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
2015-09-10张霞
张霞
摘要:依据“从‘信息化热’‘信息化秀’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常态化”的发展规律,本文围绕微课,简单分析了“微课热”的兴起原因,强调了“微课秀”需要正确的目标导向和恰如其分的“度”,并提出了推进微课教育应用常态化发展的五点对策。
关键词:微课热;微课秀;教育应用;常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3-0087-04
王竹立和郑小军合著的博文《从“信息化热”“信息化秀”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常态化(2.0)》中曾提到,“教育技术领域有一个现象,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热点出现”。[1]“每一波‘信息化热’的持续时间都不长,热后的成果大多停留在各级各类大赛、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即‘信息化秀’的层面,较少转化为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常态”。[2]笔者认为,微课便是这股信息化热潮中的典型一例,它虽然从“微课热”迅速演变成了“微课秀”,却在从“微课秀”转变成“教育应用常态化”的过程中放慢了脚步。那么,何以掀起“微课热”?什么是“微课秀”?如何推进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呢?
“微课热”的兴起
微课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溯源到1960年Mini course的提出,而在国内的发展却难以追根溯源,目前对国内微课的兴起有几种故事版本,有的认为是受可汗学院的微视频影响,有的认为是出于减轻专家评审传统课堂录像的压力,还有的认为是由数字故事演变而来的……然而,不管“导火线”是什么,微课终究还是如火如荼地繁盛起来了。从最初对“微课”命名的争论,到对“微课”内涵和本质的探讨,再到对“微课”设计原则和制作技术的研究……各类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可谓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这个时代的“新宠”,由此加剧了“微课热”的兴起。然而,“微课热”兴起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时代的需求。微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来临,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理论,从而导致许多与时代相匹配的新技术的出现,微课便是新时代的产物之一。二是注意力模式的改变。随着微信、微博等碎片化产物的增多,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开始转变,他们集中注意力长时间浏览1小时以上的课程视频较难,网络的普及也提供了更多导致他们分心的诱惑,而微课的短小精悍恰能符合学习者如今的注意力模式。因此,“微课热”的兴起势在必行。目前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以“微课”为篇名进行检索会发现,从2011年到2015年,有关微课的论文篇数在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10月18日,仅2015年便已达到1103篇,可见“微课热”有多“热”。
“微课秀”的目标导向和“度”
随着微课热潮的推演,相伴而生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的微课大赛,由此微课便从“微课热”的层面走向了“微课秀”的层面。“微课秀”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在于能提高教师和师范生制作微课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优秀微课资源的生成和集合,推动微课在国内的发展;其弊在于容易引起盲目追新、趋向功利的浮躁心态,从而导致人力、财力和精力的浪费。[3]因此,一场“信息化秀”需要一个正确的目标导向和一个恰如其分的“度”。
首先,明确目标有利于“秀”的开展。如果这场“秀”是为了让大家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促进创新,以期通过“文化盛宴”的形式来展示当年“最时尚”和“最高端”的微课,那么“竞争”“比美”“show”便是这场“微课秀”中必不可少的亮点,年年举办、年年更新也非常必要。但是,如果这场“微课秀”的初衷并非纯粹的“show”,而是希望通过“秀”引起他人对微课价值的重视,从而推进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那么,仅凭竞赛这种手段,或许还较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次,“秀”的开展需要把握一定的“度”。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课资源的数量要有“度”。近几年,“微课秀”已经以各种形式举办了很多场,众多优秀的微课资源已在“秀场”中生成和汇聚,众多微课创作理念和设计思想也在“秀场”中得以交流和传达,当这些微课资源足够多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和思想,而不是视若无睹,一心期待明年自己在“秀”上的表现?二是微课制作技术要有“度”。微课之所以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微课非常实用,符合当今时代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其“草根性”所致,微课的制作工具简单易操作,能被非科班出身的教师所掌握。然而,随着“微课秀”的开场,微课的制作工具被不断挖掘,技术门槛被不断抬高,艺术效果被不断改良,最后评出的“微课风向标”或许美工、技艺堪称一绝,却早已失掉“平民”色彩,“高大上”的微课制作技术如何能在大众中普及呢?为了挤入“风向标”,许多参与者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来打造自己的微课作品,却忘记了自己为教学而创作微课的初衷。
如何推进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
当微课经历了“微课热”“微课秀”之后,理应随着“秀场”的谢幕步入“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阶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微课秀”仍在上演,“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首先,受固有经验的影响,认为微课与过去的课件、网络课程一样,虽然教学作用不大,但能通过参加比赛获取相应的荣誉、评得相应的职称。这是一种较为功利的思想误区,他们直接忽视了微课的教育价值,只把它放在“秀”的层面加以考虑。其次,对微课的教育应用价值和模式存有质疑和争议。有人认为,微课是一种创新技术,能变革如今的教学模式;有人则认为,微课只是信息化热潮中的一波“涟漪”,虽然对教学模式有所改善,但不足以掀起大波大浪,到最后也会被其他“新生热潮”所覆没。此外,针对微课的应用,有的人主张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来使用;有的人主张将微课融入课堂教学;有的人则主张用微课取代课堂教学;还有的人主张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微课作为非正式学习中的教学辅助材料;等等。这些争议有的是从理论和应然的角度来推理,有的是从实证和经验总结的视角来论证,虽然不乏真正有效的研究,但大多仍是对微课教育应用的摸索和试验。那么,该如何推进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呢?
