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课程发展现状研究
2015-09-10平金珍等
平金珍等
摘 要: 目前,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完善与进步,开放课实现课程知识资源的共享,且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并且学习者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对于怎样在大量资源中选择优秀课程进行学习,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本文通过对中外网络共享课程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总结中外开放课各自的优缺点,以方便学习者选择优秀课程资源,使整个在线学习活动变得高效、快捷、便利。
关键词: 开放课程 精品课程 互联网目前,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网络开放课程已经渐渐变成网络化学习的前沿力量,不仅国内各高校的网络开放课发展迅速,海外开放课也包罗万象。开放课程的出现,实现了课程知识资源的共享,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并且学习者身份比较随意。因此,在目前快速、创新、便捷为目标的社会形态当中,网络开放课将成为学习者们培养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良好途径。本研究通过对比、类比、分析、比较等方法,分析出国内外高校开放课程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各高校现有的网络开放课平台建设、开放课程内容的完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和建设建议,以此作为智力支持发展我国本土高校开放课程。
1.国外开放网络课程的发展及现状概述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开放课(OCW)开启。步MIT后尘,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陆续加入网络开放课程行列,各大高校希望用十年时间将2000多门开放课程分期分批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全球受众者观看学习。时光荏苒,十年已经过去,确凿数据证明麻省理工学院建设的网络开放课取得了广大受众者一致赞同,目前MIT已经拥有并开放了1975门课程。同时,全球现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并开放了网络开放课程。
经历十几年的创新与完善,如今不管是计算机,还是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都能使学习爱好者享受到这些不受地域限制、也没有身份限定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国外提供开放课程的高校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主,分别有61所和53所,其中美国26所、西班牙49所。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和南非各有1所和2所高校参与建设网络开放课。开放课的提出说明一所学校的课程学习者不再只针对该校学生,校外爱好此类课程的人员可以加入学习者行列,这在开放课程发展比较成熟的高等学校中得到了较好体现。例如,在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的所有受众者中,42%是在校生,43%是校外自学人士。耶鲁大学的情况也是一样,校外人士使用开放资源的比例占到了69%。
2.国内开放课程发展现状
与国外网络开放课的发展相比较,中国的起步落后了将近十年。2011年11月9日,18所中国名校的20门开放课程通过网络展示在广大学习者面前,获得了国内众多学习者的关注,5天的时间,点击量就突破了10万。而在此之前,国内只有少数学习者使用网络开放课程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尽管国内网络开放课程发展才刚刚开始,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外的发展水平,但它的出现为中国高校利用网络方式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中国网络开放课在访问量方面已经很接近国外高校的开放课程。就学习内容方面来说,中国开放课程主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口才等为主要特色,但在专业技术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教育部规划,“十二五”期间,2011年教育部建设了首批网络开放课100门,2012年至2015年将建设900门精品课程。虽然与国外比较还有比较大差距,但如果能合适应用这些资源,国内高校网络开放课程的推广将会产生更大反响,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中国开设开放课程的高校在亚洲大学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国内共有623所高校提供了网络开放课,中国台湾有14所高校参与其中。其他国家中,日本、韩国分别有24所和12所高校提供网络开放课。亚洲总计有692所高校加入网络开放课的行列。
根据调查统计,国内在校大部分大学生都了解听过网络开放课,但仍有35%左右的人还不太了解这一新型课程模式。这是因为开放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同时说明网络开放课在我国还需要全面普及,需要进一步宣传让更多学习者认识并且参与学习自身爱好的课程,开放课程将会在我国发挥更大的教育意义。
3.针对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国外开放课程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精品公开课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内容主要涉及科学、文化类的网络视频课程与相关学术讲座。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建设课程时既要保留传统课程建设过程中优秀的特色资源,又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建设的理念,美国作为提出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国家,其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授课方式方面,师生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因为,学习者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会紧跟授课教师的讲解思路学习,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提供给学习者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习者更容易对知识进行把握并且提高学习能力。相比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而言,开放课程项目的讲授者若能提供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在线实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能大大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项目的开发与实施,需求分析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需求分析得好坏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各领域专家的意见是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同时,学习者作为课程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应得到重视。但是,对于同一门课程来说,不同授课教师有不同解释,他们对课程讲解的内容、授课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可以邀请更多人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对课程进行进一步完善。
