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拟禁限用6种高毒农药等
2015-09-11
农业部拟禁限用6种高毒农药
近日,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农业部发布公告,拟对杀扑磷等6种高毒农药采取禁用限用措施。一是撤销杀扑磷使用于柑橘作物的农药登记,撤销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使用于甘蔗作物的农药登记。将溴甲烷、氯化苦农药登记的使用范围变更为土壤熏蒸。二是自2015年10月1日起,禁止杀扑磷、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氯化苦、溴甲烷使用于蔬菜、瓜果、茶叶、甘蔗、中草药等作物。
对此,部分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次涉及的6个农药品种中,杀扑磷的撤销,对农药行业影响较大,其他5个品种的农药已有部分替代产品。据了解,杀扑磷主要用于防治柑橘树介壳虫,共有40家企业登记的49个产品及4个原药,其中最近取得登记证的是在2015年4月2日。其他几种拟禁用农药主要登记在棉花、花生等作物上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及土传病害,而且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上均未见登记产品。
我国拟实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粮食召回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日前就《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办法征求意见稿,我国拟实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粮食召回制度。
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实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库存粮食识别代码为载体,建立从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的全程质量追溯制度,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粮食质量数据库和质量分析模型,实现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预报等。
实行粮食召回制度。粮食经营者发现其销售的粮食有害成分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相关经营者和消费者,召回已售粮食,并记录备查;同时将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未按规定召回、停止经营的,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我国玉米病虫危害呈加重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增加,201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53亿亩,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栽培技术变化,以及新品种更换,我国玉米害虫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发生种类多面积大 在我国,造成经济损失的玉米害虫有五十多种,常发性害虫有二十多种。玉米害虫危害面积呈上升态势,2014年我国玉米害虫发生面积为8.37亿亩,防治面积为7.82亿亩,挽回损失1251万吨,但仍损失398万吨。
常发害虫危害加重 玉米螟、地下害虫等危害加重。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最主要的害虫,近年来玉米螟的危害呈上升趋势。2014年,我国玉米螟发生面积为3.53亿亩次,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地区,其中辽宁、黑龙江、河北等省局部地区达偏重至大发生程度。我国玉米田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旋心虫、二点委夜蛾等。自2008年来,玉米田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危害上升。2014年我国玉米地下害虫发生面积为1.12亿亩次,其中蛴螬4478万亩次、地老虎2768万亩次、金针虫2415万亩次。发生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八省(区),其中辽宁、山西等省偏重发生。
一些次要害虫及新出现的害虫危害重 桃蛀螟:原来只是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生普遍,尤其在安徽、山东和陕西省发生较重。双斑萤叶甲:近年来,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在我国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及陕西局部地区发生较重。二点委夜蛾:随着麦收后免耕和贴茬播种栽培技术推广,危害逐年扩大。2014年,我国二点委夜蛾发生面积达到1516万亩次。
由于东北春玉米实行多年大面积连作,黄淮海主产区实行小麦—玉米轮作、套作和春、夏玉米混作等种植模式。另外,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机械跨区作业等措施,为虫害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玉米虫源积累、传播扩散。同时,大部分地区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如遇适宜气候,玉米螟、地下害虫等将偏重发生。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继续增大,玉米螟在北方春玉米区仍将继续偏重到大发生,西南区玉米螟中等至中等偏重的态势仍将继续。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秸秆还田的大面积实施,使得玉米螟越冬种群数量变少,春播寄主面积减小,一代玉米螟种群数量将降低。然而夏玉米面积大,夏玉米心叶期世代危害轻,很少采取防治,因此,穗期世代玉米螟仍将维持中等发生的态势。
