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聋校“玩转iPad”课程的建构
2015-09-10孙继红
孙继红
南京市聋人学校自2013年起在多学科逐步开展并推广数字化学习的探索与尝试。起步阶段,技术曾是制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推进的障碍之一,为此,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我校面向十年级新生试点开设了iPad使用的培训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校本教材《活学活用iPad》。
然而,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数字化学习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师生要更好适应这样的变革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思维方式的引领。为此,我们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并将其更名为“玩转iPad”。
● 课程框架的规划与设计
数字化环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与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而其中移动终端的可移动性恰恰有效地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为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整合,将学习活动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提供了无限可能,从而也确立了其在数字化环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回归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大部分已经拥有智能手机的90后学生,会不会用iPad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如何用好iPad并使之成为有效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听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才是我们在课程建构中更需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因此,“玩转iPad”作为一门iPad应用的启蒙课程,不能仅定位于技术层面的启蒙,更应该落脚于方法层面的启蒙。引导学生在iPad的学习与应用中感知、体验并领悟适合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有效借助iPad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学会将iPad作为工具恰当合理地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方为本课程设置的主旨。基于上述思考,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确立如下。
1.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iPad的基本操作;掌握基于iPad的常用APP,能够较熟练地运用APP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学会在课后恰当地运用APP开展学习与娱乐;能够自主探究益智类游戏软件,学会在游戏中寻找规律、拓展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并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借助资源循序完成并解决一系列实际的任务与问题,能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自然习得iPad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感知并体验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掌握在数字化环境中有效开展学习的一般方法;能够借助同伴、网络、学件等资源,通过同伴互助、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等方式有效地开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将iPad视为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愿意服从并遵守使用规则,养成自觉控制自我行为的意识,学会自然而恰当地借助iPad开展学习与娱乐;愿意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开展交流与分享,体验合作的乐趣,学会有效地借助各类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养成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体验探究的乐趣,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借助iPad开展个性化的探究活动。
2.课程的内容设计(如下页表)
● 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对于一门正在修订与完善、有待继续实践检验的试验课程,我们将在“玩转iPad”本学期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
1.内容渐进、任务成链
对于语言、认知与思维发展相对滞后于健听同伴的听障学生,循序渐进的课程规划有助于他们借助已有的经验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为此,设计中我们将整个课程划分为了4个单元,各单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而单元的前后次序从信息技能习得的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内在联系的递进性。
“平台初启”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操作基础;“玩享知趣”则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自然地习得了iPad的更多手势,其中课后作业“闯关传真相”的活动设计不仅可巩固前一单元习得的截屏、云分享等技能,也可为第三单元积累更多可用素材资源;而学生在“乐享情趣”中既可对前期不同主题活动中积累的图片与视频等信息进行处理与多样化呈现,又可为下一环节的故事创作积累素材加工的实际经验,这样渐进的内容安排有助于教学环节中环环相扣任务的设计与实现,有助于学生在由小渐大、由碎渐整的任务进阶体验中逐步地习得、夯实、巩固和运用技能。
2.方法多样、体验为要
这里的方法既是指我们在教学实施环节所选择的教法与学法,也是指学习内容中所包含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办法。
而体验式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和方法论,在这种哲学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教育者有目的地把学生置于直接经验和专心反思中,使其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澄清价值”。其优势在教育学语境中体现为教育的真实性、自然性和基础性。它切合了本课程的设计特点与设计初衷。
因此,尽管针对本课程中各单元的不同内容,教学实施中可以选择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则是基于课程既定目标与定位之下“体验为要”的课程实施原则——我们更强调教学活动设计应落脚于学生的感知与体验,在任务驱动中习得方法,在多元选择中凸显个性,在游戏挑战中拓展思维,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创作,在积极互动中学会合作,这是我们未来教学实施中的必然追求。
例如,在“乐享情趣”中美化图片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给予学生更开放的个性学习空间——提供多款同类软件供学生们分组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通过同伴互助、网络求助、学件帮助等多渠道的互动体验选择到适合自己的美图软件,感受到图片加工的成功和奇妙,而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可在挑战综合性软件的同时为其他同伴作出引领与示范。同时,课堂中不同选择的交流与分享还可为学生打开眼界、拓展思路,也为课后的继续探究打下基础。
这样的体验能够让学生在掌握iPad的相关操作技能的同时,充分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并学会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与适用场合,为多角度地思考与分析问题奠定了认知基础。
3.内外融合、空间拓展
iPad的可移动性决定了其具有突破传统课堂局限、实现课内外整合、拓展学习空间的可能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坚持并践行“内外融合、空间拓展”的原则将有助于这样的可能性得以充分挖掘。
例如,“玩享智趣”中每个游戏一课时的安排只是让孩子们在课堂互探中初步感知与体验基本的玩法,功夫在课外方为玩转这些游戏的正解。而事实上,娱乐本是iPad的功用之一,利用这样的特性并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适度玩耍既可放松也可益智,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恰可在这种碎片化的逐级闯关与深度钻研的“玩中学”中逐步养成。每周一传的游戏进阶截图及通关后个性化游戏心得或攻略的提交既可使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游戏进程,也让小玩家们在有话可说的同时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
又如,我们在完成了“平台初启”的课堂学习后,会要求学生结合秋天的变化、我的成长、我爱我班、校园掠影等主题及时在课后用iPad发现和记录生活中的人、事、物,并在对影像资料的前后对照中,尝试观察与比较事物的变化,同时为后续单元的学习积累鲜活而个性化的创作素材。这样的内外融合设计,既充分体现了iPad服务于生活和学习的实用性,也可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系列相关活动中学会观察、记录、比较及富有艺术性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让iPad架起课内外有机衔接的桥梁,让iPad成为渗透于我们学习与生活的工具……”这是我们的课程努力践行的,也是希望学生们通过后继学习活动能够切实感受和体验到的。
本文仅初步总结了“玩转iPad”构建中的规划与思考。经过改进后的课程在具体实施环节需要哪些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这样的改变能否为学生所喜爱和接纳?学习的效果会达到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期抑或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如何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相关的课程资源?类似这样的问题仍有待我们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地研究、验证与解答。
我们坚信,只要有着为适应新型教学需要而不断地改变与提升自身的勇气和行动,我们的课程必将越来越切合实际、贴近生活、走近学生。学生们在亲历探究活动的体验中逐步发展与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将随着这样的课改实践而蜕变与转身。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forExperientialEducation.What is Experiential Education?[EB/OL].http: //www. aee. org/about/whatIsEE.
[2][英]C.比尔德,J.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4.
[3]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4]朱守业.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67-70.
[5]詹青龙,张静然,邵银娟,李玉顺.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与迈克·沙尔普斯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0(3):1-7.
[6]倪小鹏,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访移动学习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