(3)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调整。国内开放课程处于建设起步阶段,课程讲解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类课程。如果要开发专业类课程,则课程的深度仅可以满足想要了解该专业技术的学习者,对于极度爱好此类课程的学习者来说,这些资源远远不够。因此,对于比较热门前沿的专业,可以适当增开一些比较有深度、难度的专业课,以使各种水平的学习者同时获益。同时,对于一些学习者不太了解的专业,可以只提供简单的专业介绍及学习者可获得的能力和就业方向等相关问题,对于填报高考志愿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建设过程要积极分享建设经验。目前,“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拥有大量的优秀教师和课程资源,因此,这两类高校最早开始建设共享课程。除此之外只有少部分高校开始建设共享课程,并且此类高校积极性不高,同时这些高校内优秀资源将不能提供给社会共享。为了响应国家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推广,此类学校中一些比较前沿的高校会适当分享自己的授课经验及课程资源。这样将会满足课程的多样性,同时能提高同类课程的质量。
4.开放课程的发展和展望
在对国内外高校开放课程进行一系列分析对比之后,我们发现中外高校开放课程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1)在资源提供者方面,国外高校的课程资源来自高校注册教师、校外教师和有意愿提供资源共享的人,课程来源十分广泛。而国内在资源的选择上比较严格,课程的提供者均来自名校名师,内容上进行了精心准备,这样课程的专业性会变得比较强,但同时课程设计领域的广度受到很大限制。如何平衡好课程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是课程建设者需要向国外学习的地方。
(2)在课程资源方面,我国开放课偏重于电子文稿的提供,如讲稿、教材等,而国外更侧重于视频资源的共享。此外,国内在课程推广方面还需要向国外学习。在我国,只有高校内部师生知道学校网站内部的精品课程,各高校把相当大的精力投放在精品课程的参评上,而忽略其推广和利用,使得精品课程的实际作用没有得到相应发挥。而国外的课程资源以学生学习为唯一导向,因此即使学校知名度存在差异,但国外高校开放课程的影响力相对国内高校来说仍然高出一筹。
(3)在课程可访问性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处于绝对优势,他们互联网普及率很高,移动设备网络覆盖面广,因此观看课程不用受制约,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国内由于网络覆盖面有限,所以提高课程本身的质量,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吸引更多学习者观看课程,才能扬长避短。中外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和课程选择上有相似性,都是选取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专业内容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另外,国外课程平台设置了多国语言,便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点击浏览,基本不存在语言障碍,这一点值得借鉴。
(4)在学习绩效上,国外高校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反馈及时。学生不仅可以评论,而且可以与授课者沟通交流,甚至一些课程可以获得学位。而国内高校课程在这方面还是处于弱势,即使在一些综合课程平台上,学习者与授课者的交流,针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和讨论都非常欠缺,这也是我国开放课程在形式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5.可行性策略与建议
(1)加大对于国内高校课程的宣传力度。虽然高校开放课程并不含任何商业目的,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推广宣传这一块可以怠慢。除了课程本身需要越来越完善,使其更具有吸引力之外,还要能真正体现“资源共享”的初衷。或许可以和如今学生比较推捧的一些主流媒体、社交网站联手,让更多学习者有兴趣打开网站,也让学习高校开放课程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
(2)统一平台规范建设。比较研究中提出,如今国内高校开放课程呈现出比较混乱的状态。有些学校在自己的主页上为开放课程开设了一个专栏;有的学校则建立专门网站,等等。我们或许可以统一开放的平台,并特设一个管理运行开放课程的技术管理团队。对资源的来源,资源的评估,下载的格式等都制定一个统一标准,这样既方便管理,又可让使用者更清晰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大大提高效率。
(3)多样化授课内容与形式。比较中,我们发现光看标题,有时会不自觉地选择国外开放课程。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标题和介绍更吸引人。建议国内课程应该再多偏重实用性和趣味性,毕竟国内学习者并不是硬性规定要完成课程取得什么成绩,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上,理论成分可以相对减弱一些,让使用者通过这些课程补充课堂上有时无法学到的但生活上更实用的知识、常识或能力。
(4)增设更多反馈环节。高校开放课程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性课程,但不能忽视教学反馈这一环节。当学生有问题或者学习者对于某一知识点产生歧义的时候,得不到及时交流,找不到想要的答案,会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解决办法有很多种,例如:在授课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专为开放课程建一个电子邮箱,并开放这个邮箱,让有疑惑的同学发邮件询问老师。也可在该课程的下方专门增加回复反馈版块,请授课老师定时登录回答问题。又或者可以做成类似于新浪微博“微访谈”的形式,可以在某个特定时间,为这门课程开设提问反馈活动。教学反馈环节的增强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扩展公开课程的教学生态效应。
6.结语
此论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云计算的开放课程应用平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11057,该论文的最终目的是想从中外高校开放课程的对比中,找出我国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开放课程的发展与完善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知网空间.桑德尔的《正义》课[EB/OL].[2012-11-7].
[2]教育部.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校稿[2011]6号[M].2011.
[3]王爱华,王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6).
[4]胡树祥,谢玉进,陈士平,李蓝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
[5]卓俊.网络时代公平参与政策制定研究.内蒙古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