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墙
2015-09-10
陈果的家位于贵州省最北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南距遵义市区180公里,北至重庆市区160公里。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里,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在他们眼里,读书是摆脱贫穷的最好通道。
2015年夏天,陈果考上了沈阳药科大学,三年前他的姐姐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陈果家里,靠父亲烤烟叶来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好光景时,一年收入4万元。这4万元要供养奶奶,保证家庭支出,支付一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现在是两个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基本上是入不敷出。陈果的姐姐现在已经有2.4万元的助学贷款需要偿还。
在陈果就读的道真中学,今年的高考中,畢业生文化成绩一本上线324人,二本上线603人,本科上线率为60.24%,600分以上15人。对于这样一所中学来说,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很亮眼,而在当地老师眼里却并不意外:“这里的学生都很拼,住校的学生晚上老师都要催着放下书本早休息。”
陈果的父亲说,如果两个孩子将来想读研究生,他一样支持他们,没有钱就去贷款。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承受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和更辛苦的生活。
一边是努力期望改变命运的学生,一边却是有些过于残酷的现实。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对很多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上大学需要以牺牲父辈的生活为代价,他们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是家族的期望。
而高失业率意味着,这些学生在大学4年毕业之后,以巨大的经济成本所获得的知识和文凭,并未给他们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改变命运的契机。这也意味着“贫二代”中,本来最有希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的梦想还未出发,在现实面前就已折戟。
教育不能像过去那样承载阶层流动的功能,已经是一种客观现实。在不可能改变个人出身的情况下,应努力缩小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差距,同时让教育重心适当转移,引导这部分学生更加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而非单纯的学业成绩,特别是要改变只注重主科成绩的理念。
承载了太多的教育,也会变得扭曲。同样,贫穷的代际传递,最可怕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健康积极的心态,往往可以让一个“贫二代”成为“拼一代”,而精神一旦沉沦,也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
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回归生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发现和激励每个学生的优秀一面,教给这些学生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技能,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本意。
(本刊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