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觉流动, 还是让理性扎根
2015-09-10
案例
“ 我一直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学霸,从美国读完硕士回国后就在某知名外企工作,经常加班,收入挺高,是外人眼中的精英和羡慕的对象。其实我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儿时梦想的工作是当一名幼儿园的老师,只是一路父母老师的激励,把我变成了女精英。有时想想这样忙碌的工作生活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想辞职,去幼儿园找一份工作,我特别喜欢小孩。但是理性思考后,又觉得自己的感觉很可笑,放弃高薪的工作应该吗?我该听从感觉,还是尊重理性呢?
Q:从心理的角度看,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世俗眼光看,这个女孩高薪光鲜的工作还不满意,有点气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喜欢并且适合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因此,此好工作未必与世俗眼中的好工作是一致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具有别人羡慕得不得了的工作、家庭、配偶甚至是人生的人的满意度并没有那么高,在外人看来很不解,各种羡慕嫉妒恨油然而生。
Q:如果一直以来都是外界的刺激,让她努力向上,是不是放大了心理的拧巴,扩大了辞职的美感?
“一直以来都是外界刺激”这个描述特别符合身边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在心理学里面把人做事情的驱动力叫做动机,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就是内心的愿望、需求和热爱等,外部动机就是别人的要求、态度和评价等。一般来说,内部动机的驱动力更为持久,动力性也更足一些。举一个小例子,一个小孩子很喜欢看书,每天都会自己找喜爱的书看,当他的家长给他报名参加了一项读书赢得奖品的活动后,他反而不像原来那么爱看书了。这就是把内部动机转化成为外部动机后,驱动力反而减弱的例子。一个人如果是遵从内心的想法、完全不理会外界,看上去会很“任性”,一个人如果太在意外界的态度和要求,那会很“压抑”,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Q:是否鼓励她听从感觉?觉得她如她自己觉得那样可笑吗?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会鼓励当事人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外在的要求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她认为的可笑,可能是因为她自己心里的那个声音与外在的评价和审美实在相差甚远。在我们看来,这一点也不可笑,反而应该并尊重。
Q:其实很多时候,第一感觉的应该,和理性思考后的应该都不一样,你怎么看?应该鼓励听从哪一者?
这种不一致是正常的,人的内心常常会有这种和那种冲突,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在冲突中决策和权衡,是人一生当中重要的议题。我认为,不该贸然鼓励听从哪一方面,而是应该帮助当事人对自己有更清晰的了解,了解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要求,然后依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