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基德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研究

2015-09-10杨雅茜

考试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暴力美学金基德电影

杨雅茜

摘 要: 文章对金基德电影特有的以血腥和色情为主题的暴力美学进行分析,并对电影“失语”现象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金基德借用暴力美学最真实反映人性道德的原因。金基德的电影为什么在本土并不叫好,风格从以往的血腥暴力转向温情脉脉。同时和同类型导演的暴力美学进行比较。

关键词: 金基德 暴力美学 电影

1.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

1.1暴力美学的定义和发展

残酷戏剧大师阿尔托曾说:“残酷是无情的必然性之外的痛苦,是宇宙的严峻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是吞没黑暗,神秘的生命之风。是无情的必然性之外的痛苦,而没有痛苦,生命就难以施展。残酷是清醒的,是一种严格的导向,对必然性的顺从。没有专注的顺从,没有专注的意识,就没有残酷。”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虽然在表面弱化或摒弃了社会劝诫或者道德审判,但某程度是把一种责任和选择交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电影不再是道德和社会的楷模,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把选择的责任还给每一个看电影的观众,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它回归到最初的面貌,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技巧,它用最直接的方法展现意义和各种我们无法深究的情感。没有任何修饰和多余的部分,所有的对错都重新让渡给观众进行评判。但至于是暴力还是美,还是要分开不同的受众来说。

对于金基德而言,他电影里面的暴力美学不像外界所说的色情和充满暴力,他只是借助最直观直白的手法表达最真实的事实。当然,这里面肯定和他自小的生活经历有关,当然也和大环境下整个韩国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2012年9月4日的韩国节目《强心脏》上,他就曾谈到自卑这一话题。他说他喜欢戴帽子是因为那个时候想要很用心地活着却处处不得志,从法国回来只能在街头卖画。于是他戴着帽子想要遮住自己的样子,不让人看到。因为身同感受,所以特别真实。我想,他拍摄一些社会边缘人的电影时关于主角的感情能够拿捏得如此到位,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且,韩国曾经处在一个南北分裂,美国驻军的时代。有大量美国士兵进驻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很多韩国少女和美国士兵发生关系遭到遗弃。这样的现状在韩国这个奉行儒学和礼仪的国家,都是不被允许存在的。金基德曾经流浪在异国街头饱受思乡和歧视之苦,感受到在那个环境下,人活着的痛苦和挣扎。

为什么他的电影让人如此印象深刻,惹来如此大的争议?是因为他用最赤裸的手法——暴力美学,用暴力和色欲赤裸裸地展现了人的欲望和社会的阴暗面。在电影里金基德描述了社会一些边缘人的生活,甚至自己也参演,作为改变主角命运角色出现。他不是哗众取宠,只是用了暴力美学最真实地把事实展示在受众的眼前。

不同的人,对于金基德电影里面血腥和色情的暴力美学有着不同的看法。中央戏剧学院的饶晖在《金基德与动物世界》里面说道,他不喜欢金基德的电影,不管有着何种意义。因为他是一个人,所以他本能拒绝哗众取宠违反人的承受能力的暴力行为。陈礼辉在文章《金基德电影的坏小子三重奏》中说道,金基德这种极端的情欲和暴力,才能更深入讨论人性的丰富和复杂。情欲和暴力其实只是在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的一种手段罢了。

金基德电影里面的色情和暴力伴随着失语的特征,只是想要最直接和直白的表现人类复杂和多变的人性,并不是大众嘴里的哗众取宠和低级。

1.2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的应用

暴力美学在金基德的电影里面,其实并不等于完全的拳脚相向或者是血腥。其中更多的深意是想要通过最直接不加修饰的感官刺激,让观众感受他的思想,作出自主的选择。金基德用电影,重新赐予了每个角色新的生命。他的电影之所以如此极端和暴力,与韩国这个民族的极端和偏激不无关系。被一条三八线分隔成为两个国家的南北朝鲜,一个曾经被美国殖民的国家。也会有父母想要孩子讲出流利的英语所以带去割舌的例子,一个接着一个因为受不住舆论攻击而自杀的韩国明星。

爱情需要渠道表现,暴力和愤怒也不例外。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美好的一面,而且可以反映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也是金基德的电影为什么属于小众,但是可以在韩国社会中有着属于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

