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备课模式探究
2015-09-10曹银亮等
曹银亮等
传统课堂需要改革,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无疑成为一种“共同”困惑。研究怎样改,或者换句话说,课改从哪里切入,找到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并把它转化为一个“支撑点”,成为我们做力行教育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重大课题。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有效备课呢?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加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而且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有效手段,与传统教案不同,导学案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学案备课对于高效课堂的意义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采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课上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唯有学生能自由参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被激活。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案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真正有利于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二、备课指导思想
导学案重“学”,传统教案重“讲”;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传统教案方便于教师;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导学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传统教案是对老动作、旧姿势的延续;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传统教案重课堂的“结果”。
三、备课原则
1.主体性原则。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中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启发性原则。学贵有问,学起于思,施教之功,贵在启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此为学习的驱动力和组织教学的基础,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4.层次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身心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进行适应性教育和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做到“知者先行,后劲前进”。
5.实用性原则。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需求出发,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6.规范性原则。导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
四、备课要求
1.导学案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导学案必须能承载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
3.导学案必须能保证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必需的知识。
4.导学案必须能强化知识间的紧密联系。
5.导学案必须能把知识升华成一种学习经验。
五、备课模式
按照导学教学模式的环节进行: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名师审核—二次复备—课后完善。
六、具体方案
1.个人备课——形成初稿。根据学期计划与教学进度,学科组内每位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分配下进行先周备课。备课中,要求每个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所备导学案的重难点,制订出详细可行的导学案。
2.集体研讨——形成共案。在集体研讨时,先由主备人说明备课思路、具体环节及实现目标,供其他老师参考,并发表建议及意见,集体商定后确定导学共案,最后由一人执笔整理出导学共案。
3.名师审核——形成定稿。将集体研讨后的共案交至名师工作室进行审核,由经验丰富的名师进行修改并提出指导和建议,形成定稿、印刷,提前发至学生手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完成预习和自学。
4.二次复备——形成讲稿。集体研讨后的导学案在使用前,任课教师要有思考,须再优化,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个性气质等方面,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认识基础、层次差异和思想水平等情况,进行二次复备,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5.课后完善——形成存案。导学案实施后,教师还要针对课堂中发生的现象作生成性分析,就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并调查搜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效果,据此反馈刷新自己的观点,最后把自己的课后反思和学生的反馈集中到备课组,集体交流、归纳、整理、订正,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高效的导学存案,作为下一次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从而更好地改造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实践,体现导学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使用价值,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首先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其次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教会了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利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4】-JKGHC-023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