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帮你建构知识体系
2015-09-10李春
李春
(配合人教版教材第十、十一单元)
酸、碱、盐是重要的化合物,初中教材介绍的酸主要是盐酸和硫酸。碱主要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主要是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硫酸铜。下面我们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来学习这些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例1(2014·德州)某同学学习酸、碱和盐后,归纳的知识网络如图1,图中“一”两端的物质可以反应。请帮助该同学进行完善和纠正。
(1)图1中的A类物质可能是____。
(2)该同学针对金属和酸的反应,写出下面一个化学方程式:Cu+HSO(稀)=CuSO+H↑。有的同学认为该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理由是____。
(3)老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对于酸和盐的反应。可以用厨房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其中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品是____(填名称或俗称)。
研析与解答:酸有五条化学性质。图中A物质类别是金属氧化物;厨房中酸只有醋酸,盐有苏打或小苏打。
答案:(1)金属氧化物 (2)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该反应不能发生 (3)醋酸和碳酸钠(纯碱或苏打)或醋酸和碳酸氢钠(小苏打)
例2工业上用纯碱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备烧碱的简要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均能与下列____(填字母)发生化学反应。
A.水
B.盐酸
C.二氧化碳
(2)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想检验上述工艺中的烧碱溶液里是否含有纯碱,甲同学选择了一种酸溶液。乙同学选择了一种碱溶液,丙同学也选择了一种溶液,该溶液中的溶质与甲、乙同学所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类别不同,他们都能达到检验目的。你认为丙同学所选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研析与解答:(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生石灰为氧化钙、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其物质类别分别是盐、金属氧化物、碱,它们均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3)丙同学选择了一种不同类别的溶液,即盐溶液,如CaCl或BaCl或Ca(NO)或Ba(NO),根据有无白色沉淀产生得出结论。
答案:(1)B (2)Ca(OH)+NaCO=CaCO↓+2NaOH (3)CaCl或BaCl(合理即可)
例3图3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碳酸钠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能相互反应的物质之间用“-”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的两种物质之间用“→”表示(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A、B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同学将A物质的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冒出,则A物质可能是____(填化学式)。
(2)能够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B物质有多种,请选取其中一种,写出其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除你选取的物质所属类别外,B物质还可能属于____(填物质类别)。
(3)知识网络总是在补充完善,该同学发现,有一种物质既能与碳酸钠发生双向转化,又能与硫酸钠发生双向转化,这种物质是____(填化学式)。
研析与解答:本题主要介绍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是白色固体,能溶于水,它的化学性质有三条:水溶液显碱性;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与钙、钡的碱或盐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1)HCl或HSO (2)Ca(OH)+NaCO=CaCO↓+2NaOH(合理即可) 盐 (3)NaOH
例4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B是常用调味品,E、F的俗称分别是熟石灰、纯碱。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4所示。
(1)写出A、B的化学式:A____,B____。
(2)在物质的分类中,D属于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图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4)图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研析与解答:本题主要介绍小苏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钠,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其化学性质主要有:水溶液显碱性:能够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受热能分解(干粉灭火器中干粉的成分)。由于NaHCO+HCl=NaCl+HO+CO↑,E和F分别为Ca(OH)和NaCO,故C是水,D是CO,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O=Ca(OH),反应③为CO和NaOH的反应。
答案:(1)NaHCO NaCl (2)氧化物 (3)CaO+HO=Ca(OH) (4)2NaOH+CO=NaCO+HO
你学会了吗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李红同学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A、B中,并进行了如图5所示的三组实验。
(1)实验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____色。
(2)实验2中,若B盛装的是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
(3)实验3中,李红同学向两支试管吹气。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B中无现象,为了探究吹气后B中溶质的成分。李红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溶质只有碳酸钠;
猜想三: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和结论]如表1。
[反思与评价]
老师评价李红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猜想____(填数字)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如果要验证“猜想3成立”,必须要换试剂,将____溶液换成____溶液。
2.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图6是不同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其中A、B、C、D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且都含有铜元素,B为黑色粉末,C为红色粉末。“→”表示一种物质能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回答问题。
(1)C的化学式:____。
(2)写出由B生成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
(3)在该知识网络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可以归纳出能与盐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有____。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碱
E.盐
参考答案
1.(1)红 (2)2NaOH+CuS04;=NaS0+Cu(0H)↓ 复分解反应 (3)Ca(OH)+CO=CaCO↓+HO 2 澄清石灰水氯化钙(合理即可) 2.(1)Cu (2)CuO+HSO=CuSO+HO (3)ADE
责任编辑:彭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