金基德很善用这种手法展现想要在电影里面表现的主旨。他在电影里面的暴力美学呈现一种独特的视角和不同的暴力逻辑,直指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宣泄人的欲望和痛苦,让人感到一种最直观的悲哀和痛。在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血淋淋的自残自虐的场面。例如:《呼吸》里面的死刑犯屡次把削尖的牙刷刺向自己的喉咙。《漂流欲室》哑巴女孩面对爱恋对象的离去,却无能为力,居然把鱼钩塞进自己的阴部。把无法宣泄的痛苦和折磨,用一种最极端的方法表现和缓解。《空房间》里,泰锡为了带走饱受家暴的善花,暴打了那个可恶的丈夫一顿。某程度上他的暴力和血腥,也是一种拯救和帮助。

作为观众,我们在看他的电影时都要把自己的思想调整到一个正确的位置,用一种欣赏艺术的角度欣赏。作为文化部门的管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艺术,只要是有存在价值的就应该得到保护。

1.2.1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和人性道德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金基德的电影经常会探讨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话题,用各种极端的暴力和性爱场面展现人性的多样性。因为占有得过于强烈或者是占有不成功而衍生出的罪恶比比皆是。

《时间》里面的胜喜,她拥有男友的爱和关怀,但是总是担心自己会失去。甚至在和男友做爱的时候,还会拿白布蒙着自己的头要男友想象自己是另外一个女人。终于占有欲过强的她选择了整容去维持所谓的新鲜感。影片中她观看完血淋淋恐怖的整容过程后,依然选择继续手术。从她整容的决心和痛苦中,那种浓浓的占有欲不言而喻。

《弓》里面收养小女孩的老翁,只是为了等她长大后,然后娶她回家。这种自私的甚至有点无法理解的欲望,深刻表明人类自身对于欲望的欲罢不能,也引起我们对自身深刻反思。

小女孩最后跟着年轻的男人坐船走了,老翁放走了她。但是,老翁把一根绳子拴在快艇上,另一头拴在自己的脖子上。这种自戕的残忍,表现出老翁对小女孩的爱其实不只是自私占有,或者所有欲望都是源自于害怕失去。

但是,金基德的电影不仅仅是残酷和血腥,他也善于用温暖隽永、宁静唯美的画面和自残自虐的画面契合。例如《空房子》的最后,泰锡从背后拥抱善花,两个人站在体重计上指针归零,这时响起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插曲音乐。其实可以理解,那归零的指针某程度上表示他们无论是从灵魂还是肉体最终得到了契合,爱在最后得到了救赎,让观众在受到前面画面冲击的同时,也对于社会和自己的本身进行了思考。

《春夏秋冬又一春》里,淡蓝的天空,四周是青翠的群山、奇形怪状的青石,身穿花衣的和尚……这些景物在电影中,烘托了一个极具神韵的世界。片头和片尾都重复了小和尚虐待青蛙和鱼的镜头,无形也是在阐述无论好坏,生生死死一切都在循环之中。

1.3关于“失语”与金基德的暴力美学

他的电影最常见的就是人物对白的缺失,角色的对白少之又少,更有完全没有任何对白的情况出现。这是现今电影来说非常少有的,仅仅靠着一些小角色的对白,进行剧情的衔接和情节的推动。

以《空房子》为例,女主角是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向着丈夫说了一句“我爱你”。然后丈夫以为女主角终于爱上自己情不自禁地拥抱住她。但是接下来金基德却用了一个中景,泰锡站在女主角丈夫的背后和女主角接吻。这个情节画面是全剧最大胆的一个,在金基德的电影里对白只是画面和情节的陪衬。相比其他电影,其实我更喜欢这样的风格,电影本来就是应该用情节和画面诉求的,这样的方式其实更多地能够把受众的注意力放在故事的情节而不是主角到底说了什么。

金基德不是完全省略了电影里的语言,他只是用一遍又一遍重复的动作和意象代替有声语言的存在。《空房子》里面,男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无人的房子开锁,就会让人在想他去是干吗?会不会让人发现?

