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小心+ VP”结构
2015-09-10潘明珠
潘明珠
摘 要: 本文刻画了“小心+VP”结构的具体用法,将其分为状中结构中的“小心+VP”、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后者又分为表“提示”和“警告”两类。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大纲中该知识点的设置,通过测试了解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本结构的掌握情况,最后结合具体偏误给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 “小心+VP” 测试 对外汉语教学
目前国内很多场合公示语翻译有误,笔者曾在商场见到“小心滑倒”译成“Slip down carefully”(小心地滑下来)。 这种错误很可能是采用低端机器翻译造成的。然而生活中“小心驾驶”这类标语可以翻译成“Drive carefully”。“小心滑倒”和“小心驾驶”在表层构成上一致,都是“小心+VP”结构,但并非都能翻译成“V+ carefully”,说明其表达的语义不一样,是不是其深层的结构、语用都有区别呢?此类标语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不同场合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实现此类功能,必须指令清楚、表达得体。上述翻译错误可能会对一部分人造成疑惑。笔者企图探明造成这种错误的深层原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小心+VP”结构的解释,结合学生偏误实例给出教学建议。
本文例句皆选自北大CCL语料库。
一、“小心”的含义
目前常使用的一些词典对其解释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等一般类词典认为“小心”分两种词性,一类是做动词,“小心”做修饰语,后面加被修饰的成分;一类是做形容词,如很小心。
《现代汉语用法词典》认为“小心”是动词,其用法有两类:1.注意,留神,做程度副词修饰,可带宾、带补,谓语、宾语可以是非名词性词语;如小心他碰上你,路上小心些。2.作状语,能带“地”。如他非常小心地照顾生病的同志,大夫小心地检查病人的伤口。
现代汉语中的“小心”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其用法繁多,可以单独使用,如“小心!”“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小心”可以加名词,如小心玻璃。既可以理解成一张贴在玻璃门上的提示语,让我们不要撞上去撞碎了玻璃;也可理解成地上很多碎玻璃我们不要踩上去,以免受伤。有“警告”和“提示”双重含义。“小心”可加形容词,如小心烫!表示提示。还可以加动词,此时用法比较复杂,下文即以“小心+VP”结构作为主要讨论内容。
二、“小心+VP”的分类
本文将“小心+VP”结构分为两类:状中结构的“小心+VP”;述宾结构的“小心+VP”:此类中可根据语义和用法不同分“提示类”,如小心摔倒;和“警告类”,如小心打断你的腿。
(一)状中结构的“小心+VP”
此类“小心+VP”结构中间可加状语标记“地”,“小心”做状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可转换成“做……时要小心”。
小心开车 小心地开车 *小心别开车 开车时要小心
小心质疑 小心地质疑 *小心别质疑 质疑时要小心
格外小心拿球 格外小心地拿球 *格外小心别拿球 拿球时要格外小心
旨在让听话人集中注意避免某件不好事情发生。结构本身并不直接说明不好的事情是什么,但情境中的听话人可以根据常理推测。例如:
(1)雨天路滑,请小心开车。
(2)前8场比赛你都要格外小心拿球!用双手,不翻转。
从以上两例可看出“小心”是说话人的一种善意提醒。如“小心开车”即需要听话人在进行开车这样一种动作时集中精力,而“格外小心拿球”也是提醒听话人拿球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所以此處的VP的要求是:符合我们认知当中值得集中精力做的事。
此处的“小心+VP”有表示建议的语用功能,建议听话人做某事时应精神高度集中,之所以要小心是因为上下文中明确指出或暗含的可能由不小心导致的不好后果。例如:
(3)“庚”与“更”同音,“更”是更革、变化的意思,所以碰到庚年、庚日都很忌讳,须小心行事。后来的术士还有“逢庚必变”的说法。
(4)主动权在他们手里,我们处于弱势。我们在进入他们的市场之前要小心研究以往的案例,避免踩到‘地雷’。
例(3)将“建议”放在表结果的分句中。因为忌讳这个同音的年份或日子,所以才格外集中精神。例(4)将“建议”放在表原因的分句中,表明通过集中精力避免某个不好的结果发生。
(二)述宾结构的“小心+VP”
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又可分为两类:表“提醒”和表“警告”。
1.表提示的“小心+VP”
我们对此处的“小心+VP”结构进行变换分析,从形式检验中发现特点:
小心滑倒 小心别滑倒 *小心地滑倒
小心感冒 小心别感冒 *小心地感冒
小心磕碰了哪儿 小心别磕碰了哪儿 *小心地磕碰了哪儿
小心靠得太近 小心别靠得太近 *小心地靠得太近
此处“小心”做动词,“小心”加这类VP是为防止这类动作事件发生。由于上述短语中第一列和第二列表述的语义完全相同,此时“小心+VP”=“小心别VP”,可以理解成紧缩复句的省略形式,符合语言发展中的经济性原则。
此类“小心+VP”结构是听话人要努力避免发生的事。说话人常常会在该结构前后指出为什么需小心,或前后常暗含为什么要小心。例如:
(5)小心引发火花!点燃了木质渡船上的油桶就不好了。
(6)小心惊动了“贵客”!
