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教与学的策略
2015-09-10狄青伟
狄青伟
摘 要: 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从阅读文章的背景知识了解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两个方面,谈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与学方面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阅读能力 背景知识 阅读材料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语言技能目标中,对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要求:五级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提到阅读就喊头疼,抱怨文章难、篇幅长,等等。如今,在各类英语测试中,阅读篇目一般都在三到四篇,学生一般一次只能看一两篇文章,再读一些,很多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下降、阅读质量降低等问题。这就谈不上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们很困惑,为什么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就是这么难的事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加强阅读文章的背景知识了解
很多教师和学生以为: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和词汇量,就自然有了阅读能力;阅读不过是认识文章的单词、句子的语法结构。这些看法都是不够全面的。一篇英语文章能不能读得懂,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所掌握的单词和语法知识有多少,还取决于是不是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文化是语言的一个活跃因素,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时,不仅要学习这种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了解他们的思维逻辑、社交礼仪、生活习惯、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民族特性、饮食文化、传统节日、禁忌幽默,等等。很多时候,如果不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它的真正意思。
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把课文当做一篇学习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的材料,很少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寓意,也不介绍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学生只是记一些语法例句、词语的搭配用法,对文章本身只是理解字面意思,并没有挖掘深层次的信息,体会不到文章一些较深层次的东西,如文章的构思、情感色彩、逻辑关系等。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读了文章,但是对文章并没有太深的印象,课堂阅读没有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促使他们继续阅读。课外阅读材料大多是各类阅读测试题与练习题,学生不论题材、不看难度、不讲策略,一篇一篇地读下来,不只是为了完成后面的测试题,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学生自主选择读一些与自己喜欢的话题相关的文章。这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失去阅读兴趣的原因。
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词汇、句型、语法知识等,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另一种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往往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如果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就会读到许多反映文化背景知識的文章,就能逐渐积累这些知识。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测,无形中降低阅读难度,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二、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好的阅读材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且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难度,二是内容。
阅读材料的难度与生词量、句型结构的复杂程度,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惯用法的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选取阅读材料时,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感觉不是很轻松,但还是能够读懂文章大意、把握文章要点的。对于文中个别有难度的词句,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做出合理的推断。不断地积累这种宝贵的心理体验,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推动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难度过大的文章会打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太简单的文章又会让学生感到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意思,达不到应有的阅读效果。
对于泛读材料,教师要注意考察文章的生词率,一般生词率超过5%的文章就算比较难了,要考虑对生词进行注释。否则,如果学生每读一行就有几个词不认识,他们就很难把思想集中在文章的内容及情节的发展上。另外,读物的话题选材也应有所侧重,一方面要尽可能广泛,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使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总之,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教师与学生长期配合训练的结果。合格的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在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补充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注意选择合适的阅读资料等方面多下工夫。只有在师生的积极配合努力下,运用恰当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