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因探究而精彩
2015-09-10李强
李强
摘 要: 探究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本质在于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完成,教师只需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巧设留白,多给学生创造自我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營造氛围、设计问题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样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它虽然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储备大量知识,但由于所获得的知识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思考,没有与兴趣结合,因此很容易从记忆中“蒸发掉”。“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深层次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开发。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发现,寻找事物内在规律,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现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谈谈体会。
一、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给学生提供与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景,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让他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激发学习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反证法”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王芳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时,发现马路和人行道上都是湿淋淋的,便对同伴李明说:刚才看电影时天下雨了!李明问:你怎么知道的?请你替王芳说明道理。”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反证法”的迹象。这时“反证法”已经呼之欲出了,接着给学生提出一个纯数学问题“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试着说出理由”,学生从中摸索出反证法的基本过程。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探究学习新知识。
2.善于揭示知识背景,介绍相关数学历史。
让学生体验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数学家如何思考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道今天他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当年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及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并且出示了一道古代勾股定理的计算题:“平平湖水清可鉴,荷共半尺出水面,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荷花水中偃,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列花离根二尺远,试问水深尺若干?”这样一来,我发现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整堂课上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对课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要寻找解决古代算术题的方法。学生不但探索出了知识,而且给他们心灵上带来了成功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探究的勇气
1.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可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允许学生质疑,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建立互相理解、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思维。否则,师生关系如果僵化,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且失去探究的兴趣,对于一些新发现、一些学习疑问也不敢贸然提出,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
另外,在轻松欢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知识,从而能主动探究。恰当运用幽默是启迪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会更乐于主动探究。如:遇到枯燥抽象的问题,我会尝试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述。在讲授二次函数增减性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规律,便于探究。我是这样解释的,以对称轴为分界线分为左右两半支,然后一律“向右看齐”,观察走势是上扬还是下降,便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学生在欢乐中很快掌握了判断方法,而且主动地对开口方向不同的抛物线进行了增减性的探索,效果较理想。
2.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勇气。
探究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实现。在已经有了的和谐氛围中,注重学生创新的鼓励。自己在平常教学中出现的小闪失,学生一旦提出,我不但接受而且对其进行表扬肯定。这样的处理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他们还对课本、课外书等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渐渐的,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减少了限制,有了自由的“翅膀”,获得了探究创新的勇气。
三、留出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思考问题需要尝试,需要收集信息,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而教师往往以一堂课内容是否按时完成作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样,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有限制学生的交流时间,简化学生探索过程,而这样却让学生的思维被迫中断,创新精神被扼杀。为此,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如《过三点的圆》一课中,引导学生得到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作圆的方法后,给他们时间,让学生再亲自画一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并让其议一议,想一想各三角形外心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样一来,虽然画图、交流、探讨“浪费了时间”,但实践证明这会比教师直接演示说出结论收到的教学效果好得多,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对于提出的问题,为了“节省时间”,“不敢”给学生足够时间去考虑,一个答不出来,立即换另一个,这样会伤害学生探究积极性。对一些较难的题目,更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可以是一天,两天甚至还要多,让其充分思维和探索。
四、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学生靠自身操作和实践获取知识才是最佳的,同时这种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促进学生探索、思考、想象的发展,因此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探索总结知识才会有最好的效果。如《镶嵌》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课下剪一些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硬纸板图形,课上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镶嵌,从中探索“镶嵌的实质”。这样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设计探究性问题,搭建探究平台
对于学生而言,探究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送给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探索,寻找答案。如《菱形》一课,我将问题设计成开放式,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然后让学生添加条件,使之成为菱形。学生通过思考,探寻的结果各不相同,思路各异。当然,在探索、尝试中学生也必然有错,这是正常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探索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六、小组合作交流、确保探究成功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大胆与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的观点发出碰撞,引发思维冲突,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目的,思维更丰富与全面。
总之,“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趋向,才能将数学知识技能内化为一种需要,内化为一种乐趣。为此,我们要精心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究情境,留出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探究,为每个学生搭建发展与成功的平台,使数学课堂教学因探究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孙晓天,张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2]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吕小保.刍谈初中数学教学结课艺术.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08.9.
[4]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5]郭立昌,范永利.对中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