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昆腔传奇中的江南节令民俗书写

2015-09-12郑锦燕

山花 2015年14期
关键词:节令白娘子许仙

郑锦燕

论昆腔传奇中的江南节令民俗书写

郑锦燕

昆曲中的上元节

《紫钗记》是节令民俗色彩突出的一部戏。在第五出《许放观灯》中,“金销通宵启玉京,迟迟春箭入歌声,宝坊月皎龙灯澹,紫馆风微鹤焰平。”节日融注着人们企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庆赏丰年的美好愿景。“金吾不禁夜”,元宵节允许夜行,这对于封建礼教下的妇女来说,更是难得的自由。第六出《堕钗灯影》中,主要人物纷纷出场。“于万烛光中,千花艳里,将笑语遥分,衣香暗认。”小玉头上紫玉钗不慎被梅树枝挂落,为李益拾得,在拾钗、寻钗之际,两人初通消息,互传情愫。

【江儿水】则道是淡黄昏素影斜,原来是燕参差簪挂在梅梢月。眼看见那人儿这搭游还歇,把纱灯半倚笼还揭,红妆掩映前还怯。

【前腔】止不过红围拥翠阵遮,偏这瘦梅梢把咱相拦拽。〔作避生介〕喜回廊转月荫相借,怕长廊转烛光相射。〔生做见科旦〕怪檀郞转眼偷相撇。①

戏曲用象征手法来表现灯市的热闹拥挤。通过王孙仕女笑上,黄衫客等的对话、叫喊,主要人物频繁上下场,来表现“天街一夜笙歌咽”的民俗热闹场景,刻画了观灯的三教九流人物群像,体现了汤显祖对大场景的驾驭表现能力。

《八义记》第二出《上元放灯》,上大夫赵盾与下大夫屠岸贾因是否禁放花灯意见不一,为后文矛盾激化、赵盾被满门抄斩等情节埋下伏笔。第五出《宴赏元宵》中赵盾之子驸马赵朔与公主排筵在望春楼上,人月两团圆,一派富贵团圆。“听笙歌缭绕,鼓乐声喧,金鼎爇凤脑龙涎,画烛映朱颜粉面,阆苑长如春不老,和伊醉倒花前。”登高望远,看到的是城中元宵节热闹的全景图。民间元宵节有各种杂戏,该出华筵中也写到元宵节杂戏,承应乐人争相表演,技艺包括打太平鼓等:“【神仗儿】〔丑〕金宵上元,金吾不禁,银漏枉然。我们神歌鬼舞,孩孩迓鼓孩来好也使人观看,诸社大闹争先。”剧中还提到了各种精工细作、流光溢彩的元宵花灯:

【鲍老催】〔生旦合〕花灯万盏,双头牡丹并蒂莲,梅花灯细把冰刀翦,鼓儿灯钹儿灯团团遍,老儿灯拜得腰肢软,婆儿灯跪双头得裙腰浅,宝塔灯层层现。

【前腔】〔合〕走马灯骤奔如飞电,滚绣球灯滴溜溜抟,鱼灯虾灯蟹灯巧,斗鸡灯双对面,蝉灯好看,琉璃灯算来千万碗千万盏,仙鹤灯飞来路远。②

范成大《灯市行》诗中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宴赏元宵》中提到的花灯就有牡丹并蒂莲灯、梅花灯、鼓儿灯、钹儿灯、老儿灯、婆儿灯、宝塔灯、走马灯、滚绣球灯、鱼灯、虾灯、蟹灯、斗鸡灯、蝉灯、琉璃灯、仙鹤灯等,反映出江南花灯种类之多、制作之精良,体现了江南手工艺的高超。

与观花灯有关的上元习俗还有猜灯谜。南宋时,就有猜射活动,明清以后,灯谜已经成为上元节重要的娱乐活动。明阮大铖《春灯谜》就反映了上元猜灯风俗。男女主人公的偶遇也是在“灯月交圆”的上元时候。西蜀才子宇文彦与韦影娘,在皇陵庙前猜灯谜,他们二人分别猜中“司马相如”和“孟光”的谜底,博得众人喝彩,两人因此彼此钦佩,题诗互赠。《春灯谜》通过一大串错认和误会,表现了主人公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而这一切都从上元猜谜开始。元宵猜谜,误上官船,虚报家门,才使宇文彦惹上官司,遭受一连串的磨难。这些误会设置,针线细密,十分离奇又显得非常合理。

