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
2015-09-11张铤
张 铤
【当代政治】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
张 铤
摘要: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及规范化程度均有所欠缺。网络政治参与动机、政治表达意识及参与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要扩大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意识;加强网络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加强各级电子政府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
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反映了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的基本方式。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政治参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公共空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兴起。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笔者在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80份,收回有效问卷8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91%。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个人或群体运用网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有:浏览网络政治新闻和信息、参与网络时政热点的讨论、加入网络上带有政治色彩的团体或组织、参与政府部门网络投票或选举、通过网络向政府部门发表政策建议或进行网上信访等。这几种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在参与层次上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本次调查主要围绕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等内容展开。
1.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状况
在政治领域中,公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反映了政治主体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是其作为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观反映,体现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他们参与政治事务的基础。一是政治认知方面。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熟悉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较强的政治权利意识,被调查的92.8%的大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0.4%的大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问及如何看待政治权利时,有86%的大学生表示政治权利“很重要”或“比较重要”。二是政治关心方面。调查显示,大学生网上最关注的新闻类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文化娱乐新闻(39.9%)、政治社会热点(18.2%)、市场财经资讯(16.7%)。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了解文化娱乐新闻的同时,对于国家的政治社会热点也有一定的关注度。三是政治情感方面。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认可,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问及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时,90.9%的大学生认为“成就很大”或“成就较大”。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85.3%的大学生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
上述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有较好的政治认知,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强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状况
政府网站是政府机关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网络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相对于其他群体,具有更丰富的网络政治参与资源。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使用政府网站的情况并不十分普遍,只有39.8%的大学生表示“浏览过”政府门户网站,有60.2%的大学生表示“未浏览过”政府门户网站。对于是否曾在网上向政府部门提过意见或建议,仅有8.9%的大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90.1%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有过”这样的行为,这说明当前大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向政府部门表达意见建议仍然较少。在问及是否会通过使用特殊手段浏览一些禁止浏览的敏感政治网页时,73.3%的大学生表示“不会”,26.7%的大学生表示“会”。在问及在网上匿名发表政治言论是否需要负责任时,65.2%的大学生认为“需负责任”,34.8%的大学生认为“无需负责任”,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仍然是“非理性”的。在问及是否参加过政府部门网上投票选举活动时,仅有4.3%的大学生表示“参与过”,95.7%的大学生表示“未参与过”。近年来,大量网民在网络上发帖参与网络时政热点事件的讨论。然而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网络时政热点的讨论比例并不高,844位调查对象中有331位表示“参加过”,占39.2%。有513位大学生表示“未参与过”,占60.8%。网络结社是现实社会公民结社在虚拟世界的表现形式,是社团层面的公民社会在“E时代”的具体表现。作为行使公民结社权的最新体现,网络结社的产生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结社权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与路径。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网络结社比例较低,仅有10.2%的大学生表示“加入了”网络上带有政治色彩的团体或组织,89.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加入”此类团体或组织。
上述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均有欠缺,其网络政治参与方式主要为浏览网络政治新闻和信息、参与网络时政热点事件讨论,对于较高层次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涉及不多。多数大学生有较好的网络政治参与规范意识,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规范意识淡薄,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并没有预期的“热度”,多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程度较低,参与层次也不高。政治参与行为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透析当代中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要与中国的政治社会现实相结合,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
1.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动机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无论是现实政治参与的动机还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功利化的倾向。在问及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态度时,有28.4%的大学生选择“尽量多参与”,25.7%的大学生选择“尽量少参与”,45.9%的大学生选择“看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而定”。造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机功利化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还与大学生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念取向有关。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压力对大学生政治参与选择造成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大的压力来源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今后就业(51.8%)、学习(20.1%)、人际交往(15.5%)。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今后就业是大学期间最大的压力来源。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观上更关注与未来就业切身利益有关的事务。为了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一些大学生忙于考研、考证等,客观上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网络政治参与。
2.大学生的网络政治表达意识
在国家政治社会化体系中,当代大学生从小学时期的少先队教育到中学时代的共青团教育,再到大学时期的党团教育,长期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党员(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的比例高达98.4%,他们在长期国家政治社会化机制作用下,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观念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比较一致。在被问及是否认同网络上的主流政治观点时,79.7%的大学生表示“认同”,仅有20.3%的大学生表示“不认同”,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对现今网络上的主流政治观点是认同的。另一方面,调查发现,由于部分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缺乏独立评价政治现象的能力与主动表达政治观点的意识,面对一些较为专业的网络时政热点话题,有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保持“沉默”,不参与或者少参与网络时政热点讨论。
