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慈芬:幸福就像每天吃一个综合维他命

2015-09-10王跃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人生生活工作

王跃

Q:你大学时就去做主持人了,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都很茫然,你为什么那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A:我的思路比较简单,是用去除法。那时很多同学就想打工赚零用钱,而我打工有两个目的,除了赚零用钱外就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校园有比赛我也去比。

Q:你都做过哪些工作?

A:好多,餐厅服务员、贸易公司接线员等。在餐厅端牛排用铁盘,一天站下来小腿肿得不得了,下班后腿都要抬起来靠在墙上血液才能回流,那时就知道了工作是辛苦的,就要看将来有没有机会做到即使辛苦但仍然喜欢而且很有发展的工作。刚好也有很多比赛,我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年轻时想做律师,老师认为我有这个能力,我就说好吧,如果你认为我有这个能力,为了克服自己的害羞我可以去挑战。

Q:克服自己的性格很不容易。

A:很难,但你走出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我就借着走出去来修正自己的性格。那时如果怯战怯场,那么我可能就怯于去打开自己的事业。我开车即使是同一个地点,三两天也会变换一个路线,下条路有可能是冒险性的,但我觉得只要不是危险的都会有额外的收获,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测试自己,不要怯于去改变自己,不要让惯性绑住你的手脚。

Q:刚做主持人时,你有遇到什么困惑吗?

A:有很多的小打击,比如总有人会对你评价,有比较年长资深的人说“我觉得你不适合这个行业”。我有点伤心,想“不适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就冷静去想,他是关心我还是刻意打击我,或者只是性格苛刻,因为我表现不好就随口一说。我就仍旧先把工作做好,没有气急败坏说“好吧,既然他这样说,可能真的不适合,那就算了吧”。人家当下打击你,一定要避免当下做决定。比如有的姑娘,当下吵架,当下难听的话就说出口,就决定分手。即使你几个月后还是做同样的决定,但毕竟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思考。后来我的工作是很稳的,也因为这个事情,我觉得不要以为比你资深的人就是敦厚、温和的人,职场上有各式各样的人,这是常态,不要因为人家的一句话就毁了自己。

Q:做了两年主持人后,您为什么决定出国读书呢?

A:我也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觉得我必须要去看看未来。我爱新闻工作,但当时做的事情很杂,有教育的、儿童的、妇女的节目,不仅做主持人还做制片人。我想趁年轻试试看,对于很喜欢的新闻我到底能不能做好,希望储备更多的能量。

Q:国外学习的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

A:我觉得是视野的开阔和开放的心胸。有开放心胸会让你性格非常柔软,性格柔软不是你多温和,而是对生活更有创意,世间的很多事你能用包容的心去看待。出国更多的是文化跟价值观的冲击,会看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价值观别人会用什么方式做事。比如在美国,孩子大四一毕业父母就会说“打包,get out”,他们就把东西收一收出去找房子自己住了,家长当然会在需要时及时伸出援手,但是完全让孩子去开发自己人生。所以很多老外说太羡慕我们亚洲人的小孩了,父母亲怎么对你们这么好,还帮你们存钱买房带小孩。

Q:学成回来你如愿做了十年新闻主播,你有哪些收获?

A:我做主播同时也当制片人,开好几个新闻栏目。当时的主播非常辛苦,要采访、改编、播出,不像现在的主播只要化好妆念念稿子就好了。我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元,现在的工作都求专业化,但太过专业化就让你失去了感受不同工作内容的魔力的机会。我蛮建议年轻人不妨多争取一些机会,看别人的工作怎么做,能不能学习一点东西。比如你有了专业技术外还有财务概念,可以胜任更高级的职务。

Q:可是后来你为什么会来内地上新闻博士班呢,你做决定时家里人支持吗?

A:就是一个朋友一通电话,她要考就说让我陪考,我是那种对于学习进步完全不拒绝的人,我想了解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朋友让我陪考我就试试看喽。家人是支持我的,我觉得这里有个重点,你的人生价值观平常需要跟家人互动。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说“你根本就不懂我”,生活当中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最不了解你的人,这很可怕。在情感和家庭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沟通人生价值观。我是个喜欢透过各种方式去学习成长的人,我会让家人知道我的节奏。

Q:你是如何面对与家人长期分开这件事的?

A:我觉得这种事现在很多家庭都要碰到的,比如先生、太太工作原因要被外派。我觉得要弄清楚“家”的概念,到底是有形的框框还是无形的框框,有的人认为家就是一纸结婚证书有了小孩,是有形的家。但还有一种是无形的家,那是精神层面的连接。

Q:你提出“a better yourself”的概念,能具体说说吗?

