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结尾也要有艺术
2015-09-10刘国秀
刘国秀
摘 要: 要上好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重视课堂的结尾,一个成功的结尾具有总揽全局的效果,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关键词: 课堂结尾 迁移拓展 发散式 延伸式 悬念式
做事不应“虎头蛇尾”,这同样适用于语文课,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出彩的结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古人谈行文说:“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结尾的妙处在于恰到好处地巩固课堂知识,升华课堂效应,真正做到结尾掷地有声。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求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一、结尾需听、读、写
听、读、写是贯穿语文学习的方法,在结尾处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即通过听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愫,引发学生共鸣。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功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催生出对文本知识、文本情感的领悟、融合与升华。根据文本内容,在课堂结尾处恰到好处地采用音乐渲染,让课堂再起波澜,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例如在《牧场之国》一课的教学结尾,我展示了各种鲜花的图片,特别突出郁金香。这些美丽的图片配上抒情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中,学生获得了新的感悟,并获得了美的享受。
读,即在初学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不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对内容、情感的掌握已经提升、吸收。若能在课堂结尾处对文章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相信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写,即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结尾处的写,是抒发学生真情意切的途径。如在讲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课至结尾,学生深情吟诵这脍炙人口的古诗,沉醉于大诗人李白与朋友孟浩然的情谊时,我适时提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的好朋友要离开了,那么你会对你的好朋友说些什么?请写下来。这次小练笔非常成功,学生的真情实感尽显。
二、结尾要画龙点睛、迁移拓展
一个成功的结尾有总揽全局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可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进行“点睛”,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主旨,领悟道理,陶冶情操。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一段结束语:“本文的主人公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感受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像她一样,不应该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感受生命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意义’的片段。”在学生大声齐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之后,我顺势点拨:“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这一结束语,不仅使学生明确文章主题,还使教学获得了延伸,使学生情感得到了深华,从而让课堂所学知识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三、结尾要讲方法
发散式结尾。語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就相应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时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大有益处。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就采取了这个方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中国人备受欺凌,侵略者耀武扬威的情景,立志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事,赞扬了少年周恩来的优秀品质。学生学了这篇课文,能从中得到体会,对照现在的学习环境,我引导学生畅想,然后把各自的理想写在纸上,并顺势引导:“同学们,周总理在少年时就有如此的抱负,我们也应该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
拓展延伸式结尾。语文教学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把学生的视眼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从课外寻求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的时候,可以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例如,教完《爱的教育(节选)》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我简单介绍了《爱的教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样的课堂结尾,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获得未知,通过节选阅读全篇,以此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悬念式结尾。一堂课的结尾,通过巧设悬念,催人思索,可以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能力保持急切、渴望追求的心态。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有些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才能讲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堂课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
一堂课,如果没有好的结尾,便不能称其为一堂好课。好的结尾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有关教学的探索不能停止,我们要不断努力,为学生呈现更加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金永方.浅谈语文课结尾艺术.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
[2]郭兆锋.语文课结尾艺术探微.考试周刊,2008.
[3]朱建军.浅析语文可的结尾.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