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城市的百人千书

2015-09-10钱江

中国教师 2015年16期
关键词:著作丛书无锡

钱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耳熟能详的对联,讲的是明朝无锡东林党文人的情怀。300年后,这座城市又一次响起书声,那是关于书的另外一个故事。

无锡第一所新式学堂开办于1898年,以此为标志,无锡的近代教育正式起航;而1949年4月,随着一个旧政府的逃离,无锡开启新的历程。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希望能了解在这近代约50年的时间中,这个被称为新崛起的“模范县”—无锡有多少人参与了教育著作的编写,其总量有多少。

事实上,在1898年之前,无锡已有多人涉及近代教育著作的译编。例如,华蘅芳撰的《行素轩算稿》(1882年出版,1897年再版)、《微积溯源》(上海著易堂1896年石印)、华世芳撰的《恒河沙馆算草》(1885年出版)及蒋士荣撰的《诵芬书屋算稿》(1890年刊印)等。从内容看,它们都是伴随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新思想潮流产生的,大多也曾被作为教科书在使用,这可看作无锡近代教育著作编写的先声。

从1898年到1949年,无锡教育著作出版或刊印的总数到底有多少,这是一个难回答的问题,很难有确切的结论。由北京图书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以及由王有朋主编的《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收录了部分无锡教育著作书目,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自身在无锡的地域优势,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历时三年,搜罗、汇集书目总计逾2 000种,这应该是一个目前所能见到的相对极限的数字。而从事这些著作的译著、编撰和校订人,少量还有为著作提供绘画和印刷的人,我们共查到400多位,实际上,实际参与者同样要大于此数字。故我们用“百人千书”来描述这个时代,相信那个时期,无锡有几百人,编写过几千种书籍,教育因此而精彩,这个判断应该不会错!

就时间而言,在这50余年间,出版著作最少的年份是1900年,仅有3种,最多的是1933年,达133种;年平均约40种,超过平均数的年份有1907年、1914年、1915年、1918年、1923—1925年、1928—1937年、1947年和1948年,占到总年份数的36.5%。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即:作为一个江南县域,其教育著作的编写与出版的数量相当可观,而出版的高潮应该是在南京政府执政后的“黄金十年”间。即使在北洋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社会生活最困难的战乱环境下,无锡教育人著书立说的热情依然不减。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校汇集一批教师、学者,成为教育著作的编写主力,这中间值得着重提及的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前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编印多种国学著作,其代表是从1934年1月到1937年2月共出版包括陈衍、唐文治、陈鼎忠、朱文熊、冯振、钱基博、叶长青、钱萼孙等作者在内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15种,以此确立它在江南民间国学教育中心的地位。后者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编印一大批民众教育著作,其中有理论研究著作,更多的是服务当时社会的通俗读物。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前的几年时间中,该院编印出各类专辑达24种43册,出版民众教材24册,编印各类读本近60种,以此成为全国民众教育的中心[1]。30年代中期,无锡教育著作编写高潮的到来,与这两所高等学府的存在和贡献是分不开的。另外,作为管理机构的无锡县教育局、教育学会,以及作为办学机构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及附属小学、竞志女学、公益工商中学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

从这些教育著作所涉及的内容看,其中有照搬西方翻译的,有译述改写介绍的,更多的是根据国情、区情、校情原创编著的。在种类上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有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有学生教科书、学生课外补充读物、校外阅读辅导书籍,有教师教授书、教学参考书籍、教育研究专著,有学校情况介绍、校庆专刊等,有词典、辞典等,有视学报告、儿童文学、学校管理、教育调查、教育人诗文集(年谱、游记)等。就学段而言,涉及大学、师范、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幼儿园,另有职业教育、民众教育、女学教育、教会学校等。如按学科分,涉及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法语、世界语)、物理、化学、格致、矿物、博物、卫生、历史、地理(地质、地图)、天文、自然、体育(体操、田径、足球、排球、游戏)、美术(图画、习字、书法)、音乐、植物(蔬菜、园艺、栽培、森林)、动物(养鱼、养猪、养蚕、养鸡、养蜂)、水利、教育(教学法、教育史)、伦理、心理、生理、社会、政治(修身、修养、公民、道德、党义)、经济(银行、商业、簿记、广告)、法律、医学、宗教、手工(刺绣)、军事、行政管理等。仅语文就涉及文言、国语、国文、文法、阅读、尺牍、作文、公牍、文范、应用文、诗学等,数学涉及算术、笔算、珠算、代数、几何(平面、立体)、三角、对数、统计、微积分等。其所涉及内容之广泛,可谓包罗万象。

在当时出版的著作中,无锡教育人编纂的不少著作被列入很有影响的教育丛书之中。例如,黎明乡村教育丛书、国学小丛书、体育丛书、小学生文库、晓庄丛书、大同大学丛书、初中学生文库、都市地理小丛书、新时代丛书等30余种。其中最典型的是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的大型现代丛书“万有文库”,它是由王云五策划组织出版的。自1929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共出版该丛书1 721种4 000册,内容涉及国学基本、汉译世界名著、百科知识、新时代史地、工学知识、师范读本、农学知识、商学、算学、医学、体育、自然科学等。当时全国一大批专家参与编写,其中参加编写的无锡学者有秦祖永、张廷金、过探先、陈博文、胡鸿基、唐庆增、顾复、邹钟琳、钱基博、钱穆、孙毓修、丁福保、杨荫溥、胡颜立、胡明复、祝世康、高践四等。由此可见无锡人参与程度之深。

