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量同读 乐写共进

2015-09-10沈裕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漓江赏析

沈裕琴

“语文主题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海量同读,乐写共进。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阅读,是习得方法的阅读

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中心,立足于课内文本阅读,让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着的美妙境界,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努力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活起来”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致的追求。主题阅读教学应以单元主题课文为载体,为抓手,习得方法辐射多篇文章进行有效阅读。如教学课文《桂林山水》,即抓住“桂林山水”这一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1.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漓江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2.明确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3.再次品读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的又静又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平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接着,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抛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4.把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并背一背。5.总结这段采用了“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6.在教给学生懂得读段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想象它的美,然后交换、反馈自学情况。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阅读,是运用方法的阅读

教学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习了《桂林山水》后,学生被桂林山水独特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于是引导学生采用课内阅读“读、找、品、诵”的方法,进行《西湖的“绿”》《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奇异的黄山》的拓展阅读,阅读之前,提出严格要求。一是要有恰当的圈画批注。二是理解文章大意。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圈画,可以选择精彩片段写到读书笔记本上,并大体背诵,具体字数不限。最后,组织学生适时开展赏析交流活动。可以从赏析一处绝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启迪思维。这样既能检验阅读效果,又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阅读,是展示方法的阅读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更是一门充满人文和情感色彩的学科。它是以美的语言和思想滋润孩子成长的一片沃土,那些美丽的文字和闪烁着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文章填补了孩子成长的精神空间。在“语文主题学习”主题阅读教学中,应巧妙地借助教材,从课文中挖掘素材,进而使之变为练笔的内容,这样以读促写。1.利用文本空白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说话训练。《桂林山水》蕴含着丰盛的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因素。第三自然段在描写桂林山的不同形状时,文中提到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在此可以补充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展开想象,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育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的能力。2.积累文本优美词句,进行仿写训练。体会排比这种修辞手段的作用,仿句子,写句子:(1)公园里的花真香呀,香得……(2)教室里真静啊,静得……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3.迁移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景色宜人,作者用精美、简洁的语言,把桂林山水的特色描写了出来,几篇课外阅读链接也如此。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以运用作者这种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

“语文主题学习”让阅读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放飞心灵的平台。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在写的过程中收获幸福。

作者简介:福建省东山县岱南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漓江赏析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月下漓江
漓江夕色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