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病理检验技术课的教学体会
2015-09-10陈莹
陈莹
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病理检验技术课,向学生介绍病理学基本检验技术,包括常规石蜡切片技术、特殊染色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1.1课程设置:病理检验技术课程隶属于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共计16学时,分三部分内容:常规石蜡切片技术、特殊染色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
1.2课程安排:实验班学生30名,每6名学生为一组,分为5组,1名教师负责理论讲授,1名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指导和实验准备。
1.3教学内容: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主要介绍组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特殊染色技术主要介绍VG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ABpH2.5/PAS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主要介绍两步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学生独立制作完成一个蜡块,五张切片,并书写实验报告。
1.4教学特色: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以教师讲授和指导为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1.5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作为考核方式,其中出勤(2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50%)。
2.取得的教学效果
2.1提高了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系统讲解病理学常用技术,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加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联系,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在发挥技术专长的同时,锻炼了理论讲授能力。
2.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常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独立进行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在小组团队中发挥互相协作精神,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
2.3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考核方式,形式更全面客观。学生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好的出勤率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病理检验技术课重在掌握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是关键,实验操作反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独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实验报告能综合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对于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每一部分都需进行准确和详尽的叙述,所以实验报告的比重最大。
3.存在的问题
3.1师资培养:病理检验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病理技术操作能力。实验技术人员在病理技术上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薄弱环节,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在发挥各自专业特长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
3.2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加强学科的整合,开展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1][2]。现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分子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科研与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分子检查技术的相关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整合,由简单验证性实验向复杂综合性实验发展,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展创新性实验,逐步实现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3-6]。
3.3教学设备:实验教学设备不足是主要问题,争取更多的教学经费和发挥实验中心的设备资源共享的优势是不错的解决方案。
3.4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组织教师间互相听课,进行同行评价,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注重学生评价反馈意见,重视教学质量效果,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达到双赢效果。
4.结语
在现阶段的医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三方面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于医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李艳,沈延春,师海蓉,张磊.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验的初步探索[J].考试周刊,2010(18):206-207.
[2]镇鸿燕,邓昊,师海蓉,高友晶,陈琼霞,刘丽江.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践[J].考试周刊,2011(85):214-215.
[3]马丽梅,张庆文,杜鹃,李素华.形态学分层实验学习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86-88.
[4]熊梦辉,耿红梅,夏琼,迟德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93-95.
[5]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10-12.
[6]林静,刘梦青,郭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病理学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