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故宫”三话感恩情怀

2015-09-10裴高才

红岩春秋 2015年11期
关键词:特展明珠故宫博物院

裴高才

有人说:“台北有宝无宫,故宫有宫无宝。”我却不以为然。我曾多次分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观瞻,深感两岸故宫博物院一脉相承、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从今年10月举办的两岸共庆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特展中,略见一斑: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石渠宝笈”“清代万寿盛典”等华彩乐章;台北故宫博物院则推出了“郎世宁来华300年”“天保九如——九十年来新增文物选粹”等新锐创意展。尤其是典出《诗·小雅·鹿鸣之什·天保》的“天保九如”,将9个“如”字串连起山川日月、松柏冈陵等,象征着天地灵佑、德寿绵长的寓意。置身于此,我不禁想起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零距离接触的情景。

感念祖根,与文史结缘

冯明珠与两岸三地亲缘相连:祖籍湖北黄陂,生于香港,学成名就于台湾,是一位“老故宫”。自1978年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校注《清史稿》以来,她已在此度过了整整37个春秋,亲历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4次“逢十”院庆,值此90华诞之际,冯明珠说得最多的关键词是“感恩”。她说:“记得60周年庆时,当时进故宫不久,年纪尚轻,初逢大庆,我是以好奇之心度过的;70周年庆,我参与办理院庆许多活动,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兴奋;80周年庆则怀着喜悦之心;迄今90周年,已转变为一颗感恩的心。”

其实,她一直怀着感恩之心。首先,她感念的是乡邦祖根。2013年6月11日,我率领的文化教育团一行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会客厅刚刚坐定,一袭白底蓝花连衣裙、外套黑色春装的冯明珠就风尘仆仆赶来了。

握手寒暄,相互交换名片后,她自豪地告诉我:“我是黄陂冯家滂人,三点水字旁的‘滂’。我曾经回去寻根谒祖,老家离天河机场很近。家父生前告诉我:冯家的字派中有‘太祖光明,任重道远’八个字。”

冯家滂现名“冯家榜”,其更名就与冯家相关。清末年间,冯明珠的祖父冯元斌进京赶考,一举金榜题名。族人为了纪念这位冯氏骄子,遂将原来的“冯家滂”更名为“冯家榜”。冯明珠之父冯焱培成人后经商,由汉口经台湾到香港定居。冯明珠因此出生于香港。

冯明珠与文史的渊源,可追溯到其祖籍故里。她的老家冯家榜,面对长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盘龙城遗址,迄今已有3600年历史,背临盘龙湖之皇后湖。

当我们谈及家乡当下正在兴建的我国重点遗址保护项目之一——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她认为,应该体现其文物保护展示、科研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并欣然表示“愿尽绵薄”之力。

感谢恩师,开始文博生涯

在冯明珠感恩的诸多人物中,她首先要感谢的是清史名家陈捷先教授。1970年,冯明珠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与文史结缘。接下来,师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清史名家陈捷先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陈捷先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后赴哈佛大学访学;返台后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与美国麻州大学客座教授;并获韩国圆光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他是研究清代史、满族史、方志学、族谱学大家,著有《满洲丛考》《清史杂笔》(八辑)《清代台湾方志研究》《东亚古方志探论》《雍正写真》《康熙写真》《乾隆写真》《不剃头与两国论》。陈捷先十分看好冯明珠这位勤奋且颇有悟性的弟子,将其学问心传口授。冯明珠也不负重望,学有专精,成为清史研究的后起之秀。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8年10月,经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与蒋复璁等建议,台湾“国史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拍即合,两家联手启动《清史稿》的校注工作。正好这一年,冯明珠取得硕士学位,经陈捷先推荐,她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校注《清史稿》的一员,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博生涯。

