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程标准理念,改进小学阅读课堂教学
2015-09-10倪敬娟
倪敬娟
摘 要: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标准》提出一些能够体现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的关键词语,如“感知”、“感悟”、“体验”、“领悟”、“鉴赏”等,这些关键词语是对传统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贯彻落实课标理念,改进小学阅读课堂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整体感知 核心问题 精读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修订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给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标准》提出一些能够体现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的关键词语,如“感知”、“感悟”、“体验”、“领悟”、“鉴赏”等,这些关键词语是对传统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贯彻落实课标理念,改进小学阅读课堂教学。
一、强化整体意识,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涉及大千世界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涉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及各种做人处事的道理,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观点与思想。因此,阅读课文可以增长见识、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顾名思义,“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对课文有感性、粗浅的认识,如:了解课文大意,弄清主要人物,理清写作顺序,初识语言特色。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要以问题为凭借,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筛取主要信息,并用学会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比如,教学《孔子游春》,在学生初读课文(一至三遍)之后,教师可以呈现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通过学生回答、师生交流,最终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泗水美景—孔子论水—师生言志。再如教学《早》,教师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写了哪些内容?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梳理,可以理出下面一条思路:闻到清香—清香来源—梅花品格—“早”字来历—珍惜光阴。弄清了这个问题,就说明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印象,完成了“整体感知”的任务;否则,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仍糊里糊涂的,理不出个头绪来,那么“整体感知”能力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这为下一步细读、欣赏设置了障碍。
二、设计核心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瞄准重点语段,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感悟,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孔子游春》中的“孔子论水”一段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悟,为在小组内交流做好准备:①水在孔子的心目中具有哪些品质?请用简要的词语进行概括;②你来想一想:孔子对水发表了一番宏论,其真正用意是什么?③由孔子以水为喻教育弟子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进行了默读,并在文中画出重点词语,在空白处写下了自己的感悟。交流、讨论环节,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通过面向全班汇报,达成了共识:孔子以司空见惯的流水为喻,引导弟子做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富有教育智慧、循循善诱的老师。
阅读“师生言志”这一部分,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这一表格的设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引领学生阅读“师生言志”相关语段,依据表格中的栏目捕捉信息,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感悟人物性格。
三、瞄准精彩的、重点的语段或句子,引导学生品读、玩味,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教师要瞄准精彩的、重点的语段或句子,引导他们品读、玩味,借此培养鉴赏能力。这种深入研读课文的阅读实践其实是对课文局部进行细读、分析,品味的内容是文本中运用精当、传神的字、词、句的内涵及丰富的表现力,通过这种阅读行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文本中那些内涵丰富、富有表现力的生动、形象的语句、词语,通过自主感悟、小组交流、汇报反馈等方式,组织学生研读、欣赏,提升学生感悟水平,统一思想认识。
比如,教学《早》一文,笔者运用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并进行品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与“早”有关?课文一共写了几种“早”?笔者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同时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做好批注。在反馈交流阶段,学生明白了课文写了两种“早”:一是梅花开得早;二是鲁迅桌上的“早”的来历。接下来,笔者又趁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深刻感悟:①写“梅花开得早”相关段落表现了梅花的哪些特征?为什么要写这些?②读了“‘早的’来历”相关段落段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个“早”与梅花有联系吗?③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它跟上述课文内容及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通过品读、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题目互相照应,其主要意思是希望每一个人都学习鲁迅勤奋好学的精神,珍惜大好光阴,做“东风第一枝”。
上述教学活动突出了重点段落的精读,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和作者、文本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借助对话获取感悟与启迪。同时,通过这样的精读、品读,加深了“整体感知”的印象,使阅读活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品读的过程中,教师切忌不要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左右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以比较阅读、反复诵读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发挥教师“师助”作用,引导学生潜入文本之中,流连于字里行间,“自主先学”;然后交流、分享,借此培养学生“互教互学”的习惯,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常玲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佳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