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翻译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5-09-10金美兰
金美兰
摘 要: 传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理念、课程规划和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上日益无法满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综合人才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从后现代翻译理论入手,以四六级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翻译试题题型和分值的调整为契机,着力转变大学英语教师对翻译教学的理念,从过去注重语言结构的碎片化教学转变到注重“内在”和“外位”因素的综合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等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 后现代翻译理论 翻译教学改革 四六级考试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需要具有扎实外语语言基本技能、较强外语交际能力和英汉互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 [1]P4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做出了具体要求,它的最低要求即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译汉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文单词,汉译英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2]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听说能力得到长足进步,摆脱了原来语法教学为主带来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但翻译能力的培养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后,依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最低标准,他们能理解一些基本的语言点,但是就语篇而言,他们往往词不达意、逻辑混乱。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必要针对问题在教学上做必要的调整。
一、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翻译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开设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多数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翻译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后的几道习题和四六级翻译题的操练。课后习题往往更关注课文中所学词汇、词组搭配及语法知识的掌握,以往四六级翻译练习仅仅是对某些语言点和词汇掌握程度的测试。课堂教学缺乏翻译理论的引入、翻译技巧的讲解和翻译技能的培养。
(二)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一些学生把翻译简单地定义为英译汉、汉译英,是用一种语言代替目的语的一种简单机械过程,没有充分认识到翻译是一门科学。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过于重实践、轻理论,导致望文生义、胡译乱译的现象频繁出现。多数教师受到自身学习经历、课时、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虽然学了多年英语,有一定的翻译实践,但对翻译理论缺乏比较系统的把握,在教学过程多以经验式为主,缺乏理论的指导,学生学到的只是碎片化的翻译知识。因此,有必要先从教师入手,转变教师长期以来的落后的翻译教学观,使他们把握翻译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
(三)翻译课程规划和设置不完善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首先,其课时严重不足,基本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其次,没有具体的翻译课程要求和衡量标准。再次,翻译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目前大学英语的翻译内容还是以文学翻译模块为主,科技翻译、商贸英语翻译、政论英文翻译、医药卫生英语、旅游英语翻译等模块设置严重不足。
(四) 翻译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一些教师的翻译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技巧讲授层面,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讲授,对翻译的原则、方法及标准缺乏相应的指导。偏重英语语法和句法结构,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英汉语言对比知识、背景、文化因素的学习分析不够,也没能采取有效方法把他们融入到教学中。虽然采取了多媒体手段,但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五) 评估手段滞后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的评估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平时的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没能将过程性评估融入整个评估体系。一直有着“大学英语教学指挥棒”之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1996年之前并不设置翻译考题。1996至2013年间,翻译题的分值所占比例极低,仅5%,且采用补充完整句子的形式,考查的是对语言点的掌握,所以没能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起到应有的反拨作用,其权重与社会对翻译能力的现实要求不符。从2013年12月开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考题做了较大的改革,增加了翻译分值,改革了翻译的考题题型,开始以篇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篇章段落的把握和上下文的理解。这次调整重新定义了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它对整个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还需一段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但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后现代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一般包含语文学翻译理论和语言学翻译理论。语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源于文艺美学,研究方式比较主观;语言学翻译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指导,将语言视为单纯的符号,将翻译过程程式化,忽视了话语活动的社会因素。后现代主义翻译研究受后现代主义哲社思潮的影响,从描述的角度研究翻译,不仅研究翻译的“本位观照”,而且研究翻译的“外位参照”。它“摆脱了专注于语码转换的分析模式,有助于重新探讨翻译研究中等级喻说、读者作用、意义的生成,以及阐释的效度等问题”[3]P57。它改变了原来语文学翻译的感悟本质,克服了语言学翻译的程式化特征和封闭静态的结构,研究的焦点向文本外转向,越来越重视译本写作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P154。后现代翻译理论一方面承认先前的语言学理论强调的语言框架、语言结构等语言现实的重要性,它们就像盖房子所需的砖头。这些个别语言现实往往是现今翻译教学和考试尤其强调的,即教授个别的语言知识和结构。另一方面更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和跨文化翻译能力、两种语言的文化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外位”因素。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不再是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应,而是学生对两种语言符号及它们所携带的文化社会因素的感知和应用,培养的是综合性的翻译应用能力。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自2013年12月后的四六级翻译题型改革正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所要求的注重文化、语境的翻译精神。
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为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英汉语言特质,更要研究伴随语言的“外位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双语的对比、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以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可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 转变教师长期以来落后的翻译教学观。要改变师生对翻译教学不够重视的现状,就需要从理论入手改变师生的观念,使其认识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及特殊性。首先从教师入手把握翻译理论,由以往的经验式教学逐渐提升到有理论指导的科学把握。鉴于理论的滞后,教师对翻译的专门学习和专门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议以科学研讨会或教研会议的方式组织教师列出书单,会后学习、会上研讨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了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把握翻译的实质。
(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规划和设置。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时长一般为每周四节,也有一些院校少于四节,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长里完成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内容。在无法增加教学时长的情况下,在不大范围压缩和挤占其他教学内容教学时长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所占比例进行重新规划。每周根据翻译规律选出各种主题的翻译素材,让学生课后独立或合作互助完成,课堂上每周只需20分钟左右做一些理论的疏导,翻译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解决,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对翻译理论和规律有直观的把握,又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翻译实践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采用任务型和合作性教学方法。任务型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翻译任务,需要学生课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翻译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互助完成,完成后需要学生组成讨论组对同学的翻译进行讨论打分,找出问题,最后反馈给教师。
(四)调整评估手段。把翻译的内容融入每一次的考试中,包括平时的考查、期末考试及四六级考试,避免单纯的课后练习或课本上知识点的简单重复。期末的成绩结合每次练习中学生的打分和教师的评分,加大翻译所占的比重,使学生充分重视起来。适当引入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题,并在教学中引入四六级考试翻译模拟测试,充分发挥四六级考试中篇章翻译的反拨作用。
(五)采用合适的教材,编写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教学资料。所选教材在选材上应丰富且更注重文化因素,适合翻译教学,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点和篇章阅读。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从课外选取比较贴近现实的素材,可以涵盖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科技等不同的体裁,并参考学生兴趣选择素材,鼓励学生自主选材。段落和篇章翻译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相当。
从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入手,以四六级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翻译试题题型和分值的调整为契机,着手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我们应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翻译教学理念,从过去注重语言结构的碎片化教学转变到注重“内在”和“外位”因素的综合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上,从而在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等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改变现有教学中不合理的环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翻译能力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宫慧玲.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M]. 山东外语教学,2009(2):44-48.
[2]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宋以丰,刘超先. 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的文学阐释学基础[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7):57-60.
[4]屠国元,朱献珑.翻译与共谋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译者主体性透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0,(6):154-155.
本文系2014校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后现代翻译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Y200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