上述例(5)中“小心”引导的是结果,不小心可能会因为地上有水而滑倒。例(5)中“小心”引导的是原因,要谨慎小心不然会点燃油桶。例(6)不能直接从字面看出“小心”引导的是原因分句还是结果分句,但该句出现的语境肯定是有人做出了很大的动静,希望通过这一句使听话人安静下来,“贵客”不会被惊动。
此处是“小心+听话人要努力避免的事”。正常思维下,努力避免的事应该都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一般带有消极性。所以此类结构对其中动词词组的要求是[+消极性]。例如:
(7)小心引爆弹体!后果将不堪设想。
(8)在公园玩耍的时候,小心磕碰了哪儿。
(9)已提醒别的司机,这辆车的行驶有时会不正常,小心靠得太近。
(10)天这么冷,你却穿这么少,小心感冒!
(11)*小心这次考得很好。
以上(7)、(9)例中的“引爆弹体”、“靠得太近”本身是中性词组,但在该语境下,弹体本身有稳定性,车辆运行也有稳定性,“引爆”、“靠太近”这一动作会导致其稳定性被破坏,产生一个在该语境下的说话人并不希望发生的后果,而(8)、(10)例中“磕碰了哪儿”、“感冒”更是说话人不愿发生的,所以此时后面动词短语都含有[+消极性]。例(11)不为我们的正常认知所接受,因为考得好是我们期望发生的,不具有消极性。但如果此时赋予其可产生消极意义的语境,如“你这次考试偷看别人的,小心考得很好,被老师发现了”。这个例子就能说得通了。所以,能进入这一类“小心+VP”结构的VP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2.表警告、恐吓的“小心+VP”
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小心+VP”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警告,如:
(12)你要敢靠近一步,小心(我)开枪。
(13)再这么说的话,小心(她)生气!
该类常出现在以下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中:
要/敢/要是/如果/再……+小心+VP!
说话人告知听话人若是表假设关系的前半句中条件满足,说话人将要做的事。例如:
(14)爸爸说:“再不早点回家,小心打断你的腿。”
(15)你再和我吵,小心离开你!
(16)要再说谎,小心不给你饭吃!
此时的句子都可在动词“小心”前默认主语都是“我”,即说话人。此时VP有[+消极性]。如打断,离开,和不给饭吃。同时还有[+夸张性],说话人企图通过语言上的夸张,警告听话人不要做某事。如果此处的VP不具有[+夸张性],那么句子的警告意义就没那么强,可接受性就差。例如:
(17)你要再打我,小心报告老师!
(18)你再多嘴,小心打烂你的嘴!
(19)*你再多嘴,小心不理你。
例(17)多出现在小学生的交流中,算是很大的威胁了,要是高年级的学生说出来不免显得搞笑又无力,因为不具有夸张性。比较例(18)、(19)发现,“不理你”这种句子因夸张性弱而接受性较差。
表示“恐吓威胁”这一类的“小心+VP”违背了会话礼貌原则,不利于人际交往,甚至会产生直接冲突。此处夸张语气的使用不符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即说了违背真实的、自己不确定的话,这些原则的违背是为达到恐吓、威胁的效果。
(三)状中结构的“小心+VP”和述宾结构表提示类的“小心+VP”的区别
由于状中结构的“小心+VP”和表提示类的“小心+VP”主体常常都是“我”(说话人)让听话人做出一定的反应,有时同一句子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会分属两类,有时带来歧义。如“小心踩线”这个句子可以理解成“小心地踩线”和“小心别踩线”两种意思。
上文已论述表提示类中“VP”常具有[+消极性],而状中结构中VP常常是中性的,如“小心开车”、“小心放好”等,其中“开车”、“放好”等动词不含消极或积极义。且表消极义的VP常有[+瞬间性],如“小心滑倒”中的“滑倒”是瞬间性动词。就“小心踩线”这個例子而言,“踩线”是瞬间性动词,笔者认为“小心地不断踩着线”虽理解时有些牵强,但赋予其“马戏团在空中走线的表演者,小心地踩着线”这样的语境,也可以成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小心”
(一)教学大纲及对外汉语教材对该结构的介绍
《汉语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将“小心”列为乙级词。《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①规定“小心”是初级词汇。《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汉语8000词词典》指出“小心”作形容词时意为“谨慎”,如十分小心,特别小心。作动词时意为:注意,留神。如小心石头,别碰着;又如小心前面的坑,别掉进去了。
《中文基础读本》(上)注释为:形容词或动词。例句:它就开始很小心地走到驴子旁边。《初级汉语课本》指出“小心”的动词用法:街上人多车多,您得小心点儿。《汉语精读课本》中有例句:龙小心地把公鸡的角戴到头上。《HSK单词速记速练》中举例:小心地说,小心汽车。《速成汉语基础教程》中“小心”的英文注释为:to be careful, to be cautious, to take care. 而课文中的例子是:过马路时要小心,对应翻译三,没有其余两种用法的例句。
(二)教材中该知识点设置得不足
综上,许多常用经典教材并未谈到“小心”的用法。如《实用汉语课本》、《汉语初级教程》、《汉语初级强化教程:综合课本》及中级汉语教程《桥梁》等都未提到该语言点。
