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文化传承与人文艺术教育建设

2015-09-10高薇

考试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大学生

高薇

摘 要: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大学生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尽如人意,出现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公共道德素质弱化等问题。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文化传承与人文艺术教育建设,成了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传承 人文艺术教育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发进取、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和财富,是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结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对中华文化继承与发扬,大学生责无旁贷。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与融合,我们面临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现实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阻碍和短板。

1.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

1.1国家意识和民族归属感淡化。

受西方强势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他们听欧美流行音乐,看好莱坞“大片”,用硅谷“芯片”,吃薯片,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阅读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却感觉枯燥乏味,对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兴趣索然,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仰、习俗正被遗忘。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不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减退等民族归属感淡化问题。

1.2理想信念不鲜明,人生追求庸俗化。

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存价值感。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导致其人生目标短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贪图享乐、进取心不强,缺乏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物质化、庸俗化、享乐化。

1.3责任感不强,社会公德和诚信意识淡漠。

一些大学生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和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他人、社会缺乏爱心和奉献精神,自我意识过强,人际关系冷漠;公德和纪律意识淡漠,随意破坏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等公共场合不文明言行。

1.4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

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襟。中科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有感于此,曾撰文指出:当今的大学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1]。人文底蘊的流失,使得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脆弱、心胸狭窄,为高等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

2.文化传承对于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

《礼记·大学》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解。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实现人生更高的目标。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使得身心健康发展,充满正能量。

2.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

党的十八大适应国内外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此,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曾参说:“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党对当代大学生寄予的厚望,要求大学生立宏志、担大任,形成肯担当、不屈不挠、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2.3有利于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才能推及全社会,影响他人、成就事业。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建立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2]。

3.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品牌建设的途径

3.1在师生中培树科学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观念。

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但要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仍需要人文素养的有力支撑。应把理工科缜密的逻辑思维与人文艺术的形象思维完美结合,形成目前所推崇的“全脑思维”模式,为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其思想观念、教学方式、职业素养等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教师应该就文化传承和如何有效地开展人文艺术教育问题在观念和行动上做好表率。

3.2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

有些高校存在人文艺术教育缺失等问题,学生即使有兴趣和潜力,也因缺乏正规引导而有所偏颇。制度和平台是重要保障。例如实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即从制度层面和基本框架上给出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方向。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讲座实现对人文艺术的启蒙,结合专业需求、围绕学生兴趣设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育人氛围。

3.3突破固有范围,以兴趣为牵引建设学生所需的特色活动。

开展人文艺术教育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专长。由此,没必要将教育活动的开展封闭于某一群体、某一方面,完全可以打破固有范围,做到融合互通。例如:J学院的相声俱乐部和A学院的话剧社,收纳了全校多个专业年级的学生加入,以共同兴趣为牵引但又各自分工,实现人尽其才,为学生接受人文艺术教育提供自主空间,达到良好效果。

3.4发挥新媒体优势,做好宣传和推介。

新媒体以其便捷性、互动性、亲和性、时尚性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用率极高。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和广泛传播,为人文艺术活动的宣传和推介提供了良好平台,是活动持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渠道。利用新媒体对事件进行关注和评论,能让大学生在平等的语境中发表个人想法,与他人交流思想观点,更易于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心理,从而实现对活动建设的隐形促进。

参考文献:

[1]杨叔子.高校应努力成为知识经济的动力源[J].高校教育研究,1998(6):4.

[2]浅论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河北博才网,2013,7,22.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