语言的空白,就可以用暴力美学最纯粹地呈现人性的复杂多变和社会的阴暗。最明显的就是《春去冬来又一春》,片头和片尾都重复了小和尚虐待小动物的镜头,也是表达了一个循环的主题,生死有命一切都在不断重复之中。

金基德的暴力美学始终走着一个极端,给人以极大的感官刺激直观不加修饰地呈现人性的复杂多变和社会的阴暗面。隐去语言在电影的作用,其实更多是为了让观众更加清楚和受到最直接的感知。

2.金基德电影里暴力美学的发展

2.1与导演吴宇森、朴赞郁的比较

朴赞郁是韩国导演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被称为韩国电影的大巫师,他的电影也是以暴力著称。代表作《亲切的金子》、《老男孩》、《我要复仇》,因血腥暴力而成为世界的话题性电影。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朴赞郁电影里面的暴力是通过静止慢放无限放大。但是他的暴力不是美化或者是过度呈现血腥,他给我的感受就是特别真实,通过暴力和血腥展现了一颗颗受伤的心。他很擅长在电影里面弱化动作和声音,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动作的强度和人物的内心。以《亲切的金子》为例,朴赞郁为李英爱准备的那把短小的手枪,虽然射程不远而且非常老旧,但是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被枪杀人物的恐惧,甚至是额头上的汗水。

相比金基德的暴力美学,朴赞郁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摧毁和内心深处的暴力。暴力植根于每个人的心里面,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结和随时会被激发的潜能。其实暴力美学的应用都偏向于揭发人的内心黑暗和我们无法发掘的一面,只是金基德多了几分禅味罢了。以《春去冬来又一春》里面小和尚虐待小动物的镜头,它重复了两次,分别是在片头和片尾。只是简单地表示人性的残忍么?不是,某程度上也在表示了生命的轮回。

吴宇森是在好莱坞发展很好的亚洲导演之一,在好莱坞人们把他的风格称为“优美的慢动作连续镜头”,是具有美感和情感的深度动作电影,是高度暴力风格和情节剧的交融。在他的电影里面,枪战和打打杀杀的暴力镜头比比皆是。大多数主角都是杀手或者江湖人物,有着侠义的英雄气概。《和平饭店》里的隐居开店的杀人王,为了一个妖娆女子重出江湖大开杀戒。昏暗的阁楼,漫漫黄沙,在黄沙中紧握斩马刀的身影与那个妖娆的红唇女子……我想更多人想到的是美和沉浸在那个时空的想象,而不是有多暴力和恶心。《喋血双雄》里的教堂对战,恰如其分惊起的白鸽和令人无法回神的枪炮声。教堂和白鸽本来应该是安静和圣洁之地,吴宇森把它变成杀戮的屠宰场,给人的冲击尤其深刻。

与之比较,金基德更是精神上的冲击,视觉更多只是为了呈现内在而存在的。吴宇森更注重视觉上的冲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基德很注重画面色调的搭配和景物的美感,其实这和他早年在法国专攻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景物的呈现和场景的搭配下,有时候安静平和的画面并不比刺激非常的画面呈现的寓意少。

吴宇森的电影人物大多是杀手、黑社会大哥或者是警察与古惑仔。金基德的电影里面则都是一些普通人,是一些我们身边可以找到相同原型的普通人。《空房子》遭受家暴的善花、《海岸线》那个可怜的大兵、《呼吸》里面一心求死的张真再到《弓》里面那个养大小女孩只为能够娶她的老翁。我觉得,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呈现非常有张力、非常有视觉的冲击,而金基德给人的是心灵的冲击。

2.2电影风格的转变

金基德的电影里,他总是惯用暴力宣泄愤怒,利用一些匪夷所思的变态行为或者是肉体的交媾表达欲望。

但是,他的电影很明显地在某一个时期出现了一个分水岭。代表风格有所转型的作品分别有《撒玛利亚女孩》、《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子》。在他电影一贯的残酷和暴力里面渐渐透露出了温情,《空房子》里面善花和泰锡到最后结合,《春夏秋冬又一春》里宁静唯美的画面。这部电影把以往极端、偏激甚至有些扭曲的表达方式转变成了具有悠扬意境的佛学、道学视角。内容依旧是发人深省,但唯美的画面和精巧的构思却缓和了依旧尖锐的内容。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时间》,金基德用时间对于爱情的意义,把整容这个风靡韩国的话题进行了阐述。片子相比起以前更多是主打感情。女主人公为了感情,看完血淋淋的手术过程还是坚持进行手术。其实金基德的电影多好的开头多美的过程到最后都只是一个悲剧。但是,对比以前的片子那种冷硬的风格,金基德在《时间》里面更像是用残酷引导人们对整容这个永恒的话题进行思考。

时间到底对于爱情来说是什么?爱情最大的敌人到底是时间还是爱人?爱一个人到底是爱他的感觉还是爱他的心灵?什么才是爱?诸多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才是这部电影最可取的地方。残酷为温情所用,才不会突兀。

