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及调适
2015-09-10李佑芳
李佑芳
摘 要: 当今社会变革、人才竞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明显加重,面对各种选择与挑战,各种心理危机明显加重,时代呼唤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予以关注,探索缓解与调适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冲突 心理疾病
1.正确认识心理因素与心理危机的关系
危机是一种失衡的状态,当事人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高度紧张的学习、工作及其应激条件下,个人的防御机制无法解决困难时,从而引发了心理危机,因此心理危机是一系列心理冲突、心理障碍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或生理反应。如果控制不当,则易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减弱,而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等。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因此常造成心理障碍。
引起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机会锻炼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2期望值过高引起的心理负担过重。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般讲能进入大学的学生,在本地的学校里基本是成绩较好的小部分学生,“天之骄子”这一称呼是社会、家庭赋予大学生的一个大压力。进入大学后,由于地区、基础的差异,一些学生很快发现,大学校园中充满竞争、高手如林,很难想象在中学那样名列前茅,可能出现与父母期望相反的结果,心理负担过重,进一步诱发心理危机而产生恶性循环。
2.3不适应大学阶段学习,学习负荷过重,引起心理压抑。
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教育强调高度理论性、概括性,其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跨度大。如果学生依旧沿用中学阶段的方法学习,就很难适应学习,尤其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疲劳问题,诱发头疼、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现象。
2.4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这类型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际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回避或无力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内心矛盾重重。
2.5家庭经济条件造成心理负担。
现在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较大。入学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产生巨大落差,过多考虑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过于关注自己与同学在穿着、生活上的差距,严重者可能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
2.6情感受挫促成内心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秘密,大部分学生处于恋爱阶段,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
引起大学生不良心态的生活事件集中表现在与学生相关的学业、社会环境、人际交往、未来与前途等方面,他们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生理和性格方面。
3.1生理方面表现形式。
(1)肌肉紧张、头疼、心前区不适。
(2)睡眠紊乱、无食欲、消化不良。
(3)极度的焦虑。
(4)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推理、判断问题。
3.2性格方面表现形式。
(1)狭隘、抑郁、情绪低落、淡漠。
(2)恐惧、逃避现实、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等。
(3)狂躁、愤怒、自责和羞耻。
(4)神经过敏。
(5)无动于衷。
4.大学生心理危机调适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和孤立事件,其发生有深刻的内在诱因,如何在心理危机出现时和危机发生后及时调适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调适途径如下:
4.1个体的自我调适。
(1)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批评,保持适度的自尊和自信,心胸应开阔、坦荡,内心有什么痛苦、烦恼应向朋友、同学、老师倾诉,不要自我封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社会适应力,努力树立健康向上的奋斗目标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避免心理危机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应努力健全和完善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危机的原则和方法,应付日常生活中各种刺激和挫折,保持健康愉悦积极向上的心态。
4.2社会调适。
(1)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将宣传与咨询紧密结合起来,定期向学生宣传讲解心理卫生知识的同时,为有心理问题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2)开展多方位教育,举办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实现情感升华,举办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可以让学生从自我封闭的情绪状态解放出来。
大学生成长意味着不断打破自身的平衡状态,寻求新的自我秩序和平衡。大学生应当学习心理调试的主要方法,走出心理困惑的迷宫,保持心理健康,实现成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小峰,高美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