕的并非是体验性的商业,人流难以停驻,其清冷的氛围与河坊街的喧嚣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在“流线关系”层面,项目基本保留了御街原有的比例尺度。御街在街巷构成上与普通街道有较大的区别,御道、御沟、御廊、民居的空间层次决定了御街的街道尺度较一般商业街更大。经测量,御街仅街道部分宽度在12~16m范围内变化,加上宽度在1~3m左右的御沟 (水景),整体宽度达到14~20m左右,特别是在惠民路到高银巷一段,部分街道宽度达到了22m,开阔有余,但难以形成聚落。在与市政道路相接的节点,设计没有做过多空间放大,一般为16m左右,利用复原的坊间公墙加以分隔。在次要流线处理上,原有街巷肌理基本被保留,并用作与原有住区连接道路、后勤及消防通道等,尺度在1~3m左右。

尽管项目在比例尺度上对御街进行了较完整的恢复,但也同样暴露了御街在商业氛围营造上的短板。原有的御街在商业上的繁华主要依靠的并非是街巷尺度的舒适性和合理性,而是原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沉淀。御街两侧的建筑高度多在10m左右,而御街宽度普遍大于这个数字,因此常态宽高比大于1,尽管空间感受不会让人感觉局促,但却难以形成商业所需的聚拢效应。不可否认,设计有意识地在御街中加入了水景(御沟)、建筑小品等对过于宽阔的御街进行点缀,但在线性空间的御街中却难以真正营造节点。与建筑脱离的景观设计也无法连贯地塑造御街的空间肌理,更多地使得人流倾向于通过性而非目的性。

3 历史街区肌理保护及重塑一般性原则探讨

3.1 肌理保护及重塑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在本次调研的项目中,每一个设计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性和规划意图上特点,但无论是以旅游商业性开发为主,还是以旅游保护性恢复为主的项目,都遵循着普遍适用的一些基本原则。遵循本文的“图底关系”、“图形关系”和“流线关系”三层次框架,我们可以做概括性的归纳。

3.1.1 “图底关系”层次

对于建筑这个历史街区的最基础组成元素,基本原则如下:

(1)历史街区肌理的重塑和保护都是以保留原有建筑为首要出发点的。

(2)对于保留建筑,修缮其原有风貌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尊重,也是延续历史街区文脉的基本手法。

(3)历史街区中部分建筑已被拆毁需要补建,或需要引入新建筑时,应该基于原有街区的整体性,以融入或对比的方式进行补充,不可喧宾夺主,造成街区肌理的断裂。

3.1.2 “图形关系”层次

对于历史街区的整体布局及基本比例及尺度,基本原则如下:

(1)历史街区的规划布局应该是建筑和景观结合的产物。

(2)应该将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或不宜大面积进行商业改造的街区同大量新建或改造的商业化街区进行规划布局上的分隔,以达到保护和开发的平衡。

(3)可以用现代规划语言对历史街区进行布局,从而提升其旅游接待能力和商业价值。

3.1.3 “流线关系”层次

对于历史街区的流线梳理及组织,基本原则如下:

(1)以旅游商业为主导的历史街区,尽管流线组织至关重要,但仍需尊重原有肌理关系。

(2)以旅游保护性修复为主导的历史街区,应该在还原其肌理的基础上,尽量探索商业价值的挖掘。

(3)对于历史街区的原有比例尺度,并非不能改变,但是应以总体规划原则为指导,以不破坏历史风貌为前提。

3.2 肌理保护及重塑的策略和手法

基于不同的规划目标,历史街区的肌理保护及重塑适应的策略和手法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对于以旅游商业为主导历史街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重塑功能性板块,将商业开发板块和保护修缮板块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形成“动静分区”。

(2)重新规划主次动线,将旅游商业开发业态布局于主要流线上,配合适宜的空间尺度,对人流进行有目的组织。

(3)结合重要建筑进行景观营造,用景观对历史街区的风貌进行衬托和加强。

(4)可选择“修旧如旧”或“古今对比”的方式,用“仿古”建筑或新式建筑承袭原有街区文脉。

(5)结合规划所营造的节点,引入能够聚集人气的对应业态,从而提升人气。

对于以保护性修复主导历史街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梳理原有历史街区的功能布局,尽量保护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街巷功能,用建筑设计或物业服务的方式加强管理。

(2)对原有历史街区拥有的业态进行保护,延续其在旅游开发中的生命力。

(3)结合重要建筑进行景观营造,用景观对历史街区的风貌进行衬托和加强。

(4)可选择“修旧如旧”或“古今对比”的方式,用“仿古”建筑或新式建筑承袭原有街区文脉。

(5)结合规划所营造的节点,引入能够聚集人气的对应业态,从而提升人气。

3.3 肌理保护及重塑的文化及经济平衡

在本文调研的各个历史街区中,其总体规划原则不同的背后反应的其实是对于文化价值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宁波的“月湖盛园”“老外滩”项目,杭州的“清河坊”以及上海的“思南公馆”“上海新天地”“老码头”项目,均是旅游商业开发为主的历史街区,是国内旅游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下的产物。这些历史街区,多少都对原有街巷肌理进行了重塑,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现代规划理论及建筑语言。例如宁波“老外滩”项目引入的“Block”商业模式(街区式网络化商业街区结构,区别于传统线性商业空间),上海“老码头”项目采用的新旧建筑风格对比的设计手法等。而位于杭州的“南宋御街”“小河直街”项目,则更侧重于保护和还原街区的历史原貌,这一类型的历史街区,往往在建筑形制上保留比较完整,或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底蕴,因而在旅游开发中采用了保护和修缮为主的策略。

无论这些历史街区的总体规划原则是什么,最终的目的都是赋予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一条街巷肌理的形成,不管是自然生长还是人为规划,最佳的检验标准都是时间,唯有在保证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可以被延续传承的基础上,才能让古老的街道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保证历史街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平衡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发展需求,将是值得思考的永恒命题,并同历史街区的更替一起,始终影响建筑及规划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

[1]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刘宛.城市设计实践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陈濛,吴一洲,吴次芳.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绩效评估与优化策略——以宁波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3(10).

[4]居鉴,陈芳,何介强,等.宁波环月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经济丛刊,2013(3).

[5]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董军.南宋御街复原研究[J].山西建筑,2009(33).

[7]张蕊,刘志成,张威.城市传统街区的有机更新——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4).

[8]张新宇,吴剑.杭州南宋御街公共艺术文化长廊空间系统分析[J].装饰.2012年1月.

[9]章菥妤,马军山,孔云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3.

[10]陆元鼎,杨新平.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11]姚一哲.历史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杭州中山路改造[J].观察与思考,2009(22).

猜你喜欢

街巷流线肌理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边走边唱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几何映射
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压力场及流线分布研究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雨中的街巷
基于特征分布的三维流线相似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