谈到此点的教材介绍其也只有一两种用法。《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的注释较为详细,但三种意思一起罗列反而影响学生的理解,因为提醒(to be careful)和警告(to be cautious)是完全不同的用法。学生如果看到标识语“小心滑倒”被译为“slip carefully”,完全有可能以为是“小心地滑倒”,而此公示语的标准翻译是“Caution: wet floor”,学生很难理解此处意合形不合的译法。
(三)留学生的掌握情况
1.调查目的和对象
为了解留学生对“小心+VP”这一语法点的掌握情况,调查中级水平的留学生的具体使用情况,以探求留学生具体习得了“小心”的哪些用法,哪些用法使用频次最高,还有哪些用法并未掌握,收集正确习得的用法和可能产生的偏误,分析其原因,从而更好地促进未来教学。
笔者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二年级2班和3班两个班级做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被试都是已有1年半以上汉语学习经验的中级汉语水平学生。两个班级共有48人,由于各种原因,回收有效问卷33份。
2.调查材料与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成让学生造3个带有“小心”的句子及根据提供的语境回答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在强制状态下使用“小心”一词的情况。严格意义上说,此份问卷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测试,属于诊断测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检验学生某个阶段或学习某些语言项目上的效果,即掌握了哪些项目,哪些项目掌握得比较好,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哪些项目上有欠缺,以便今后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为这种目的进行的测试是诊断测试。(方绪军:2013)具体类型属于诊断测试中的语法项目考察。以问卷之名让学生填写是为了得到更真实的结果,有些被试人比较在意测试,可能会去查阅字典写上查来的句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得到留学生用“小心”造的句子共79例,整理分析发现,留学生的偏误率较低,近90%的句子都是正确的,但小心的各种用法使用频率不同。述宾结构表提示义的“小心+VP”使用频率最高,而没有收集到述宾结构中表“警告义”的“小心+VP”结构,“小心+AP”也没有。具体分析见表1:
被调查的学生30人反映生活中见过“小心滑倒”的标志,并知道其提示的意义,3人反映没有见过且不知道其意思。认为“小心开车”和“小心滑倒”中“小心”用法相同的有19人,认为不同的有14人。说明学生对此语法点还是存在疑惑的。
表1 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学生使用“小心”造句类型及其使用频率
针对收集的例句中的8例偏误分析如下:
由于错别字影响理解2例:小心炒热 凡事小心总没有坏处。
由于其他词语使用错误2例:小心忘卡;你一定会小心在晚上。
由于不理解“小心”的词义造成偏误的2例:小心的周围、小心安全。对小心词义理解有误导致以上两个短语不合理,但不排除留学生造句子时的因遗漏造成错误,如“小心你的周围”和“小心你的安全”。
由于“小心”具体搭配使用没有完全掌握造成偏误2例:小心掉你的东西、你别着急小心。前一例是由于没有掌握“小心+VP”的用法,后者是句法上的错误。
(四)对教学的启示
测试显示,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是述宾结构的“小心+VP”和“小心+NP”,从语义上很好理解,都是加上“不要发生的事情”(VP)或“具有危险的事物”(NP),所以此用法在教学中可简单讲解。使用频率其次的是状中结构的“小心+VP”,讲解时要阐明后面所跟的是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是“小心地”做,这样可避免学生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至于述宾结构中表警告类的“小心+VP”,由于语用上的不礼貌性和夸张性,中级阶段教学可不涉及,阅读材料中如遇到可适当讲解。
在测试中收集到一例歧义句,“小心进去”。该句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既可以理解成“小心地进去,门有些低,别砸到头了”,又可以理解成“小心别进去,里面有只野兽”。所以中高级阶段“小心”用法教授的重难点是阐明“小心+VP”有“述宾类”和“状中类”两种类型,存在交叉地方。可告知学生通过添加个别字,如“别”或“地”消除歧义,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表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用法讲解应由浅入深。教师对不同用法可有选择地教授,但自身需要清楚某结构包含的具体用法,才能解释清晰一些机械翻译导致的错误或学生学习中出现偏误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2010年10月发布2011年02月实施
参考文献:
[1]方绪军.汉语测试与评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2.
[2]冯志纯.现代汉语用法词典[Z].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4]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