为什么一个信奉在电影里面应用血和暴力的男人会慢慢改变风格?原因其实有很多,第一,和韩国的传统文化有关。金基德是一个继承了韩国风格非常完整的导演,甚至他的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韩国思想和内涵的反映。例如《海岸线》和《收信人不详》描述的都是韩国和朝鲜交战及美军驻韩的那一段时期的故事。还有《时间》里面那个为了爱改头换面的女孩,时间对于爱的定义。

第二,某程度金基德的每一部电影都是韩国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始终韩国文化并不是奉行残酷主义,更多的是相似于我们国家的儒学文化。这样的文化形式注定金基德如果想要以此作为内核就必然要改变表达形式,不能过于冷硬血腥。可以保有自己的特色,但始终还是形式要遵循内核趋于温润,这样才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金基德作品从残酷冷硬再到温情,也是受到了韩国电影市场整体环境的影响。金基德的电影无可否认在欧洲甚至是世界的影坛上有着耀眼的成绩,但是他在韩国本土却无法受到应有的关注。

近年来,金基德凭借《撒玛利亚女孩》获得银狮奖、《空房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银熊奖。但作为一名已经享誉国际的导演,其实他更加渴望韩国本土国内的民众的支持。金基德在“变”中坚持着“不变”,他的残酷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深刻,温情元素的增加其实更多是为了照顾观众的审美。

一个如此冷硬的男人也会寻求改变,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电影虽然血腥暴力但是依然受到别人的追捧,至少他是认真对待作品,在不变中追求改变。

2.3何以在本土备受冷落

就所处的大环境而已,韩国是一个循规蹈矩讲究阶级和礼仪的国家。它不允许有乱伦、过于明显的色欲、暴力的现象出现。金基德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热爱用电影描写边缘人的生活状态。在2003年11月9日南方都市报的采访中,他明确说道:“边缘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面,在边缘生活的人总是比较隐蔽,这些生存在艰苦困境中的人也是非常美丽的。”

如此违反社会大众的审美,金基德的电影在本土不卖座是情有可原的。他总是不加修饰就把人性的丑恶最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明白原来我们的社会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另外,就韩国一贯的市场来说,都是以经济效益作为先行。美国好莱坞大片的不断入侵,国内商业片的蓬勃发展,某程度都是金基德电影遭到冷遇的重要原因。现在,韩国本土市场较为受欢迎的还是纯爱系、青春系电影。多数是《我的野蛮女友》、《八月照相馆》一类的。

金基德的电影过于偏向艺术片,他不肆意迎合大潮,他只是用思想和经历展现社会和人性的真实。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金基德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生活经历的缩影。《野兽之都》里面的青山是一个生活在法国底层的流氓艺术家,他和逃兵洪山磕磕碰碰地成为了所谓的难兄难弟。青山爱上了一个没有国籍会随时被驱逐出境的法国女人,甚至为了她还想杀害洪山。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逃过内心的谴责放弃了这个做法。

《野兽之都》里面的青山就是年轻时候的金基德,到了法国没有钱,也没有朋友,被人嘲笑,生活好像失去了希望。

在《收件人不详》里面的智欣,没有母亲。她的父亲是一个朝鲜的退伍残疾军人,只能够靠着和朋友射箭打发时光回忆过去。其实某种程度来说,智欣就是金基德童年的缩影。

由此不难发现他电影的创作其实或多或少都和他以往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学习经过不无关系。

再者,他的果敢和离经叛道某程度也在挑战韩国道德传统底线。曾经,韩国的电影院充斥着好莱坞大片,金基德响应“电影配额制度”活动的号召,剃发进行抗议。这个韩国男人,他只是用自己的方法保护自己的理性和捍卫属于自己艺术的发展空间。但是,谋求到自己电影的生存空间,却某种程度上让韩国的民众对他有了不少不好的看法。

3.结语

金基德电影不是外界所说的哗众取宠,也不是大众认为的以色情和低劣为主打。他只是想要采用最纯粹的手法表达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过多的技巧和手法其实只会模糊了最初的目的。

金基德的电影与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包括那深深受外国人的歧视和家庭的不幸福。电影里面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经历,最直白不加修饰的表现手法或许就是他的电影如此打动人的原因,最直接的视觉的冲击而已。

猜你喜欢

暴力美学金基德电影
金基德被控“三宗罪”
解读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论主机游戏《战神》中的暴力美学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