昆曲中的清明

《荆钗记》三十五出《时祀》,反映了清明的祭祀风俗。昆曲中这一出又称作《男祭》,是舞台上常演的折子。剧叙王十朋得知玉莲不从继母逼勒、投江而亡的消息,万分悲痛。清明这天,与母亲一道祭奠亲人。“【一枝花】〔老旦上〕细雨霏霏时候。柳眉烟锁常愁。〔生末上〕昨夜东风蓦吹透。报道桃花逐水流。〔合〕新愁惹旧愁。”细雨霏霏,柳眉烟锁,东风无情地把桃花摧残,逐水漂流,凄清景色烘托了人物无限悲凉、肝肠寸断的心情。剧中一杯祭酒,既承载着对亡妻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导致夫妻离散的恶势力的悲愤之情,交织着自己“春闱一赴”使“鸾凤分飞”的悔恨:“哭一声妻。寒壑应猿啼。叫一声妻。云愁雨怨天地悲。”多重情绪交织,感天动地。③正如明吕天成对该剧的题品:“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④

清明节游春、踏青民俗也反映在传奇中。《雷峰塔》第六出《舟遇》,许仙与白娘子的邂逅在清明节的西湖之上。许仙祭扫归途,看到“湖光似镜,车马如云,好不可爱!为此唤小艇,慢慢地一路游玩回去”。“看雕鞍骏马,会王孙贵戚多欢畅。倒金樽沉醉花前,听笙歌十里画塘。”剧中白娘子假称年轻寡居,身世凄凉,一身缟素白衣的扫墓装扮,十分动人。“听伊行教人泪汪,轻俏声儿细诉衷肠,使我心儿悒怏。想他鸾雁孤飞,较我更凄凉。”⑤其讲述的凄惨身世,使许宣惺惺相惜,由怜生爱。

昆曲中的端午

《明珠记》第三出《酬节》中户部尚书刘震与家人在后花园水亭上饮酒欢宴。“夹道绿槐阴重,日上虾须,风袅龙涎,别院笙歌哄,太平欢宴。”“美泗繁弦,海榴池蕊,芭蕉叶展青鸾尾,金杯角黍送流年,伴他儿女花前醉。”描写了端午节里“人人齐唱升平曲,家家多泛菖蒲粟”的气氛:

〔末〕但见池馆清幽,风光澹荡。器列象州之古玩,帘开合浦之明珠,水晶盘,羊角粽,轻开锦束玉生辉,琥珀酒,琉璃钟,未解黄封香满座。石洞假山,清泉细细。碧梧苍竹,疏影离离。走动的是朱衣堂吏,人人头带赤灵符。吹弹的是红粉佳人,个个手擎长命缕,金雀斜簪堕马髻,画舡齐唱采菱歌,端的好筵席。⑥

端午节民俗在戏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吃的是羊角粽,饮的是琥珀酒,人们头戴红色灵符,腕结长命丝缕线,满眼是虎艾争鲜、龙舟相续,隔水传来画舫中的菱歌轻唱。“轻盈舞裙绿,独抱琵琶度新曲。渐髻偏金凤,钗横紫玉,掠纨扇乳燕飞来,乱急管新蝉相续。”在端午,人们难免会追想屈原不朽的魂魄,“抚景停巵感心曲,叹千年湘水,此日沉玉,名未泯角黍空传,人去远招魂谁续。”⑥

《雷峰塔》中《端阳》是一出重场戏,写端阳节许仙请白娘子饮雄黄酒,白娘子开始不肯喝,在许仙一再劝说下,喝多后现出了白蛇原形,竟吓死了许仙。为救许仙,身怀六甲的白娘子决定千里迢迢赴嵩山求药。这段戏俚中见雅,反映了白娘子对许仙的一片深情,在戏剧情节中具有重要的转折作用,许仙由此知道白娘子的真身,在情感和理智上不断斗争、游移,而白娘子一系列的磨难也由这里展开。

