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社会化的策略探究
2015-09-10秦鹏娜申静
秦鹏娜 申静
摘 要:当前,幼儿教育开展过程中,社会化的生活模式不仅符合幼儿认知特性,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一日活动课程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程序中,幼儿园就如同幼儿的小社会,区域活动则如一个个社会形式。其中,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的相处中,引导幼儿主动发展,发展幼儿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成为必然。教师结合幼儿兴趣与认知能力创设适宜幼儿的区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水平。
关键词:区域活动;创设环境;时间合理
幼儿教育属于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起点,是幼儿奠定教育基础、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的价值日益凸显。区域活动中幼儿教育社会化不仅有助于其身心发展,同时有利于幼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对于其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社会化区域活动教学情境
幼儿教育在对象方面存在着特殊性,而区域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幼儿教育应当以儿童生活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创设情境营造生活化社会教学氛围,并选用区域活动中分角色幼儿自主探索研究的教学内容,确保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更贴近于幼儿生活,以此方式丰富幼儿生活体验,有助于提升其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区域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游戏方式,为幼儿营造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以此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之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实现身心发展的整体目标。除此之外,教师采取通过各种区域环境的创设,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和良好的情绪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与同伴交流、协商、谦让的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果与挫折,进而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交往技能,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不断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推动幼儿心理、生理以及智力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二、合理安排时间,保障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不少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都会遇到没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来保证区域活动开展的完整性,没有充足的人力来保证个别指导和个别观察,空间过于分散,与目标脱离等情况,我们也曾考虑过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区域学习时间做了有效的调整。
首先,将早饭前后一个小时的黄金时间作为区域化学习活动的时间,这个时候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情绪也最稳定的一个时间段,如果这个时候进行集体活动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但是,这样的安排也会有很多弊端:首先是孩子的进餐速度不一,结束进餐的时间也就参差不齐,如果要赶在一个统一的时间结束进餐,开始准备集体活动,势必出现催促进餐的情况,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早餐一结束就开始集体活动,老师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等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地了解孩子前一天的状态,以及前一晚孩子和家长的互动交流后反馈出来的情况,这样也会影响集体教学的效果,但区域化学习活动由于其组织和指导的特殊性,可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基于自身现有水平和兴趣的自主发展,老师也可以在孩子最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和了解孩子,促进目标的达成,在每天早饭前后一小时的黄金时间内,开展区域化学习活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一点在我们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在空间的安排上更趋于灵活,在原有相对固定的区域划分基础上,针对孩子的兴趣和一段时间内各区域投放的材料、孩子的关注度等情况,适当压缩一些区域,扩展一些区域,一张垫子就能作为一个独立空间,两张桌子也许就是一个区,比如楼梯拐角,一些零星的小块空间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运用,孩子玩起来更自如,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由此可见,幼儿园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根本性策略之一。
三、创设区域活动,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创设对幼儿有意义的环境,给幼儿创造做事的机会,引发幼儿去做、去想,给予幼儿经验和能力的支持,给予幼儿心理抚慰,觉察并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需要。幼儿是用感官感受环境、尝试做事、与他人交往、分享与合作。其中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某个活动的过程是由几个幼儿合作完成的,然后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教师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既照顾了幼儿的兴趣,又关注幼儿的多元元和个性化发展,还能引导其向有价值并有益于发展的方面发展。
区域活动以“小社会形式”与幼儿相互作用,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不断的社会化交往中获得发展。区域活动并为幼儿营造了相对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充分保护幼儿发挥其个性及兴趣,从而促使幼儿实现健康、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