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的提

2015-09-10许小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提问方式语文课堂教学

许小丽

[摘 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手段,问题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以学生产生了新的问题结束,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才能。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50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享受思考的过程。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便是在享受着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起伏、抑扬顿挫。

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现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简单分析。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正是这种有效思维,即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为学生开拓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再思考、再认识。

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孙悟空三次才把白骨精打死的原因:一是白骨精本身诡计多端,很难对付;二是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对此,教师可设计问题:“孙悟空本领通天,为什么三次才把白骨精打死呢?”这样提问既可让学生对文中的信息进行重组,又能促使学生去挖掘文本以外的宝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此时学生往往能产生一些新颖的、独到的见解。

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是教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回答就一定得同教师设想的完全一致。事实上,只有鼓励学生大胆钻研,大胆争论,使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有效地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在回答“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水了呀”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说:“乌鸦衔来许多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它就喝着水了。”我予以肯定。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我又引导说:“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有的说可以找一段草茎做吸管喝水;有的说可以把瓶子倒下来喝水;还有的说可以用草编一把小勺舀着喝水。瞧,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却迸发出这么多智慧的火花,真是妙不可言!

任何优秀的文章,都具有它的多元性。多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正是文字的模糊性和学生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文章也因为这种个性化的解读而更具魅力。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时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答案,而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已有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堂提问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展开。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使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天游峰上下一千八百多级石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每天扫一个来回,居然说‘不累,不累’,这不是很不现实的事吗?”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时间跨度大,应该不算累;有学生说,扫路是老人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不会累;还有学生说,老人长年累月锻炼下来,适应了,习惯了,就不会觉得累。几种解读,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想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须发挥语文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等方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把语文教学的“面”扩出去,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局面。语文课堂应从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向教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从而一步步向思维的更深层次。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学生崇拜书本和教师,往往会认为书上写的,教师说的就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对所学的结果产生疑问。我们应鼓励学生勇敢地挑战教师,挑战书本,把自己的不同见解或疑问说出来,或教师、同学交流讨论,或查阅有关资料去寻求答案。

学生能主动地查阅资料,弄清错在哪里,见解也有理有据,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弄清句子的语病,教师不应当越俎代庖,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提问,打开学生追寻答案的闸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寻求到理想的答案。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方式,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来自学生创新成功后发自内心的喜悦时,这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当学生为肖邦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之时,学生心中有一个疑虑也随之出现:既然祖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为何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远走高飞”呢?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国”的真正用意,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肖邦接过老师送给自己的特殊礼物,再次回首遥望祖国的领土时,心中感慨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他们马上会结合课文的前后内容、时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从中体会到肖邦那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他那非同寻常的爱国行为,从而也深切理解了肖邦不想离开祖国而又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和痛苦。

文中已有的语言文字固然有着无穷魅力,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暗示也激活了学生个体对已有语言文字的解读,真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从而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于语文本身的兴趣。

五、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拈”的工夫,即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得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可能是整个春天。但这里的拈,一定要教师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这样才能拈出重点,拈出矛盾,使课堂驾驭起来游刃有余。

如教学《船长》一课,学完后我问:“为什么就船长一人不登上救生艇逃生,而是和船一起沉没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反应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时间来不及了,没有时间登上小船;有的说,因为这么大的船沉入海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旋涡,人也会卷进去的,没有办法逃生;还有的说,船长有机会逃生,但是他自己选择了与船同归于尽,因为他把这艘船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和船共存亡是他的职责与光荣……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焕发出提问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课堂就会自始至终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如教学《早》一课,我先给学生介绍鲁迅,让他们初步了解鲁迅,获得一些最起码的、肤浅的认识,为理解“早”字蕴涵的深意和鲁迅冰清玉洁的人格做好铺垫。然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作者写鲁迅,为什么要写到梅花?”这个问题看似与课文无关,却能叩开那扇理解鲁迅伟大人格的大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思索,积极探究,终于明白了:因为梅花开得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鲁迅先生也不畏艰险,用自己的笔与黑暗的社会战斗了一生,他的品质与梅花一样冰清玉洁。同时,学生也明白了这是一种“以花喻人”的写作方法。

要唤醒文本的内在意蕴,就要捕捉文本中最传情的文字,巧妙提问,在这些文字之间的“触点”“接口”上下工夫,在“连接”“沟通”“激活”上下工夫,经营尽可能多的语言机会、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语言的活性”本能地得到滋养,得到培植,得到发展,最终成为学生“思维的活性”“心灵的活性”“言语创造的活性”。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可以架设起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提问方式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启发式教学的技巧
让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闪现智慧光芒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提问方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