《清史稿》校注自1978年10月正式启动,由冯明珠会同昌彼得、索予明等10位同仁,花了6年时间“以稿校稿,以卷校卷”,依据群籍史乘等书证,多方征引,逐字逐句地初校,共校出47339条。接着,交“国史馆”总集成,最后由名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审查定稿。《校注》稿达300余万字,相当于《清史稿》总量的三分之一。此次校注基本上摸清了《清史稿》的底细,并将其存在的问题大都点明、诠释,终于将聚讼纷纭数十年的一桩历史公案做了了断,同时向学术界提供了较为准确有据、翔实可信的丰富资料。这为进一步认真吸取《校注》的经验教训,突破《清史稿》局限,纂修大型清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冯明珠正是因为在《清史稿》校注上的崭露头角,从此一直供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历经约聘研究人员、助理干事、编辑、编纂、研究员、科长、处长、常务副院长与院长;出任台湾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故宫学术季刊主编等。在此期间,她除校注《清史稿》外,还编纂了《中英西藏交涉——从廓尔喀之役到华盛顿会议》《清宫档案丛谈》《知道了:朱批奏折展》等专著,在学界享有盛誉。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如是说:“冯院长是老故宫,又是文史专家,我一直以请教的心态相待……”。

感恩前辈,成就今日声望

毋庸置疑,冯明珠的功成名就,还要感恩当年负责文物运输的故宫前辈,感恩他们保护文物免受日本侵略摧残,使文化得以传承;感恩他们将“故宫人”应有的专业精神与文物知识延续下来,成就了今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享誉全球的声望。

“博物院长不是收藏家。典藏是心脏,教育是灵魂”。冯明珠自2012年9月13日执掌台北故宫博物院后,继续努力维系其国际级博物馆地位,并实现典藏、研究、保存、展览、教育及娱乐等现代化博物馆的多种功能。

“两岸故宫有太多相似、太多同源的东西,所以交流合作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自2009年早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的“破冰之旅”——进京访问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始,两岸故宫博物院交流日趋频繁。冯明珠从亲历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中体认到“故宫”特展是两岸交流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须进一步精心打造。经过精心策划,冯明珠于2012年10月18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主持了“商王武丁与后妇好——殷商盛世文化艺术特展”。在她看来,武丁与妇好是一对“模范夫妻”,他们的故事可以说是龙和凤的故事。如果说《富春山居图》特展是“山水合璧”的话,那么此次展览显示的就是龙凤呈祥之“千年好合”。接下来,她又联袂北京故宫博物院相继举办了“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乾隆的艺术品位特展”等。

2015年10月,两岸故宫博物院更是好戏连台。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的8幅郎世宁作品赴台,参加台北故宫博物院于10月6日开幕的“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300年特展”。郎世宁的《百骏图》《八骏图》《孔雀开屏图》等珍品,呈现了郎世宁绘画发展的脉络,及其在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与贡献。10月10日登场的“天保九如——九十年来新增文物选粹”,亦颇具创意。“天保九如”展由书画、器物、文献3部分组成,其中书画部分精选历代文人雅士的传世名作,尺幅之间,探索文人雅士的时代观感;器物部分跨越6000年历史长河,铺展出社会变迁与艺术信仰的壮阔图景;图书文献部分让智慧结晶无远弗届。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苏东坡的真迹《黄州寒食帖》,此卷由北宋流传至今,传承900余年,被后人誉为苏轼存世最好的书迹。诗云: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帋。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此诗作于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寒食日。此乃苏轼有感于季节更替、生活困乏和仕途挫折而气涌笔端,一气呵成。诗人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绪,转化成笔下纵横流转的墨沈,书法结构攲侧错落,跌宕生姿,给人以艺术享受。此时此刻,我耳边仿佛回响起台北故宫博物院老院长秦孝仪的话语:“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

默默耕耘,整理史料近千件

作为清史及档案专家,早在1985年,冯明珠就开始对清宫档案中的辛亥史料进行整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她会同该院的研究人员用1年多的时间爬梳,整理出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史料近千件,包括宫中档朱批奏折、军机处档奏折录副、收发电档、上谕档、大清宣统政纪稿本等,记录了辛亥革命兴起、清廷覆亡、民国初建的历史;并结集出版了《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冯明珠在前言中写道:“以此纪念为建立民主共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在清宫档案中,有关清朝的官方文书,多为清廷查办革命活动的内容。其中最早记载孙中山的文字是1895年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在缉拿孙中山的过程中,清廷甚至闹出了许多笑话。1909年春,清廷的一系列电文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大阪从事革命活动,要求“日政府协助查禁”,并命令沿海沿江各省“严密防缉,以防内窜”。事实上,孙中山当时在南洋策划革命活动。清廷驻日公使的一则电文说出了其中原因:原来驻日领事花钱聘请密探侦查孙中山的行迹,但这名侦探竟然不知孙中山的长相,于是就胡乱编造一通交差,还向清廷敲竹杠。

