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雀东南飞》主题悬而不疑论

2015-09-10王诚远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2期
关键词:焦母士族焦仲卿

王诚远

《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乐府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中享有崇高声誉,但是关于其主题的争论,仿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所谓主题,也就是作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孔雀东南飞》中正面人物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他们的动人之处在于忠于爱情,甚至不惜以死相殉。所以,歌颂青年男女对忠贞爱情的坚守,是本诗的一个显性主题。而至于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矛头当然指向了焦母等人物,也应该没有异议。但是,这一点用“封建家长制”来解释,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焦母为什么执意要休刘兰芝,仍旧是一个争议最多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几种代表性的假说,比如“无子说”“嫉妒说”“恋子情结说”“多年媳妇熬成婆说”“移情别恋说”等。笔者认为,以上种种均为“假说”,多是主观臆测甚至牵强附会,于史无凭,于文无据,自然难以服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析难释疑,还需要从文中,到当时的时代中寻找根据。

笔者认为,《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是批判门第观念。门第观念,是焦母执意要休刘兰芝的根本原因,也是这出悲剧的深层原因。

纵览全诗,不难发现里面人物争论的焦点根本不是诸如子嗣之类的问题,而是“贵贱”问题,也就是门第问题。如焦母的经典言论是:“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焦母的这番言论是在房中对自己的儿子说的,不需要矫饰,应该是真实想法的流露。焦仲卿在为兰芝求情时对自己的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他想用门第的差异没有母亲想象的那么大来说服母亲。再看刘兰芝家,刘母拒绝县令家提亲时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刘兄劝妹妹改嫁时说:“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可见,门第问题,是他们考虑最多的问题,也是根本问题。连刘兰芝自己也多次表白:“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聪明的兰芝当然知道门第的差异是自己被遣的根源。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既然门不当户不对,当初焦家为什么迎娶她,而且还给了丰厚的彩礼——“受母钱帛多”?其实诗中刘兰芝一语道破天机:“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既”,是“已经”的意思。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你当了府吏之后,还坚守着对我的爱情,没有停妻再娶”。原来,当初焦仲卿早年并不是府吏,焦刘两家门当户对;后来焦仲卿当了府吏了——姑且不论他是怎么当上的——于是门第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看来当时一方地位提高之后移情别恋的情况应该比较普遍,所以刘兰芝才对焦仲卿对自己的坚守充满感激,甚至用艰苦的劳动作为回报。于是,也不难理解焦母对儿子的愤怒:这个傻孩子,死守着这个贫贱之妻,太让人耻笑了!原来焦母坚定地认为,不是自己有问题,而是儿子的思想有毛病!

当然,还有一个大的悬疑未释:既然刘兰芝地位低贱,配不上焦仲卿,可是为什么县令乃至太守家却争着迎娶刘兰芝?县令和太守的地位岂不更高贵?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故事的历史背景。

本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应该是徐陵所写,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东汉政权是刘秀在大地主豪强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所以豪强地主把持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和经济,他们就成了“门阀士族”。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强化了官僚士族的地位。与士族相对的还有庶族,其实就是小地主阶级。随着经济的发展,数量庞大的庶族的实力逐渐壮大,但他们依旧没有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特权。随着时代的发展,士族江河日下却依旧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庶族对士族羡慕不得只能侧目而视,形成了士族和庶族激烈的矛盾。

再回到《孔雀东南飞》上来。焦刘两家很可能早期都属庶族,门当户对,于是结为婚姻。但后来焦家通过某种手段变为士族了,于是,门第差异就出现了。因为当时,士族和庶族间泾渭分明,彼此对坐都嫌丢人,何况通婚。焦家嫌弃兰芝并把她休掉就顺理成章了。还有就是,县令甚至太守也不一定就属于士族。如《南史》记载,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很大)纪僧真很受皇帝宠幸,但出身庶族特别自卑,最大理想就是能够成为士族。当皇帝引荐他去结交某士大夫时,对方竟然让仆人把自己的坐榻挪得远远的!连中书舍人都是庶族,县令太守不是士族有什么奇怪的呢。那么,他们与同是庶族的刘家联姻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小的可能性,就是县令和太守家对刘兰芝的追求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或者是在作品流传过程中人们加上去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刘兰芝惊艳的美丽和可敬的人格,用更高的门第来反衬焦家的渺小卑微。这有点类似于《陌上桑》中秦罗敷遭到使君调戏时描摹的自己丈夫雍容华贵的写法:用更高的门第来打压你这小小的门第虚荣。当然,这种用门第来反门第的做法是理想化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孔雀东南飞》主题的争论本是无需争论的,即“悬而不疑”,只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品中相关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本诗在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执着精神,更在于批判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诗的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卒章显志,告诫人们的就是应该避免这种门第之别拆散痴情男女的悲剧再次上演!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焦母士族焦仲卿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浅谈焦仲卿的悲剧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焦母嫉妒心理探微
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士族门第婚姻研究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
焦母是可以理解的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