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015-09-10朱丽莎
朱丽莎
摘 要: 新材料作文成了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者的最爱,准确地审题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在训练中,读不懂、读不全、读不深成了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的瓶颈,审题成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紧扣关键词,找到最佳角度,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才能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为写出优秀作文打下基础。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新材料作文成了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者的最爱,审题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考试大纲》把“符合题意”列为“基础等级”的第一项,只有审清了题,写出的文章才不会跑题;只有立意准确,才能写出好文章。
何为新材料作文?指的是题目中所供材料叙事相对完整,全文没有明晰的主旨和倾向性的观点,材料内容有较大阐释空间;题干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新材料作文相对于话题、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来说,难度要大一些,这是由于所给材料对作文的限制更大。作文实践证明,限制越大的作文,写作难度越大。我们要通过审题突破限制,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新材料作文写作审题的瓶颈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因此,准确地审题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但是我在教学中发觉学生在作文审题上还需花大气力。按说给定的一个或几个材料,算不上高难度,但学生总是做得不理想,害怕写材料作文,每次训练时总有同学都偏题,不偏题的只是庆幸自己蒙对了,审题不清、不全面、不深刻成为最大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读不懂材料,粗枝大叶。
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作文训练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读材料时粗枝大叶,分析材料时蜻蜓点水,造成概括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主旨时的管中窥豹、不知所云。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这则材料是一首古诗,考生读不懂诗句的内容,更分析不出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含义,所以只能写偏题。
2.读不全材料,断章取义。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材料作文试题来看,不管是寓言故事、漫画场景型的材料,还是现象事例型、引述评议型材料,要读懂,问题不大,关键是理解材料时的“整体把握”。有些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总会无意遗漏材料的部分内容,造成审题偏差。大多数材料作文考题,尤其是多幅、多段材料,都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虽然为了减轻考生考场审题的压力,高考作文要求普遍调低,各省市由原来的“全面理解材料”调整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仍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审题时断章取义,不能准确把握出题人的意图。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学会分析材料。但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停留于材料的表面,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就是挖掘不出蕴含其中的哲理,把握不住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材料: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材料内涵为有关“门和路”的问题,学生应该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思考进入大学之“门”后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门”,既切合学生实际,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突破审题瓶颈的方法
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先生说:“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与‘题目’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发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尽可能减少对写作束缚的同时,更应该探究切实可行的方法,突破审题的瓶颈。
1.改变阅读习惯,增强理解能力。
现在学生日常阅读大多只为娱乐,阅读多是观其大略,长此以往,导致阅读品质的粗疏。因阅读不够细致全面,导致理解不够深透,审题自然不够精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准确,就要高度重视阅读,在阅读上下工夫。改变以往观其大略的阅读习惯,变粗疏的阅读为细、全、深、准。
2.忠于作文材料,整体领悟内涵。
首先,材料包含的思想內容既有主要的,又有次要的,中心的现存状态既有外显的,又有隐含的。其次,材料中往往或隐或现地包含命题者的写作倾向或意图,有的蕴含在关键语句中,有的蕴含在阐述评议中。因此,我们在剖析材料时,一是要分析材料的整体含意,二是要分析材料的关键细节,三是要分析材料的倾向意图,四要是分析材料的写作指向。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如果是多则材料组合的材料作文题,则务必找到各材料间的共同点或联系。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分析,而不是有首无尾,片面立意。如果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审题立意,文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3.抓住关键词语,找准最佳角度。
材料作文因为材料的复杂性、材料内涵的丰富性、材料思想的深刻性、材料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材料作文审题角度的多样性。一则优秀的材料作文题,往往会包含较多的思维向度和写作角度,多角度中往往有一些角度难免牵强附会,有一些角度只能“基本符合题意”或“符合题意”,只有从那些最佳角度立意,才能最符合命题者的意图,才能“切合题意”。我们必须抓住关键词,找到正确的角度,做到“符合题意”;切不可只见片言只语,就不顾正误与否,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题,萧伯纳说:“有些人只看见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则常常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关键词“有些人问”只是等待事情的发生,对现实的世界存在探索精神;而“我要追问”则更积极地探究本质、探索未来。因此,从“探究”的话题入手,结合经历、阅读、思考等,写出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就一定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好评。
总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教师要转变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材料作文教学的思路,寻求作文审题新的方法和技巧;要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紧扣关键词,找到最佳角度,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突破新材料作文审题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