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引起的塌方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
2015-09-11钟明满
钟明满
(甘肃兴陇交通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为一座联拱高速公路隧道,隧道区经过丘陵地带,隧道自然地形坡度约20°~25°,最大埋深24m。隧道起讫桩号为K148+275~K148+735,全长460m(其中明洞10米,进出口各5米,暗洞450米)。整个隧道纵坡采用人字坡,上坡2.96%,下坡-2.35%,变坡点位于K146+601。洞口设计高分别为406.537m和410.322m。其中,隧道设计行车时速为100km/h,隧道净宽10.75m,净高5m,最大开挖宽度6.2米,中导洞最大开挖高度6.05米。设计图纸表明:受大气降水及残积坡孔隙水补给,隧道开挖后可能会有滴水和淋水现象。开挖后渗水、滴水及线性水较为明显。围岩级别为Ⅲ级、Ⅳ级和Ⅴ级。
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2.1 地层岩性
该隧道进洞口段围岩为炭质页岩,呈松散结构,岩体完整性差,围岩稳定性差,容易变形,造成初衬开裂,拱架变形,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塌方;进口边坡及仰坡主要岩土体为残坡积粘土和炭质页岩,工程地质条件差,出洞口段围岩主要为粉质粘土和强风化炭质页岩,呈松散结构为主,岩完整性差,围岩稳定性差;洞身段围岩为中-微风化凝灰岩,岩质硬,完整性较差-较好,呈镶嵌碎裂结构-块状结构。
2.2 地质构造
区域范围内NNE和NE向构造发育,NW方向次之,它控制了区内地层的分布和侵入岩的活动。区域内有大断列带的出现。
2.3 水文与气象条件
区内地下水的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储存于土层、中风化岩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水量较贫乏。受大气补给,开挖后有滴水、淋水现象,隧道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
3 塌方的处理依据
塌方的处理必须建立在对塌方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塌方处理方案的制定如同战斗方案的制定,如果方案不当或失败,不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故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先巩固后方,防止塌方扩大,然后以安全的后方为依托或掩护再向前进行处理塌方。经验认为塌方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内就会趋于稳定,形成自然拱,而自然拱的高度、宽度与普氏平衡拱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4 塌方情况描述及原因分析
4.1 塌方情况描述
塌方位置位于K146+367掌子面附近。2012年2月,开挖至K146+363处,该处设计为Ⅴ级围岩,处于炭质页岩强风化层,灰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呈砂土状,手捏可碎,局部残留强风化碎块。并且该处水系丰富,在开挖过程中,掌子面渗水严重,局部渗水呈淌水状。经与相关单位领导汇报研究确定对K146+358以后的区段,在原设计段落基础上拱部以上增加钢筋网片防护。
随后施工单位按照既定支护方案掘进至K146+357处,并按规定进行支护,在K146+356.5处中导洞左侧(面对掌子面)1/2范围岩层呈灰黄色,砂土状,手捏可碎,掌子面渗水严重,局部渗水呈淌水状,出现局部掉块,掉块数量增加,少量掉块持续约一个小时后,塌方方量增加,一日后塌方量增至80方左右,塌方土体填满掌子面,塌方处于静止状态。经现场查看,塌方体大部分为颗粒状土,夹杂少量块体,塌方体底部延伸至K146+362处,为一契形三角体,宽约6m,高度从中导洞拱顶至底部,约6m。塌方大桩号方向已施工的钢拱架未出现变形,喷射混凝土未出现裂缝,该处塌方未波及已施工的导洞,经测量放样察看洞顶也未出现裂缝、塌陷等明显地表情况。
4.2 塌方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对塌方情况进行现场查看,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分析研究讨论,经认定,塌方原因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发育,围岩松散、破碎,存在有围岩侧向松散夹层,围岩无足够自稳能力,围岩不能形成自然拱的现象(且围岩中夹层呈土状),超前小导管间距较大无足够钢度,且坍塌体长度超过了导管长度,由于土石混杂,水量较大,注浆后的固结圈也不能将其与坍塌体形成有效的整体。加上裂隙水非常丰富,加速掉块,最后导致形成较大面积的塌方。
5 塌方的处理
塌方的处理必须建立在对塌方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如果方案不当或失败,不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故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先巩固后方,防止塌方扩大,然后以安全的后方为依托或掩护再向前进行处理。其原则可以总结为:“小塌清,大塌穿”,即对小塌方(塌方的落体未堆满开挖掌子面)可以先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塌穴,待塌穴围岩基本稳定后,清理塌方体然后进行初期支护,待初期支护稳定后回填塌穴;对大塌方(塌方的落体堆满开挖掌子面)先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塌方掌子面,待塌穴围岩基本稳定后,在塌方段打设超前注浆小导管或中管棚贯穿塌方段落,进行注浆对塌方段进行固结,待塌方体固结后在超前支护的保护下对塌方段再逐榀开挖,进行初期支护,直至穿过塌方体,在塌方段留下注浆口对塌穴用砂浆泵送回填。
按照上述处理原则,塌方发生后,经协调各方,根据塌方情况制定了紧急处理措施如下:首先对该隧道洞口实行安全管控,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洞内,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洞内24小时不间断抽水,确保积水及时排除,排水人员不得靠近塌方区。同时,为了确保安全,对已完成的支护从K146+364~K146+356段8m范围内进行加强处理,在原有的间距1m的钢拱架间增设一榀14号钢拱架,同时增设锁脚锚杆,锚杆长度为3.5m,成15度下倾。同时要求增设的钢拱架必须支撑牢固。再次,对塌方体进行20厘米C20喷射混凝土封闭并采用注浆小导管注浆对塌方体进行稳固,间距为1.0m×1.0m,长度为4.5m。
在软弱围岩,遇水软化的地层中,仰拱处理上,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紧封闭、早成环、勤量测”的原则。调动和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针对该洞反坡掘进、渗水且围岩遇水迅速软化,仰拱底承载力差的特点(离出洞口剩余77米)经多方论证。该段的处理为:少扰动基底围岩,在原设计仰拱顶部预留50cm不进行开挖、扰动,铺50cm宕渣后浇筑片石混凝土临时仰拱顺坡0.1%掘进,待贯通后对该段工字钢落底成环,每榀增加环向间距1m长3.5m向下注浆小导管永久仰拱加固,以利于联拱隧道中隔墙的永久稳固。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工序顺接,减少了机械对围岩扰动,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值得推广和借鉴。
6 总结
通过对上面连拱隧道塌方治理的施工过程监测及后续观测,结果表明塌方段经处理后基本稳定。
(1)塌方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复杂的地质条件等客观原因,也有不当的施工方法等主观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地质因素造成的,采取有效的超前支护对前方的围岩进行预加固、预支护之后再进行开挖是安全施工的保证。
(2)塌方处理的关键工序是超前小导管的布设,一定要保证超前小导管的长度和其搭接长度,从而保证注浆效果,而且一定要等浆液固结后方可进行开挖。
[1]王瑞.论公路隧道塌方段治理方法[J].科学之友(B版),2009(06).
[2]余彬.隧道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的处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