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高普通昆虫学教学质量
2015-09-10王思芳
王思芳
摘 要: 多种因素导致农业院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内生动力不足,专业课教师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继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以就业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以多媒体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践教学为平台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等途径,以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内生动力 教学质量 途径
普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从学习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的转折点,也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将来从事植保工作必需的主要知识储备。但从当前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来看,部分大学生学习普通昆虫学课程热情不高、兴趣不足、主动性不强,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如何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入手,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和学习主动性,是提高普通昆虫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一、学生学习动力弱化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农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农业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热爱农业专业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25.6%,其他学生因为考分低、家庭生活困难等原因而选择了学农。农业院校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准备务农的人数较多,大多数农业专业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虽然成为农业类专业的学生,但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学习上缺乏动力和兴趣。我通过与学生座谈,结果显示,约54%的学生对学习普通昆虫学课程动力不足,其中觉得“学了没用处,将来就业用不上”的占40%,认为“学习枯燥,没兴趣”的占9%,还有5%的学生说不出原因。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以就业为导向的意图不明显,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农业“无用”,城市生源学生不想将来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农村生源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摆脱农业的途径,毕业后更不愿再从事农业工作。许多学习植保专业的学生为当初选择的专业而后悔,“无用论”必然导致对普通昆虫学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弃学。与“无用论”相反的是,以昆虫学研究与应用为主的植物保护工作,有着急需的、广阔的、永续的市场需求,在这方面,国家有要求、农民有需要、政府有平台、需求有潜力,生产过程和市场运行中缺的恰恰是与专业的服务实体和人才。由于在教学中缺乏相关的教育和引导,使得专业教学与学生认知脱节,必然影响学生的动力和教学质量。
2.单纯就专业讲专业,难以凝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欲望愈加强烈,追求个性化发展、乐于展现自我、处处想体现个人价值与责任的特点愈加明显。但在普通昆虫学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不能有效适应学生这一个性特点,授课时单纯就昆虫讲昆虫,很少从更高的角度、层次和视野讲解昆虫学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农作物和食品安全、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经济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得教学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3.缺少心理引导和锻炼,难以让部分学生从“昆虫恐惧”中自拔。昆虫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在学习、实验和实践中要跟昆虫打交道。由于学生的生理、性格、喜好、经历不同,他们对待昆虫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也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和实施心理矫治,以免学生形成心理恐惧。实践证明,及时正确地实施心理辅导和矫治,完全能使学生从害怕到喜欢。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农业院校部分大学生学习自觉性、自律性、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厌倦、弃学现象,既有其自身原因,又有教学因素,同时与社会影响相关联。从学校角度和教学环节来说,如何精准弄清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如何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和市场有效对接,如何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并通过教学中思路创新和模式改革予以化解,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普通昆虫学的授课,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以案例为手段,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小小的昆虫,不仅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还渗透到我们的经济生活里。我们每年都给学生讲“蚂蚁官司”,以调动学生学习昆虫学的积极性。1983年北京大华衬衫厂的一批衬衫到达日本东京,当收货方打开衬衫包装时,发现衬衫包装里竟然成了蚂蚁的乐园。日方老板随即向中方提出了强烈抗议,并进行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一直以来信誉良好的大华厂傻了眼,几经周折,他们向研究蚂蚁的专家求援,很快专家拿出了权威性的报告,这是一种生活在日本的蚂蚁,中国北京附近并无分布。这一结论给大华厂挽回了重大经济损失,给出这一报告的就是著名昆虫学家唐觉教授。蚂蚁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几乎是一样的,但熟知蚂蚁的形态特征,就能很容易区别不同的种类;知道了蚂蚁的种类,就很容易了解它的地理分布。唐觉教授就是用几十年的知识积累,快速解决了这棘手的突发问题,通过小小的蚂蚁,赢得了1983年那个年代的百万元官司。
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昆虫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很多。学习普通昆虫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大问题。青岛这里有许多食品加工出口企业,也经常遇到与昆虫有关的经济索赔的案例。我以自己遇到的这些实例,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昆虫生物学有关内容讲解后,将自己遇到的部分实例写出来,让学生分析。青岛一家企业出口到欧洲的面片里面发现了谷盗的蛹和成虫,公司人员拿着退回的样品咨询我们,他们不相信他们的产品里会有昆虫在活动,迫切需要知道密封袋里的昆虫从何而来。让学生尝试利用刚刚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当他们知道答案后,会感叹昆虫的生命力可以如此顽强,探索昆虫生命奥秘的兴趣更高了。
2.以就业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在学校各层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普通昆虫学课堂,在适当时间,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普通昆虫学的动力。作为普通昆虫学的讲授者,我认为自己有责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农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价值取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每年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三农的,农业非常需要有知识、有经验、有能力又愿意为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社会对植保人才大有需求,我国目前的农业公司种植基地多,家庭农场也逐渐发展起来,农药公司等都需要勇于奉献的本科毕业植保技术人员,植物保护人员大有用武之地。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不是手里握着一纸文凭的“人才”。