A:在事业方面,我提倡主业加多元发展,特别是女性,女性还会碰到结婚生小孩、带小孩这种问题。这个时候就会想家庭和工作孰重孰轻,其实我觉得工作对于女性来说,成长的意义远大于收入。你应该把人生这条路拉长来看,不要结婚了就“咻”地放弃工作,说实在话,把工作辞掉完全专心带小孩还能相处得很平衡的其实并不多。因为现在女性自觉自立,五年后开同学会时,你可能说“算了,还是不要去的好,我现在职称是家庭主妇”,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狭窄,因为你不想出去跟大家面。但事实上这里面有一个心理障碍是你不想面对自己,不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提出一个“a better yourself”,就是更好的自己,这是要靠成长的,成长需要很多的刺激和动力。除了生活外,工作和自我的学习也是一种成长的动力。

Q:你说幸福感是一个综合指数?

A:幸福感并不是只有工作指数,应该是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你的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各种指数综合在一起。比如人不可能只依赖维他命A或维他命C,而是要每天吃一个综合维他命,是同样的道理。人就是一个综合体,幸福也是综合体,如果单独偏向的话你会失衡的。

Q:你之前写的书都偏于职场,而新书里有一半关于如何生活的内容,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A:以前一味的说只有工作才代表成就,后来发现太偏颇了。看到很多人迷失,因为他工作上没有成就会觉得很失落,觉得人生是失败的,我写这本书是告诉大家有时候人生卡住了,并不是工作卡住,而是生活其他的面向卡住了。有些人觉得工作没动力工作没前途,我就问她除了工作你对当下的生活满意吗,她就讲其实跟丈夫相处得也不好,跟婆婆相处得也不好,这就是因为生活的其他方面不顺利,拖垮了你的热情,你就会把这种情绪带到职场里来,所以工作的时候就无精打采,不想再往前进。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比较宽广的视野比较正面的心情去检查自己,多面向去考虑。

Q:如果让你对女孩们说一句话呢?

A:Be smart and be happy。

《你的世界,不会一直与晴朗擦肩》

如很多人所说:“ 必须先喜欢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好。”但崔慈芬提出了另一个想法:“先把一件事做好,你可能会喜欢它。”这本书是崔慈芬用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迷茫的大学生,初入职场的新鲜人,打拼多年的社会人,以及对生活常生无力感的都市人精心调制的醒脑汤。“职场、感情、生活”是所有人最想追求和最感困扰的,40篇文章,60个观点,100个人生故事……不是弱柳扶风的慰藉,亦非尖锐猛烈的敲击,通顺的人生不是经历过一切后才幡然醒悟,而是善于从别人的故事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及时扬长避短。

《化不可能为可能》

这是美国著名华裔神探李昌钰的传记。李昌钰思路敏捷,精力充沛,风趣幽默,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科学神探”与“犯罪克星”。李昌钰本人就是一个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人,有太多看似不可能破解的案件在其敏锐的洞察下成为了可能,他曾参与侦破8000多件国际重大刑事案件,包括肯尼迪总统谋杀案、辛普森杀妻案等举世瞩目的大案。书里讲述了他贫苦的年轻岁月,包括他怎么在华人圈,如何成为第一位华裔的神探。我觉得最主要是他的精神在支持他,让很多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

《去你的,生活:与卢西安·弗洛伊德共进早餐》(英)乔迪·格雷格 著

新星出版社

世俗生活被他痛恨为敌人,艺术是他终身拥抱的情人。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孙子,卢西安·弗洛伊德以他的肖像画在近当代世界艺术界取得了教父级地位。卢西安与他的祖父一样,喜欢观察人的样本。不过,他着迷于赤裸裸的、夸张变形的人物外在形态,而他的祖父却爱深入到人的复杂内心。他在生活中混杂着理不清的恋情、赌局、打斗、戏谑,毫不顾忌地将旁人的指责抛在一边。他的艺术创作从来没有脱离过他的生活世界,但又想方设法地躲藏在世人的视野之外,隐秘地、混乱地活着,仅仅将艺术留给大众。一直到了卢西安人生的最后十年,格雷格终于走进了他的生活,在与他共进早餐的同时,记录下他八十八年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幸运的是,这些人生碎片最后汇成了这本首部卢西安的个人传记。

《给理想一点时间(五)》

李志题 主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给理想一点时间(五)》集合影响力作者,汇聚凤凰网年度口碑文章。(柴静、廖信忠、周其仁、加藤嘉一、郑也夫、朱学东、党国英、徐贲、张铁志、石扉客、田朴珺等近四十位作者)选编标准力求多元、包容、开放、精美,所选文章风格多样,书中入选博文作者既有活跃于互联网上的名人大家,也有一心观察生活写好文章的普通作者,编选原则认文不认人,力求每一篇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本书印制精美,内容谈古论今,西为中用,全方位、多角度关注中国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中国人重新寻获精神寄托和灵魂港湾提供另一种可能,是阅读和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启蒙之作。

猜你喜欢

人生生活工作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不工作,爽飞了?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选工作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