昆曲中的中秋

中秋阖家团圆,赏月饮酒,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家庭人伦的观念。“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琵琶记》第二十八出《中秋望月》中,蔡伯喈与牛小姐在相府花园赏月饮酒,深院闲亭,玉楼月光澄澈,丹桂飘香。安逸的生活下,牛小姐心闲气定:“你看玉楼金气卷霞绡,云浪空光澄彻,丹桂飘香清思爽,人在瑶台银阙。”而蔡伯喈却触景伤情,感触月圆人不圆的世事无常:“影透凤帏,光窥罗帐,露冷蛩声切,关山今夜照人几处离别。”李渔评价曰:“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如前所云《琵琶·赏月》四曲,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⑦

盛况空前的江南中秋的虎丘曲会,在传奇作品中也多有提及。如马佶人传奇《荷花荡》、王鑨《秋虎丘》,都生动描述了当年虎丘曲会上曲家争相演唱昆曲的盛况。⑧虎丘曲会,以清唱为主,不但有经典不衰的曲子,合乎中秋月圆气氛的应景曲,而且每年都有些人“唱时曲”,以引起听众兴趣。演唱高手,“当行的韵人”,则往往最后登场献技。由于虎丘曲会在江南家喻户晓,在传奇的插科打诨中提及、运用,借此拉近了作者和观众的距离,产生喜剧效果。湖隐居士(张楚)《金钿盒》中,帮闲许四吹捧贡公子:“又且善吹箫唱曲,虎丘石上,只有公子的曲子第一。又串得好戏。”⑨剧中交代时间是北宋,而北宋是没有虎丘曲会的,作家故意将现时生活中的事情写进了历史剧,让观众会心一笑,达到喜剧效果。

节令民俗展现,为昆腔传奇增加了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特色。除上述节令之外,如冬至,江南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荆钗记》第四十四出《续姻》,就写了玉莲与养父母同过冬至,宴会富贵而喧闹的民俗场景。因此可以说,民俗节令是表达传奇中人物情绪、情感的最佳载体,同时也便于传奇作者安排情节和设置矛盾冲突。

近年来,昆曲利用节令民俗概念来进行包装,这是把昆曲保护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如上海昆剧团引入了“传统节庆”概念,推出了“七夕情未央”系列演出。《墙头马上》《风筝误》等表现才子佳人的爱情喜剧,在票房成功的同时,弘扬了传统民间节俗文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元宵”、“上元节”、三月三“女儿节”、“清明节”等传统节令中,把迎新、踏春、爱情等戏曲主题做得有声有色。突出传统的剧目、传统的环境、传统的节日,把演出无形包裹在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内,借以提升昆剧的影响力。⑩

总之,这种尝试值得肯定,昆剧本身就是在民俗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得以传播和演绎,节俗理应成为体现传统文化的场所和载体。

注释:

①[明]汤显祖:《紫钗记》,[明]毛晋编《六十种曲(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4、12、14页。

②[明]徐元:《八义记》,[明]毛晋编《六十种曲(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8、9页

③[明]柯丹丘:《荆钗记》,[明]毛晋编《六十种曲(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5、107、108页。

④[明]吕天成:《曲品(卷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⑤[清]方成培:《雷峰塔》,蒋星煜、齐森华、赵山林主编《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1392页。

⑥[明]陆采:《明珠记》,[明]毛晋编《六十种曲(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页。

⑦[清]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⑧转引自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

⑨转引自戴健:《晚明吴越风俗与戏剧活动》,《江苏广播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⑩郭宇:《昆曲进行时写在上昆30周年之际》,《中国戏剧》,2008年第5期。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3ZD008)。

郑锦燕(1973— ),女,苏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昆曲及古典戏剧。

猜你喜欢

节令白娘子许仙
发胖也有好处
五月节令百草之艾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
黑皮肤的“白娘子”
正月节令百草之柏叶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白娘子采灵芝
许仙人
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