在普通昆虫学第一堂课,就结合讲授的绪论内容,介绍工作在农业及植物保护领域的优秀人才,讲解他们对中国农业所作出的贡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近期观看的电视直播节目,介绍我们植物保护老师在电视上的影响力、在果农菜农及各大农业公司中的影响力。结合当前发生的病虫害防治情况,介绍在知名农业类公司工作并获得业绩的植保毕业生的工作情况。通过以上类似内容的传递,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农业已不属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而是已进入了农业科技时代。从事农业活动,已不再是纯体力劳动,不是丢人的工作,农业上的很多问题需要植保人员靠“脑子”去解决。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辛勤付出。让学生找到从事植保工作的崇拜对象,让他们从榜样的身上获得正能量。通过循序渐进的介绍,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
3.以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展示小小昆虫的魅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备课过程中,收集大量精美的昆虫图片及视频,在传授昆虫学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培养他们学习昆虫学的兴趣。
讲昆虫的隐态时,首先将栖息在兰花上的兰花螳螂的图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花几秒钟的时间观察,然后给出答案。兰花螳螂是世界上进化得最完美的生物,生活在兰花上的兰花螳螂,它们有着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融为一体,这就是隐态。同样在讲解其他生物学概念,如警戒色、聚集等时,也是让学生在先观察图片、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
有些昆虫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行为来对付敌人,化解危机,这样的动作很难通过语言和静态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讲解昆虫的行为防御时,首先播放一小段蓝目天蛾等昆虫击退进攻者的视频。原来昆虫这么“聪明”,昆虫世界真是奇妙无穷啊,这是学生看后的感叹声。
将视频资料分解来观看,并不是在讲完内容之后笼统观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利用实习、课余时间,我自己拍摄了大量昆虫形态、生物学、内部器官、分类用图片。解剖并拍摄了蝗虫和金龟甲类的生殖器官的各部分、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家蚕的呼吸系统等图片。课堂上使用的大部分内部器官的图片,是很难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同时使用实验课上学生解剖出的内部器官的图片,暗示听课学生他们也能做到。
昆虫生理功能的机理是抽象的,如何形象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是我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PPT动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生理学部分,通过播放自己制作的动画,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神经生理是普通昆虫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之一。静息电位很容易理解,指的是神经纤维膜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差,是一个固定值,膜外带有正电荷,膜内分布有负电荷。动作电位不是这样像静息电位一样的固定值,而是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过程。但这样讲过后,学生对动作电位还是一知半解。用简单的动画将受刺激点部位的离子的变化体现出来,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动作电位是膜上一个点上在一定时间内的电位变化过程,由上升相和下降相,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
根据普通昆虫学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将以上多种现代化的媒体合理组合,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多种形式持续“刺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
4. 由浅入深,启发式授课。从日常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昆虫开始,讲解普通昆虫学内容。大家都深受蚊子的危害,熟知蚊子刺吸人的血液,引起皮肤过敏,传播人类疾病。然后提出问题,蚊子是如何吸食血液的,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皮肤过敏,又是如何传播疾病的。接下来讲解刺吸式口器的构造,穿刺用的口针,保护口针的喙等。以植物为食的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也是在取食之前先分泌唾液到植物组织中,引起植物的过敏反应,作物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在分泌唾液到植物组织中的同时,也会将自身携带的病毒传给健康的植株,诱发植物的病毒病。
5.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启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将来的生产实践中,还需要加强在校时的实验实践锻炼,为后续课程、为走上工作岗位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奠定基础。青岛农业大学非常注重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昆虫学教学从实验室验证、昆虫饲养、平日校园内观察及集中时间的教学实习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材料的准备:在实验室老师准备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尽量采集、搜集活体昆虫让学生观察,这样做对学生后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如蚜虫类实验,实验室内的都是玻片标本,虽然能观察到触角、额瘤、腹管及尾片等特征,但做成玻片后,蚜虫本身的体型已不复存在,学生难以将实验室内玻片标本与田间发生的蚜虫联系起来。采用活体蚜虫做实验材料后,学生既能观察到蚜虫的本来面目,又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玻片中的蚜虫的分类特征。
提供学生与昆虫接触的机会:根据每年上课时间,合理安排昆虫饲养实验,通过与昆虫的亲密接触,加强学生对昆虫的认识,帮助某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对昆虫感到“恐惧”,进而接受昆虫,最后开始喜欢昆虫。草蛉是观察其生长、脱皮、变态实验的良好材料,草蛉的食料是蚜虫,通过自己的饲养,学生对生长、脱皮、变态等生物学概念加深了印象,同时对昆虫形态有了更直观的印象。通过一个饲养实验,学生能够认识、了解两种昆虫。
课前采集当时发生又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昆虫带到教室,利用上课之前的短短时间,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通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现场观察。
学生轮流观察、收集校园内诱虫灯诱集到的昆虫,学生能从昆虫的形态、生物学习性、发生季节等多方面了解昆虫、认识昆虫。
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多种多样,通过以上各种途径,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昆虫。学生识别昆虫的能力提高了,认识昆虫的类群增多了,对昆虫习性的了解加深了,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三、结语
提高普通昆虫学教学质量需要研究和注意把握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切入点,紧紧以农口大学生教育为对象,以学促教,以教促学,非常契合当前有农业高校学生学习状况,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高校和专业教师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不单纯把讲授专业知识当成一种简单、硬性的任务,而应把“传道、授业、解惑”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为己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获。要广泛学习和涉猎各类知识,不仅把专业课程传授于学生,还应把与专业相关、与学生成才成长和将来所需知识,结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这才是对学生的真正负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会赢得学生喜欢。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不能仅靠教师的力量和作为。学校应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把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贴合实际,拿出对策。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环境,在政策、时间、场地、经费、协调等方面提供必要条件和保障。要把握专业课教师评先树优的导向,鼓励和引导教师拓展知识层面,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兰之祥. 关于做好农业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4).
[2]姚利民.大学生到课率的调研与分析[J].江苏高教,2015(3).
本文受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