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真实,巧破正负功教学难点
2015-09-10周志林
周志林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发展。教学的 “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教师的手脚。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学,应该是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理解为什么。在正负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总是翻来覆去地强调正负功的含义,并做大量习题强化正负功的概念,从学生课后作业反馈看,教学效果总是不佳,学后没多久,往往就忘记了正负功的含义,遇到问题还是怎么错就怎么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正负功概念,引入正负有什么好处?正负功是如何形成的?为此,笔者对于正负功的教学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物理知识模块中力学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在力学的诸多难点中,功的概念是一个典型的难点,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只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并精心引导,就能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场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维难点。在功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四种情境,要求学生计算恒力F各做了多少功?(图中F=10N,α=37°,S=2m)
二、学生答案归类展示
学生按照思维分别求解出这四种功的答案,归类以后如下所示:
甲:W■=FSCOSα=10×2×COS37°J=16J
乙:(1)W■=FSCOSα=10×2×COS37°J=16J
(2)W■=FSCOSα=(-10)×2×COS37°J=-16J
(3)W■=FSCOSα=10×(-2)×COS37°J =-16J
(4)W■=FSCOSα=10×2×COS(180°-37°)J=-16J
丙:(1)W■=FSCOSα=10×2×COS37°J=16J
(2)W■=FSCOSα=10×2×COS(180°-37°)J=16J
丁:(1)W■=FSCOSα=10×2×COS37°J=16J
(2)W■=FSCOSα=(-10)×2×COS37°J=-16J
(3)W■=FSCOSα=10×(-2)×COS37°J=-16J
(4)W■=FSCOSα=10×2×COS(180°-37°)J=-16J
三、問题分析讨论
对照以上求解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一:计算结果功为负值,有必要吗?
讨论分析:以甲乙为例,若功都为正值,则很容易让人产生甲乙中力F对物体的作用是相同的误会,而事实上甲乙两种情况中两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反。若功全部是正值,则体现不出这种作用效果,因此引入正负号区分这种作用效果很有必要且明了。
结论:以上计算结论中,乙图中力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W■取负值更合理,丙图中力对物体运动起推动作用,W■取正值更合理,丁图中力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W■取负值更合理。
问题二:以W■为例,三位同学计算结果均为负值,你认为哪种解法更合理?
讨论分析:乙的(2)(3)两种解法,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比较(2)(4)两种解法谁更合理就行了,分析(2)的解法,要得出功是-16J,需要确认两个物理量,即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是锐角还是钝角,以及锐角大小。而(4)的解法力和位移只需代入大小,然后找出力方向和位移方向夹角代入。
结论:比较两种解法,学生认为(2)(4)差不多,应该都可以。
问题三:比较甲乙丙丁四个求解W的过程,再次比较(2)(4)谁更合理?
分析讨论:从乙问题的求解中,我们比较不出(2)(4)两种解法谁更合理,若考虑到求功并不是一个情境求功,一个公式应该具有普遍适用的特征,你认为(2)(4)两种求法在四个情境中哪种更具有普遍意义,哪种求法思维上更能趋向于简单?
结论:思维上力F,位移S用大小代入,α为力和位移的夹角更简单,且四种情况均普遍适用,因此这种取法最合理。
课后反馈发现,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后,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引入正负功的概念,也知道了为什么会出现正负功,更知道了如何正确计算功,真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有效性是决定课堂效益的关键。我们不需要看上去“卓有成效”的低效教学,需要的是可能会伴随学生一生的“长效”教学,我们不需要看上去很美的“形式效果”,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实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