1.正确认识微课的性质及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微课作为一种新工具、新技术或新媒体,有其技术特性或工具特性,在此探讨的微课与教学关系,实则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技术的出现,是为了延伸人的各种感官;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为了通过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微课所起的正是辅助教学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证明,单纯引进信息技术及相关模式并不足以引发教育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4]因此,认为“通过微课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思想是比较片面的,它否定了人的主导性,夸大了技术的能动作用。人是技术的主宰,教学中是否使用技术,选用哪些技术,如何使用技术,都应该由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来决定,而技术的价值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相应地,微课价值的归宿也在于应用,如果只是为了技术而技术,那么这场“微课秀”便成了技术控制人类的“示威秀”。
此外,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并不意味着这节课一定很创新、教学设计一定很新颖、教学一定很有效,其实微课和其他信息技术一样,仅是众多教学辅助手段之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才能选出最适合这次教学的辅助手段。然而,认为“微课对教学没有任何辅助作用”的思想也是比较武断的。微课有其优势和价值,它与课件、网络课程、电子书包等其他信息技术并非零和博弈的关系,微课的兴起不代表其他信息技术的消亡和毁灭,而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能阻碍微课的发展。这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就好比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鞋子,不是价格昂贵就能体现人的高端大气,不是颜色好看、款式流行就能博得所有顾客的欢心,相反,只有尺码合适、款式合心、价格实惠的鞋子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而什么样的鞋子才适合自己,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才能挑到自己满意且实用的鞋子,并且每个人挑的鞋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只挑一双也可以同时挑几双。所以在合适的时机,针对合适的内容,微课还是能对改善教学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
2.定位微课的创作目标,将现有“微课秀”成果投入应用和实践
为了脱离纯粹的“秀”,在创作微课之前,必须先对微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教育应用是微课的归宿,面对由各级各类微课比赛生成的庞大优秀微课资源,当务之急,是将其投入教学使用,否则,微课的命运或许将相似于曾经的课件和网络课程,在一股股“秀潮”之后,被误认为是毫无实用价值的“花瓶”,早早被遗忘于孤寂的“冷宫”。进行合理的教学应用是使信息技术摆脱“从‘热’到‘秀’,再到‘淡出’”这种死循环的途径之一,最大化地将现有“微课秀”成果投入教学使用,不仅能进一步验证微课设计的合理性,更能检验微课的教学效果,使其更好地实现微课的目标定位。
3.比赛与教学相结合,开发与教学匹配的“本土化”微课
推进微课教学应用的常态化发展需要采用比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双轨并行”制度。首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因素对微课进行合理设计,开发教学真正需要的“本土化”微课,而不是随波逐流,只关注容易获奖却毫无实质内容的微课。在此基础上,将微课同时投入比赛和教学,一方面通过参加微课比赛,从专家、学者和同行的角度检验微课的质量,获得反馈和提升建议;另一方面将微课投入日常教学,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优化微课,调整微课与教学的整合方式,使微课在不断完善的循环中更好地融入教学。
4.卸下微课的“高大上”包袱,还原其“草根”特性
“什么样的技术才是能够真正影响教育教学的革命性技术?那就是必须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时又能够被大众所普遍掌握,是技术壁垒低、且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技术。”[5]初生的微课也曾拥有过这般“草根”特性,然而,随着“微课秀”的开始,大家对微课制作工具、技术和动画形式的“不懈追求”,为微课抹上了一层厚厚的“浓妆”,也在微课那“天生丽质”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雕琢痕迹”。技术并不是越高端、越复杂就越好。例如,PPT制作的课件也曾因没有技术含量而被大赛评审专家嗤之以鼻,但如今PPT却是教师使用最普遍的技术工具。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高级”软件(如Flash、Dreamwaver、VB、Articulate等)则因操作复杂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6]相应地,微课的制作工具越高端、制作技术越复杂、动画形式越炫酷也不意味着微课越好。因此,如果能卸下微课的“高大上”包袱,还原其“草根”特性,就能促进其在教学中的普及,更有利于微课教学应用的常态化发展。
5.将零散的微课转化成系统的微课程
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和符合当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的特性,而受到大众的欢迎。通过一个微课,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习得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这有利于跳跃性和跨越式的学习。但也正是由于微的特点,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被切割成若干个知识点,通过微课学习一些独立、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很难生成系统、完整的知识逻辑结构,不利于系统性学习。这或许就是微课教育应用常态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能围绕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制作一系列微课,组合形成微课程,那么将有利于微课的应用和推广。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慕课联盟举办的第二、三届微视频大奖赛便要求参赛者围绕知识模块创作微课程,以期能收集运用到中小学教学的优质微课程资源。
结语
正如王竹立教授所说,“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7]微课在步入“教育应用常态化”阶段之前,必须要经历从“微课热”到“微课秀”的过程,但是如果对微课的教育应用价值缺乏清晰认识,只因留恋“荣誉”而在“微课秀”阶段徘徊不前,那“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将渐行渐远。因此,我们不妨重新反思和审视“微课热”和“微课秀”,了解微课现今所处阶段,存在哪些问题,并采取对策来推进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2][3][4]王竹立,郑小军.从“信息化热”“信息化秀”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常态化(2.0)[EB/OL].[2013-06-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1ah91.html.
[5][6]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EB/OL].[2013-05-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19vnb.html.