从事这些著作编写的400多人中,除绝大多数是无锡人外,也有一些是落籍无锡的,如唐文治、承谈安、承映清、许莼舫、杨四箴、曾可述、周毓莘等;再有就是外籍人阶段性地在无锡从事教育著作编写,如陈光汉、陈鼎忠、陈衍、陈礼江、傅葆琛、薛凤昌、甘豫源、唐昌言、叶长青、潘一尘等。

仔细分析这些作者的职业情况,我们发现,他们中有原中共领导人博古、陆定一等,学者丁福保、顾毓琇、钱基博、施之勉、孙冶方、陈翰笙、徐仲年、薛暮桥等,县教育局局长蒋仲怀、薛溱舲、陆仁寿、濮源澄等,县教育学会会长侯鸿鉴、秦权等,县督学张鉴、辛曾辉等,乡学务委员周锡璜等,大学校长胡雨人、高阳、胡敦复、唐文治、王云轩、俞庆棠等,中学校长陶守恒、华国铨、许莼舫、杨四箴等,职业学校校长李毓珍、廉建中等,小学校长钱穆、顾泾村、华澄波、曹铨、曾可述、庄荫梧等,出版社编辑秦同培、孙毓修、张云石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发现,那时的著作者不少有从事出版、编辑的经历。如1902年廉泉、丁宝书、俞复等在上海创办“文明书局”,推出我国近代最早的“蒙学”教材,在该书局及后来改组的中华书局担任过编辑的还有华文祺、华襄治、曹允文、钱承驹、周云青、华汝成等,丁福保创办了上海医学书局。此外,还有胡颜立、高行健与国立编译馆,蔡文森、陈博文、孙毓修、孙君立、王蕴章、陈翰笙等与商务印书馆,顾倬与上海图书公司,胡嘉与上海北新、开明书局,顾凤城与上海泰东、光华书局等。当然,其中不少人有着多种的身份和经历,如有教学做过校长、编辑做过编译员、经营做过厂长的蔡文森;有任过小学教师、校长,中学教师,大学教授的钱穆等;有任过中学校长、大学校长的高阳。再如侯鸿鉴,除长期任职教育会会长外,还长期担任办有包括幼儿园、初小、高小、中学多学段的竞志女学校长,还曾担任过无锡近代第一所近代学堂—竢实学堂校长、苏州浒墅关蚕业学校、厦门集美师范中学和福建泉州明新师范校长,又先后任江苏、江西、河南、福建四省教育视学。

就这些编纂者的人物关系而言,其中有夫妇,如薛明剑与李毓珍;有父子,如顾倬与顾复、丁福保与丁惠康;有兄弟,如华申祺与华文祺、钱基博与钱孙卿及顾毓琦、顾毓琇、顾毓瑔与顾毓珍四兄弟等。还有的是一个家族群体参与这一工作,如堰桥村前胡氏家族就有胡雨人(包括其夫人周辉)与胡壹修兄弟领衔在前,他们的子(媳)胡宪生与胡敦复(其夫人华桂馨)、胡明复、胡刚复兄弟紧跟其后等,另有胡氏族中的胡纪常、胡嘉、胡颜立、胡正祥等积极响应。

他们有的是学有专长,如许莼舫于数学、华印椿于珠算、王历农于农业、王庸于地理、吴邦伟于体育、杨荫浏于音乐、杨荫溥于经济等;有的人著作涉猎广泛,如钱穆、钱基博、华汝成、华襄治等;有的人专博兼备,著作等身,如丁福保在医学、文字学、佛学、钱币学等方面著作逾百,而几乎已不为人所知晓的秦同培,一生编辑的书籍也在百种上下,均是一般人很难企及的。

一些当时的地方实业家如荣德生、华艺三、吴锦章、薛明剑等,官员杨模、俞复、秦毓鎏、徐燕谋等,书画家丁宝书、周愚山等,也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参与、支持无锡近代教育著作的编写工作,使这个群体更呈多元和多彩。

梳理这些人物,我们感到,他们中间不少是著名的大家,久负盛名。而历史地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当初编写这些著作时,还仅是普通的教育人或学者,“大家”是后来的事了。假如没有当初一书一书地堆砌,他们也就不可能有以后“大家”著作等身的荣耀。当然,他们中间更多的人,是长期在无锡地方教育界默默耕耘的平凡学者,他们将自己的教育心得化作文字,存入历史。还有,他们中间的不少人是因主观或客观原因而失忆于当今的学者,我们以为,现代社会所体现出的大度与包容应该请他们再世。

无锡教育家侯鸿鉴曾说过:“世界任何变革,教育二字总是不死,斯言也。”[2]近代以前,无锡作为常州府下辖的一个县治,非政治、经济中心,也非军事、文化中心。自清末起到20世纪前半个世纪,整个国家经历清末、民国时期,处在内外交困、政权更迭、连年战乱的大变局之中,作为江南小城的无锡却脱颖而出,经历从一个农村县域向“模范县”“小上海”和中国工商名城的转变。究其原因,有许多,地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原因,背后有着教育力量的支撑也为方家所确认。近代无锡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领先全国是不争的事,以上对这个城市“百人千书”的统计分析,该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本文为笔者主编《百人千书·序》的节选。该书将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于今年下半年出版。

参考文献:

[1]朱若溪. 研究实验部的研究编辑工作[A].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 1991.

[2]侯鸿鉴. 对于江苏教育现状之感论[J].教育杂志, 1916,8(2).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政协秘书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著作丛书无锡
判赔百万!无锡格利姆乐器侵权案,国家严厉打击!
秒变戏精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画家的数学著作
2013年无锡地产蓝筹奖评选活动获奖名单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