耕作方式的变革,免耕与浅耕技术的推广,保护了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使地下害虫种群数量增加。蛴螬、地老虎、金针虫、蝼蛄、旋心虫、耕葵粉蚧等危害将呈加重趋势。二点委夜蛾危害范围将继续扩大,成为一种常发性夏玉米的苗期虫害。除在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外,近期大范围暴发的可能性不大。
宁夏引进小麦匀播技术试种获成功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小麦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银川试验站对2015年引进小麦匀播技术试验点(连湖农场80亩、贺兰县习岗镇1000亩)进行现场理论评产,经过现场随机抽样、割样、清数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按小麦千粒重40克预估,试验点理论亩产超过650千克,再创境内小麦单产最高记录。
冬小麦是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据专家介绍,小麦匀播技术是2015年从国内引进的一项新技术,通过一台集旋耕、施肥、匀播、覆土、镇压于一体的多功能机械来完成。其特点是:无行播种、同深度播种、小麦分布均匀、单株通风透光好、个体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多(多30%以上)、增产潜力大、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生产环节少、节劳节本。小麦匀播技术第一年在宁夏试验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专家预测,此项技术将变革当地乃至西北地区的小麦耕作制度。
我国注册首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
近日,农业部批准了华东理工大学等4家单位联合研制的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为今年首个一类新兽药。
据了解,迟钝爱德华氏菌是严重危害海洋动物健康的一种致病菌,给海水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经过10年的努力,华东理工大学牵头的研发团队构建的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获得国家新兽药一类注册证书,实现了我国迟钝爱德华氏菌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海水养殖过程中减少和避免抗生素使用、提高水产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据悉,这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
抗风抗病香蕉新品种问世
历经8年潜心研究,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湛江市果树蔬菜研究所共同研发的“中蕉4号”香蕉和“矮粉1号”粉蕉在湛江试种成功并通过了专家鉴评,实现了香蕉抗病性和抗风性的绿色革命,未来几年将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
据现场对比,“矮粉1号”粉蕉植株矮,高度仅2.3~2.5米,比传统高秆粉蕉植株矮四成多,既能最高限度减少风害,又便于收成采摘,同时又能大幅增加产量,每株可产鲜果约22.5千克,每亩约产鲜果75千克。同时,其生育期缩短为13个月左右,大大减少蕉农种植成本和风险。
“中蕉4号”香蕉则实现了抗枯萎病的技术突破,做到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果实品质和商品性状优良,果实可食率达69.2%,抗病性达到95%以上,综合性状优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香蕉枯萎病的问题,保障了香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目前,该香蕉品种已在全国各产区推广种植近2万亩。
破解秸秆焚烧难题有新突破
我国农业生产每年产生7亿吨秸秆,约5亿吨是通过自然焚烧还田,直接产生9亿吨二氧化碳,这不仅给大气污染治理带来严重挑战,还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浪费。日前,湖南省农业机械化秸秆还田现场演示会在长沙县黄花镇举行,以“碧野制肥机”为核心的农业废弃物生化处理制肥系统现场示范,使破解秸秆露天焚烧难题取得新突破。
农业部等部门在最近印发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中提出,要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到2030年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以往,湖南机械收割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已经可以同步进行,但机械制肥暨农业废弃物生化处理制肥系统新研发长期没有取得进展。湖南农业部门一直引导相关企业加快研发,历时5年,长沙碧野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成功研发了“碧野制肥机”,助推湖南省农机局在今年推行“秸秆处理和利用全程机械化操作”。
在演示现场,早稻机收、稻秆粉碎还田、翻耕实行一体化操作,1台半喂入收割秸秆粉碎机10分钟将1亩田“收、碎、耕”任务全部完成。一些农户愿意稻秆回收,农机可以边收割边将秸秆自动捆扎,送到“碧野制肥机”进行快速无害化处理,现场转换成优质有机肥。据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洪明介绍:“‘碧野制肥机这套系统已在湖南、浙江、重庆、贵州等地推广使用。秸秆处理时间短,可使废弃物完全发酵、分解、除臭、净化、浓缩。一套设备可以年处理3000~5000亩农田产生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可年产有机肥2000~5000吨。”
(以上信息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