《汇编》显示,清宫中最早有关武昌起义的上谕是1911年10月11日,清廷给湖广总督瑞澂所发的一道电谕。电谕记载了汉口宝善里14号与武昌小朝街革命党机关被破获的情况,以及刘复基、杨宏胜、彭楚藩等“首义三烈士”被捕受讯、牺牲的经过。其中,彭楚藩慷慨陈词,控诉清政府的种种罪行,并要求速死以唤醒国人,清廷的电文中指控其“语尤狂悖”。电谕要求湖广总督瑞澂,“探知革命党潜匿定期于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夜间起事”,令其“一面督饬查拿在逃各匪,一面出示晓谕被胁勉从者准其首悔自新”。

另据清宫档案记载,武昌首义成功后,正当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之际,清廷却爆发“金融危机”,各地发生严重挤兑事件。当时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一人就提取白银25万两,最终导致清廷金融破产。从而加速了清廷的覆亡。

不仅如此,《宣统政纪稿本》还记录了末代皇太后“走向共和”的心路历程:1912年2月3日,裕隆太后无奈下旨说,“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贻万民以实祸”,授“袁世凯全权研究一切办法”;此后,颁“清室优待条例”;2月12日,裕隆正式下旨,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合满蒙汉回藏五族领土为中华民国”。至此,中国数千年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发展创新,开辟文创新天地

通观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异同,表面上看,北京故宫博物院以金碧辉煌的宫殿雄居于世,以其藏品数量称奇;台北故宫博物院则以其镇馆之宝的精美著称。我认为,其实两岸故宫博物院的最大不同是两岸管理体制与两地管理者理念的差异。

“从传统中创新,让艺术和生活结合”,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传统文化社会化的一大亮点,也是其开辟文创产业的新天地。冯明珠说:“我们80年代就开始琢磨,哪一些文物可以开发和生活有关的用品,于是就推出了雨伞、丝巾、领带、领带夹等。”诚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们是经过30多年的不断开发,才有今天奉献给普通观光客的4000多种产品。每种产品还细分色彩、款式,可供大家选择的品类很多,比如一个纸胶带就有十几种设计。今年,为了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他们和金门高粱酒厂、法蓝瓷厂合作开发出一种酒,限量销售,其创意就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冯明珠看来,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是活水的源头,必须让文化内化为真的领悟,由衷发出的设计才会有一种力量。为此,他们已举办了6届文创产品发展研习营,让有兴趣做文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博物院讲师为他们授课,年轻人研发的产品可以直接和厂商对接。十分抢手的“翠玉白菜”雨伞,就是一个17岁的小姑娘设计的。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冯明珠与时俱进,促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台湾手机厂商合作,于2012年底正式开通APP。该APP从69万多件院藏文物中精挑了最具代表性的百件精品,制作了20个文物互动内容与80个文物介绍界面。人们可以借由此APP利用智能手机的感应功能,与文物珍宝进行互动。诸如可随意全角度观赏“翠玉白菜”的细节,让宋代白瓷婴儿枕和东汉玉辟邪变幻成动漫造型。更有趣的是,对于西周“宗周钟”等无法现场敲击的文物,人们点击屏幕就能听到其浑厚的声响。

在我们看来,两岸故宫博物院如同一对孪生姊妹,虽隔海分居,却仍然血脉相连,期待她们的团圆梦早日变成现实。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实习编辑:田荻)

猜你喜欢

特展明珠故宫博物院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象牙塔中的明珠
多瑙河畔的明珠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特展的草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