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鬼当家,如何?
2015-09-10吴慧明
吴慧明
不久前,校刊要选用一批学生的作文,人人都想入选,但人数有限,谁也不能打击,怎么办呢?我顿时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做主,来一次小鬼当家,让学生自己评选呢?我决定利用这节作文课试试看。
首先我用一篇作文做范例,参看中考作文的要求,平时课堂经典文章分析,进行了作文批改的指导,内容包括:评改语句的符号,从语言、构思、立意方面的旁批和总评三个部分。
按照好中差搭配,把全班分成三个组,每组选出一个作文基础比较好的做组长;按照每人一本非本组同学的作文,轮流批阅,然后共同讨论,给出总评意见;最后选出最好的1—2篇,向全班推荐。
任务布置完,大家一改过去的沉默、被动,都兴奋起来。连平时对作文最不感兴趣的学生都手握红笔时而圈点勾画,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朗读一段,时而向人请教或与人争论;组长带着组员轮流看了每篇文章,对他们的批语提意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一番,有时还把我喊去定夺,最后讨论写了总评语。
很快,每组选出了认为比较好的文章,我又让大家推荐、交流。每组派一个学生上台朗读,并说出了推荐理由,其他同学补充,我适时提出了意见。(以下省略朗读的文章内容)
第一组推荐了《我生活在“微笑”中》,理由是用了QQ聊天的方式展开情节,形式新颖。同时能够使用题记、后记相互照应,结构新颖、完整。(该组发言的学生平时不善言谈,还特地用小纸条写了下来。)
第二组推荐邱郭豪同学的《家乡,牵动我的情思》。“一是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主体部分用小标题,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充分表现出对家乡的情思”。接着本组同学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补充。“我觉得文章的语言也很美,比如:‘总有一匹孤单的白驹,用那温润的眼眸,怀念那些不曾飘散的过往’‘家乡,牵动着我的情思,染上了江南菡萏的香气,染上了江南烟雨的旖旎’,这些比喻、拟人、对偶句太美了,有点小清新”。“我也觉得美从眼前的街景,想象家乡的小巷,再巧妙地化写了戴望舒笔下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是意境很美”。这时,被大家称为小博士的高翔说道:“但是,我觉得有些小缺点,第三个小标题‘厨房的腊味’相对说来过于简略,内容不如前面充实,感觉有点虎头蛇尾。”经他这么一说,其他人小声议论:“有道理哎!”高翔微微一笑:“我觉得如果将第三个小标题‘厨房的腊味’改为‘飘香的腊味’会更简明形象。”邱国豪略加思索:“哎,似乎这样更好。谢了。”
大家发言更积极,气氛空前热烈。第三组发言的是赵灵,她是一位写作平平、语言木讷的小女生。只见她一反往常的羞涩,铿锵有力地说:“我们组推荐的是《雨中遐思》,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美了,文中用了很多很美的诗句,说明作者的阅读量较大,积淀较深。这也是我平时作文中所缺乏的,所以我很喜欢。”赵灵的发言虽然不是太全面,但很朴实。我心中暗喜:这孩子有进步。接着发言的是李萍同学。她说:“谢毅同学很聪明哎!我们才学了鲁迅的《雪》,她就活学活用,把江南的雨与朔方的雨作了合理的比较。”我又一次感到欣喜:这个平时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孩子,此刻居然也踊跃发言,并很有见地。语文课代表插了一句:“更正一下认识,林徽因和冰心都是南方人,林徽因主要生活在北方,其实不能代表江南的雨……”文章作者的脸微微泛起红晕。其他同学在下面帮腔:“小毛病,改一下就行了,瑕不掩瑜哦!”一个平时写作较好的同学道:“我也很喜欢,不过提个小意见,文章在写林徽因和冰心的时候,如果把他们的作品中有关雨的语句联系起来,会更自然,扣题会更紧。”比如《你是人间四月天》那“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心中的雨点来了,荷叶,你在无遮拦天空下,荫蔽着那风中的红莲?(《莲叶与红莲》)这样改,可好?”大家一致称是。
又一个学生发言:“这篇文章语言也很凝练,没有多余的话,比如回忆儿时画面,他只有简单的几句,‘小时候的雨,有妈妈倾斜的伞,有妈妈脱下的外套,记忆中,童年的雨季定是被美化了的笑声’,所以文章读起来感觉干净,简洁。”
不料班长颇严肃道:“我觉得他描写‘情人的甜蜜’这个画面,写的那么细,有点低俗。”文章作者不服气了:“我觉得可以写,情人的甜蜜也是生活美好的一个方面,怎么就不行?”
其他组一个学生说:“我们组有一篇也是写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我读一下‘远处那一对人儿站在那儿说着什么,跟拍偶像剧似的’,引得同学们扒在窗前层层围观,集体发出了‘哦’的声音,抑扬顿挫而且尾音超长。我们望着彼此,都意味深长地笑了。”我觉得这样写更含蓄、更好。”顿时教室里又是一片争论声。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有时候为了文章整体的需要,我们可以简笔勾画,起到的效果反而更好。”
又一位男生提意见:“我不否认这篇文章的语言美,但是我觉得它的思路不够清晰,甚至有些混乱,她先写了童年的雨,然后写江南的雨与朔方的雨,接着说不喜欢雨,再接着说不讨厌雨。让人不知所云,估计她是想到哪写哪。”有学生在下面附和起来,文章作者摇头叹气:“知音难觅,你不懂我。”大家笑起来。
我说道:“老师觉得文章的思路比较清晰,她先写了童年雨的认识比较浅;长大后,从作家的作品中知道了它更深,更美的意蕴。第三段与第四段做对比,突出自己对雨的喜爱,写出莘莘学子忙里偷闲在雨中的欢乐,使文章有多了一些乐观地情绪。总之,我是喜欢的。”
最后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我们再一次筛选,选出了大家认为最好的四篇。课后把文章发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做修改、完善。
这堂课,学生从批阅,到讲评,基本是“小鬼当家”,成为作文课堂名副其实的“主角”。大家兴致勃勃,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言表达很十分精彩。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很高,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