3.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参与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和政府决策的能力。政治效能感较强的人通常比政治效能感较弱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政治。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效能感还比较低。一方面,大学生觉得自身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不强。在问及是否能独立判断网络上一些“政治传闻”的真伪时,56.8%的大学生表示“不能”,这说明不少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感到自身辨别分析能力缺乏。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觉得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不大。在问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否对政府决策有较大影响时,53.8%的大学生选择“否”,39.6%的大学生选择“是”,6.6%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在问及当自身权益受到政府部门侵害时是否会借助网络向政府部门投诉直至政府部门改变决策时,在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有较大影响的大学生中69.8%的大学生表示“会”,而持相反观点的大学生仅有45.8%表示“会”。也就是说,网络政治参与效能感越强的大学生,其在权益受损害时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维护自身权益。
三、扩大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公民意识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推动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公民意识强弱无论是对于其自身成长成才还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说,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总体是好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及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有的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模糊、政治态度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上,集中表现为:有的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政治参与动机功利化;有的大学生把政治参与仅仅视为积累未来职业选择的资本,将政治参与选择与自身利益挂钩。各级部门要在关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现实需要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要健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匡正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提升大学生公民素质。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做到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合一,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文明建设中来。
2.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意识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独立的规范力,可以弥补其他规范力的局限性,在网络社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③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个人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其政治参与行为极有可能面临失范状态,对现实政治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通过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提高公民的网络自律意识,提升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要在全社会开展网络道德文明宣传和教育实践,提高公民网络参与规范意识,避免网络群体极化引发网络暴力等状况的发生。要在全社会建立有效的网络道德监控机制,倡导文明的网络参与行为,对网络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纠正,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借助党校、团校等阵地,通过举办征文、辩论赛、座谈会、情景剧大赛、宣传海报设计大赛等活动,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意识。
3.加强网络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
随着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我国现行的网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难以有效应对,再加上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难免遇到种种问题。完善网络监管法律体系是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的迫切要求。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现阶段网络政治参与规范现状也表示出了担忧,有44.9%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力度不大。有关部门要对现有的网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应对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立法部门要组织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网络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制定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宗旨、原则、权利、义务及其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等做出详尽的规定。高校也可以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尝试制定校内学生网络参与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规范意识,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更加有序。
4.加强各级电子政府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发展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府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电子政府能跨越时间、空间、部门以及政府层级的阻隔,实现全天候服务社会。目前我国电子政府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流通不够通畅、互动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浏览政府部门网站、通过网络向政府部门进行政治表达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调查显示,有54.4%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部门网站“时效性不强”,53.2%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部门网络“公开信息不够”。在有过网上向政府部门提意见建议经历的大学生中,仅有29.3%的大学生表示收到了有关部门的及时回应。电子政府建设要着力打破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瓶颈,建立民众与政府之间方便、直接、快捷的网络“诉求—回应”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等主要功能,提高政府部门网站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各级电子政府建设水平的提升将大大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激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高校自身也要不断加强网络建设,健全网络新媒体工作体系,在各级网站中设置更多互动功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让广大学生通过校内网络平台的训练提升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树立网络参与规范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①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2页。②王存奎:《当前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结社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③李伦:《网络道德与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6期。
责任编辑:浩淼思齐
“红色四望山暨多维视角下的大别山抗战”学术研讨会在信阳召开
2015年7月19日至21日,由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信阳市浉河区委共同举办的 “红色四望山暨多维视角下的大别山抗战”学术研讨会在信阳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黄冈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六安市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信阳市委员会、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红色四望山和大别山抗战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中州学刊杂志社唐金培副研究员应邀参加了会议并提交论文《四望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南武)
作者简介:张铤,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认知教育与行为规范研究”(2014SCG139);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认知教育与行为规范研究”(D13KS02);浙江工商大学课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引导研究”(G201410)。
收稿日期:2015-02-12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8-0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