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对话心理,提高教学效率

2015-09-10袁廷盛

考试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太阳课文心理

袁廷盛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成功与否,与教师有无把握对话的心理机制有直接关系。实践证明,善于运用对话的心理机制,发挥心理机制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能有效优化对话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对话必须实施真正的民主,要在角色置换上动脑筋。

民主是对话教学中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要在对话中真正实施民主,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甘当自己学生的“学生”,引导学生“将心比心”,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角色置换。

心理学研究发现,“角色置换”的作用是很大的。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在对话教学中,依据文本特点,运用师生角色置换的心理机制,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得以充分释放,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话”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进教学相长。

如教学《太阳》这篇内容比较浅显的说明文时,课前,我尝试让学生做“老师”。教师首先提供一些常用的教学资料,然后,让同学们分工合作,找图片、查资料、做教具、写“教案”,最后,推荐其中一人上课。正式上课时,我坐在学生座位上,当起“学生”。“小老师”王杰上场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太阳》一课,谁想知道太阳有哪些特点?”王杰的声音响亮,教态从容。课堂上小手如林。接着“小老师”根据同学的需要,讲起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台上的“小老师”绘声绘色,台下的同学兴致勃勃、热情高涨。质疑问难时,有个同学似乎想难倒“小老师”:“太阳的年龄是多少?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的保护神是谁?”“小老师”终于遇到了“拦路虎”,但她狡黠地一笑,矛头指向了我:“袁老师,请您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在我课前查阅了许多有关太阳的资料,我胸有成竹地说:“我在网上查到,通过核子宇宙年代学测定,太阳的年龄大约为50亿年。另外,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的保护神是阿波罗。”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我看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表达方法的火候已到,就顺势说:“我也来考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吗?”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在这次教学中,教师可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思维的前提下,适时引导、适当点拨、恰当讲评、适度拓展,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师生角色置换,不仅没有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营造出真正民主、平等的环境,学生在教师“不动声色”的引导下,从“教者”角度出发,更主动地与同学、老师对话,从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对话应是互动的,要在心理交融上想办法。

对话应当是互动的、双向交流的。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既要启发、引导,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或者说,要师情生达、生情师达。而要做到这一点,师生双方必须接近,尤其心理上必须接近,彼此敞开心扉、推心置腹,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交融。只有师生在心理上融洽无间,学生才会把教师看成自己人、贴心人、信得过的人,才会把心窝子里的话说出来。

请看《清澈的湖水》的教学片断:教师出示句子:“瞧,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然后说:“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段话,听老师把这段话朗读一遍,好吗?”老师故意读得吞吞吐吐、毫无感情,但还炫耀地说:“同学们、老师读得好吧?”学生却没有买老师的帐,齐答:“不好!”老师故作惊讶地说:“哦?老师怎么读得不好?谁来说说为什么不好?”有个学生说:“您读起来,就像外国人在学说中国话。”另一个学生说:“您读得结结巴巴,又没有感情。”还有一个学生说:“您刚才的朗读就像老人家说话,上气不接下气的。”老师沮丧地说:“这么多缺点呀!好没面子,看来我这个老师真没法当下去了。”学生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老师难为情地说:“老师也想读好这段话。谁来帮帮我呢?”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您把里面的小鱼读成了一条死鱼!”老师恳切地说:“哦,那好,谁帮我把这条小鱼读活?”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跃跃欲试。老师又说:“别急,谁来告诉老师,这段话该怎么读?”一个学生说:“这段话应该读得很高兴,因为那里的景色很美。”又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把小鱼读得活泼可爱。”这时,老师高兴地说:“你们说得好,比老师更能干啊!你们先自己练练再来读,好吗?”学生听了,都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然后通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学生个个兴趣高涨,读得有滋有味。

以往在指导朗读时,有些教师常居高临下,硬“灌”一些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方法”。对于学生朗读的优劣,教师像一个判官,一锤定音。这种刻板呆滞的教学方式,是难以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气氛。而这位老师有意将范读读得平淡无味、毫无感情,从而激起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的兴趣,然后启发他们思考该怎么朗读。而且教师的态度亲切和蔼,语言诙谐幽默。在这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心与心的距离缩短了,隔阂消融了,这时的学生不再把老师当成权威,而是当做挚友,倾吐衷肠,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对话要立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上下工夫。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说,大家都这样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别人都这么做,于是自己也这么做。“入乡随俗”、“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等都是从众心理的表现,从众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中的对话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对话教学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别人的发言要有思考、有分析,有自己的主见。正如列宁所说:“为了能够分析各个不同情况,应该有自己的头脑。”由此,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克服盲目从众心理上下工夫。要善于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对话教学呈现生成性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一位优秀教师教学《丑小鸭》,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一个同学突然说:“老师,我觉得课文里的‘他’字用错了,应该是表示动物的‘它’。”老师颇有兴趣地问:“嗯,有自己的见解。那你说说为什么呢?”“因为课文里写的是鸭子呀!”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许多学生也随声附和。这时,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说:“我觉得虹虹同学很勇敢,能清楚地讲出和课文不同的意见,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稍等片刻,学生依然沉默。老师又启发说:“同学们再默读课文一遍,看能不能找到不同答案。”不一会儿,便有学生举手。有的说:“我明白了,课文里用‘他’,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鸭子’都当做人写。”有的说:“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是可以想象的,作者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在作者心里,他们跟人是一样的。”有的说:“大家看,作者还在书里写着:鸭妈妈、哥哥、姐姐、小伙伴们、嘲笑等,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动物当做人写的。如果把‘他’改成‘它’,就矛盾了,我们看着也别扭。”老师高兴地说:“从刚才同学们精彩的对话中,我学到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像虹虹同学那样勇于怀疑,也要像这几位同学那样善于思考。”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一些学生的盲从不是呵斥,而是将问题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不仅消除了学生的从众心理,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太阳课文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心理感受
太阳几点睡觉
背课文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