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分组”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2015-09-11靳继红刘淑芝
靳继红++刘淑芝
摘要:通过多年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中实践总结,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结对—分组”教学模式。并对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结对-分组; 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7-0114-02
1 “结对-分组”教学模式的引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主、教授知识为主的教方法正在改变[1]。新的教学方法被不断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分组教学法等[2]。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都会遇到下面三个问题:
1)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高低不同,差别很大。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抓住学生的共同兴趣点,教材、大纲等教学内容也难以达成统一[1]。单一的讲练结合可能会导致:一方面有的同学对所教的内容已经很熟悉而在上机练习时“不务正业”,而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却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任务而“失去信心”[6,7]。
2)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不高[3]。以我校为例,30位左右教师教授全校两千到三千左右的学生,即使是小班上课,一个班级的人数可多达60人左右,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比。教师在实践课中上机辅导的压力很大,再加上作业批改等,任务之重不得而知。
3)课堂教学的管理缺乏信息化工具的支持: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数据缺少有效的采集、管理和分析手段,主要依靠教师手工记录学生每次上机的成绩、考勤情况,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而这些信息对于最终的统计分析又尤为重要,如果有一个相应工具软件帮助记录成绩、分析数据,就会使教师的课堂管理变得更为有效,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结对-分组”教学模式首先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做了重大改变:两两学生“结对”,共同完成课堂提问、作业等各项任务。在结对的基础上,再每6-8人组成小组,选出组长,班级人数超过40人的可以再选出1-2个助教,负责考勤、记录平时成绩等工作(如图1所示)。“结对”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之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因为“结对学习”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知识的方式”[4,5];“分组”则借助于拉伸课堂教学管理层次来解决教师工作量大,课堂管理不够高效的问题。
其次,“结对-分组”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管理信息化:开发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管理软件,包括结对管理、分组管理、上机成绩考核记录、查询、平时成绩、上课考勤、课堂提问等模块,较好地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并为各种教学管理中的基本数据的采集打下基础。
最后,“结对-分组”教学模式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可以与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非常有利于新教学法的有效性提高。
2 “结对-分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结对-分组”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在于“结好对”和“分好组”。
总体上讲,“结对-分组”有效地拉伸了管理的层次,层次的增多,必然提高了每个管理层的管理有效性,如图2所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管理层次少,导致教师要管理的人数很多,大大超过个人管理的有效人数的最大限度-12人,所以转变后的课堂教学管理层,增加了组长和助教这两个中间层,使得每层领导要管理的人数都严格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具体地说,“结对”的同学,无论是在课堂练习、提问还是在课后作业中都应该是“成对”出现的。“结对”同学可以共同使用一台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和作业。对于课堂提问,“结对”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回答。课堂上,小组的同学们坐在相对集中的区域,方便组内的交流及组长检查、验收作业。考核中的每次任务或作业的评分是以“结对”为单位的,但为了防止“南郭先生”,评分要求注意兼顾个人,应该做到每个人都能最终独立完成课堂任务。
在“结对”的过程中,会形成以下几种类型:“强-强联合型”,“强-弱帮扶型”,“旗鼓相当型”,各个类型有其相应的优势和短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各个类型的长处,尽量避免其短处。
“强-强联合型”的长处在于接受新知识快,动手能力强。但很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小组展示其作品,热心帮助其他小组的同学解决问题,辅助老师检验作业等等,使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能力又享受到了助人的快乐。
“强-弱帮扶型”的最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对于快速提高弱者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极端情况下会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教师应注意调整两个人的“领航”和“驾驶”的角色,鼓励弱者要更积极主动,多问多记多操作。
“旗鼓相当型”更容易小组内的相互交流、提高;但容易自给自足,闭门造车,教师应引导他们多多和别的小组进行有效的交流、探讨。
而“分好组”的关键在于选好组长,组长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解决上机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组长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通过锻炼得到全面提升。
2)利用信息化工具采集课堂管理基础数据:使用自主开发的课堂教学管理软件,记录结对、分组情况及平时成绩等信息,以便于以后做科学地分析。考勤、上机作业的检查和成绩的记录可以交给相应的组长来完成,组长的上机作业要由教师来检查。
3)教学实践与验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结对-分组”教学模式,并注意对比不同专业之间的班级以及实施与未实施此教学模式的班级之间的区别,总结归纳“结对-分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与方法,分析“结对-分组”与“未结对-分组”的区别与各自的优劣势。
3 “结对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教学数据采集与分析:利用教学管理工具软件或手工采集每个任课班级的教学管理相关数据:如上机成绩、考勤、考试成绩等。然后分类数据:把班级分为文科类、理科类、体音美类班级。每一类班级又分为实施“结对-分组”和未实施“结对-分组”班级,以期末机器考试成绩分析为例,如图3所示。
此种教学模式对于缩短学生的整体差距,提高及格率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尤其以体音美类的班级效果最为明显,可以大大降低其不及格率,有效提升整体水平。文科类和理科类的班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结对”可以很好地帮助弱者提升信心,提高成绩。从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出,每个班的分组的组长成绩大都分布在80分以上。说明“分组”可以很好地锻炼组织领导的能力。但是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优秀率”的效果不是太明显,文科类班级更是如此。所以这一点应该作为以后实施“结对-分组”教学模式的改进重点。
4 总结
基于“结对编程”、“构建主义学习”、“合作学习”等理论基础上的“分组-结对”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上,能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新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效率,缓解其上机辅导、作业评定等压力;可以更有效地传播知识,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力量来调动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丹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2,22:64-66.
[2] 孙菲.实例建构协作”式教学法在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
[3] 殷士勇.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4] William C Wake.探索极限编程XP系列丛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 Laurie Williams,Robert Kessler,等. Pair Programming Illuminate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李德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 (12).
[7] 张翠英.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